存量房贷打折,突然有戏了?

存量房贷打折,突然有戏了?
2023年02月02日 17:47 楼市参考

原创 刘晓博

国务院主管的《经济日报》,2月1日在第五版发表了题为《提前还房贷利大于弊吗》的文章。

文章有如下表述:

当前,部分存量房贷与新增房贷之间的利差过大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建议相关部门加快出台相关举措,引导银行适度降低存量房贷利率,逐步缩窄存量房贷与新增房贷之间的利差,进一步降低住房消费者的负担,有效解决居民扎堆提前还款及违规“转贷”等问题。可加快引导5年期以上LPR下降,继续降低新增和存量住房贷款利率,减轻居民住房消费负担。(见下图)

这段表述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有不少读者建议我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发表,是否意味着存量房贷还有可能打折?

存量房贷打折,是指国家出台特别政策、“合同外施恩”,让高房贷时期买房的人,利率可以降下来。

众所周知,前几年为了调控楼市,国家在没有正式加息的情况下,对楼市实施了“定向加息”,很多城市在高峰期的房贷利率在5.5%以上,甚至有部分城市达到了6.5%。

LPR利率改革之后,房贷利率由“LPR+加点”构成,其中LPR部分是浮动的,但加点部分在整个合同期内是固定的。

比如一个人在2021年末贷款买房并开始还房贷,当时的LPR是4.65%,假设加点是70,则他的房贷利率为5.35%。过去1年降息了35个基点,从今年开始他的房贷利率为5%。

今年才买贷款买房的人,平均加权房贷利率已经跌至不到4.3%,个别城市甚至低至3.7%到3.8%。

同样贷款200万、采用30年等额本息还款方式,1年多之前买房子的人(假设其目前的利率为5%)月供为10736.43元,而今年买房子的人(假设其利率为3.8%)月供为9433.36元,两者相差了1300多元。

由此可见,被高房贷利率套住的居民有多么痛苦,又多么希望存量房贷利率额外打折。

存量房贷利率额外打折,不是没有先例,2008年末、2009年初就曾经搞过一次。

当时的背景是:全球金融风暴突然爆发,市场几乎猝死,大家信心严重不足。

央行在2008年10月22日宣布:自27日开始,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下图)

这个重大利好随后也被存量房贷享受,当时一大批只享受了利率85折优惠的购房人,在到银行办理一个简单手续之后,就可以利率7折。(下图)

2022年至今,楼市出现的情况远比2008年更危险、更紧急,所以我多次撰文呼吁给存量房贷打折。

截至2022年末,全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大约39万亿,涉及超过1亿个家庭。如果能给偏高的存量房贷打折,对于降低大家供楼压力、刺激消费,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39万亿的房贷,利率降低1个百分点,银行业将每年减少3900亿元的收入。如果减少1.5个百分点,银行业将每年减少5850亿元的收入。

根据银保监会的数据,全国银行业2021年一共实现净利润21841亿元。

3900亿元到5850亿元,大约占银行业总利润的18%到27%左右。这的确会给银行业带来不利影响。

但其实不是所有存贷放贷都需要打折,只有过去几年高利率时代“入局”的才有必要性。另外,还可以根据是首套房还是二套房来给予不同力度的优惠,并适度降低存款利率,对冲影响。

对于存量房贷打折中利润损失较大的银行,央行可以优先给予低利率资金的扶持(比如MLF和逆回购)。

所以给存量房贷打折,技术上问题不大。

《经济日报》是国务院主管的报纸,所以上述这篇文章引起了广泛的遐想。

我认为,存量房贷打折仍存在可能。但这篇文章未必传递了什么特别的信号。

这是一篇“来论”,而不是“社论”。

对于传统报纸来说,“来论”和“社论”重要性差别很大。

一般来说,报纸最重要的评论往往会放在头版,用社论、编辑部文章、本报评论员等方式发布。

这篇文章只发表在第五版,而且是一个集中发布“来论”的“时评版”。这类版面、这类文章,往往发言的自由度比较高,所以也就未必是透露了什么信号。

这篇文章的作者,并没有在文章里呼吁存量房贷打折,他给出的方案仍然是“可加快引导5年期以上LPR下降,继续降低新增和存量住房贷款利率,减轻居民住房消费负担。”

也就是说,他建议调整的是LPR,而不是“加点”;存贷房贷额外折扣,特指把贷款合同约定的比较高的“加点”降低,这需要国务院批准、央行宣布。

5年期LPR是房贷利率的重要参考,2022年降息了35个基点,2023年尚未降息。未来有降息空间,但2023年很难超过15个基点,目前央行采用的是定向降息,允许楼市比较冷的城市降息。这种临时性的、定向降息,很难让有存量房贷的人享受到。

从市场冷热程度上看,2022年的三四季度,显然比目前更寒冷,更需要给存量房贷打折。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存量房贷打折的可能性是在下降的。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存量房贷打折,被当作政策储备留给了“换届之后”。

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三四月份会不会出台相关政策吧。如果4月末还没有,那大概率就是没有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