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副省级城市”,是谁?

下一个“副省级城市”,是谁?
2023年08月12日 22:09 楼市参考

原创 刘晓博

今天的话题是:谁有望成为下一个副省级城市。

城市是有行政级别的。中国的城市可以分为省部级、副省部级、地厅级、县处级。

据说,未来还会有镇级市,不过我觉得镇级市很难推广。

省部级的市,包括四大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直辖市的级别是正省部级,但一把手高配为“副国级”。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区,由于面积狭小,事实上也是两个城市,通常被看作省部级。

地厅级城市,简称地级市,目前中国内地一共有293个。很多省会城市,比如郑州、长沙等,虽然主官高配,但城市级别仍然是地级市。

县处级城市,简称县级市,目前中国内地一共有397个,比如昆山市、义乌市等。

下面重点说说一个特殊的城市级别:副省级城市。

如果你在街头做个调查,估计90%的国人说不全15个副省级城市。

15个副省级城市分为两组:

计划单列市:深圳、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拥有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事实上是“准直辖市”。

非计划单列市:广州、武汉、哈尔滨、沈阳、成都、南京、西安、长春、济南、杭州。

副省级城市脱胎于“计划单列市”,是1994年之后才正式诞生的概念。计划单列市的概念产生得比较早,从世纪50年代至今,先后搞了三轮计划单列市。

在前两轮中,计划单列市归中央和省双重管辖,拥有的经济管辖权较小。

1994年,中国搞分税制改革,意图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强化全国一盘棋的管理体制。在这种背景下,重庆、深圳、厦门、青岛、宁波、大连这6个经济人口大省中的“非省会第一城”,被赋予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成为“准直辖市”,主要向中央交税,带动全国发展。

这6个城市当时只是地级市,却要拥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升格就显得很有必要,所以它们被确定为副省级(重庆后来又升格为直辖市)。

广州、武汉、哈尔滨、沈阳、成都、南京、西安、长春以前是计划单列市,从1994年开始就不是了,如果仍然维持地级市身份也有问题,所以跟上述6个计划单列市一起,升格为副省级城市。济南和杭州,也搭上了这次便车,直接成为副省级城市。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分税制改革,没有平衡中央地方关系的意图,就不会有第三轮计划单列市,也就不会有副省级城市。

分税制改革的背景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缺少财力对沿海地区率先发展予以支持,所以给与了很大的财权。到了90年代初,地方财力非常充盈,但中央财政比较紧张,沿海跟内地差距不断拉大。这时候,需要增强国家财政能力,实现全国一盘棋发展。

看到这里,相信你就明白为什么要搞第三轮,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计划单列市”了。

1995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关于副省级市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中编发〔1995〕5号),对上述16个城市的级别,以及管理问题进一步做了明确。

按照这个文件,我们可以获知:副省级城市的各职能局为副厅级单位,局下属的部门一般为正处级。比如某副省级的教育局,局长是当地的正局级,放在全国看是副厅级;副局长是当地的副局级,放在全国看是正处级;教育局各处的正处长,无论在当地还是全国都是正处级。

从1994年至今,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中国的副省级城市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1个。1997年重庆直辖,16个副省级城市变成了15个;6个计划单列市变成了5个。

为什么一直没有增加副省级城市的数量?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增加新的副省级城市,意味着很多公务人员级别要上调,行政成本比较高。

第二,对于重要城市,比如省会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级别太低带来的“不便”,可以通过高配主官的方式来解决。

最近10多年来,基本上所有的地级市省城(比如郑州、长沙等),一把手往往由省委常委兼任,其地位超过了不是常委的副省长。就连一些非省会的重要地级市“一把手”,也出现了省委常委兼任的情况(比如洛阳、包头)。

只提高一座城市个别官员的级别,就弥补了“城市级别低带来的短板”,成本是最低的。

第三,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理顺了(中央权威、财政能力增强),没有进一步增设计划单列市的必要,这也是副省级城市不再增加的重要原因。

未来国家还有没有可能增设副省级城市?如果增设,哪些城市最有希望?

我个人判断是:由于城市主要官员的级别可以高配,所以再增加新的副省级城市,可能性不大。站在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看,暂时没有这个必要。

1994年之所以搞16个副省级城市,其核心是让那6个计划单列市成为“准直辖市”。

民间一直有增设副省级城市的呼声,甚至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参与其中,提出过正式的建议、提案。

比如2015年福建省两会期间,12名代表联名建言,支持福州升格为副省级城市。

代表们的理由似乎很充分:另外4个计划单列市(厦门之外)对应的省会城市都是副省级了,只有福州还不是。一个地级市的省城福州,如何面对副省级的厦门?

江苏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不过是反过来问的:我大江苏经济总量第二,超过辽宁、山东、浙江,为什么他们可以有两个副省级城市,而江苏只有一个?苏州经济总量已经超过天津直辖市了,还是普通地级市,也应该升格了!

不过,如果苏州升格为副省级,肯定同时成为计划单列市,对江苏省的财政贡献会降低。

郑州有网友表示:郑州已经是国家中心城市了,深圳、杭州、南京都还不是。凭啥郑州还是普通地级市?也该升格了。

在广东,有政协委员建议潮州、汕头、揭阳合并,升格为副省级城市。还有人建议,珠海、中山合并,升格为副省级城市。

由于国人有浓厚的“GDP情结”,下面我们看一下,哪些地级市的经济总量更高,从经济角度最可能升格。

经济总量最大的地级市是苏州,排位在广州和成都之间,位居内地城市第6。其次是第14名的无锡,第15名的长沙,第16名的郑州,第17到19名的佛山、南通、合肥。福州只排在21位。

这几个城市里,在国家规划中地位最高的是郑州,是国家中心城市。其次是合肥,拥有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头衔;其次是长沙、福州。相比之下,苏州、无锡、佛山、南通的定位偏低。但苏州经济实力的确超群,它的资金总量甚至接近于2个无锡。

所以我认为,如果国家要增加副省级城市,郑州和苏州应该是最有可能的。

河南户籍人口全国第一,常住人口全国第三。常住人口第一和第二大省——广东和山东,都拥有两个副省级城市,而河南为0个。

所以,无论从全省人口数量看,还是郑州的定位看,它都有理由成为副省级城市。

苏州则是因为经济实力超群,而且属于转型成功的城市,经济活跃度高,所以有实力升格为副省级。

从国家战略看,乌鲁木齐如果升格为副省级城市也不意外,毕竟位置太重要了。

最后的结论是:由于重要城市的主要官员可以高配,并形成了惯例,再加上国家财政体制完善、地方中央关系理顺,再增设副省级城市的必要性不大。如果要增加,郑州、苏州、乌鲁木齐可能性更大一些。

有人提议把经济衰落、发展偏慢的副省级城市(比如长春、哈尔滨)剔除出去,换上其他城市,这在短期内也是不可能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