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空?缩表了?

利空?缩表了?
2022年07月05日 17:56 博闻财经

文/刘晓博

最近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里,几次看到有人转下面这段话:

编辑

概括起来就是:

由于大家预期普遍转弱,“宽货币”无法转变为“宽信用”。虽然央行降准降息,但敢贷款扩张的企业,以及贷款买房的个人,都大为减少。

所以,央行“被动缩表”,资产负债表从2月末的40.62万亿下降到了5月末的38.53万亿。

总之,商业银行“居然死活都找不到人借钱了”,“也就是最终借款人突然就消失了”。

有读者留言给我,咨询央行缩表是否是真的,如果这样的话,楼市和股市是否还会再次下跌?

编辑

上图是央行官网上的资产负债表。2月末的资产负债表规模的确是40.62万亿元,5月末的规模也的确是38.53万亿元。

3个月里,央行总资产的规模确实减少了超过2万亿!

这种缩减速度,以前的确不常见。比如去年最大的一次缩表发生在6月末到8月末,央行总资产的规模减少了1万亿。

既然“缩表”是真,那么这应该算是大利空了吧!

要知道,美联储也在快速加息和缩表,所以美股大跌。

中国不是说跟美国经济周期不同吗?中国正在降准降息,怎么突然缩表了?

其实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关键的问题:中国仍然使用存款准备金这个货币工具,而欧美日央行都放弃了。

说白了,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仍然维持,但存款准备金率长期保持不变。

欧美日等央行在宽松周期的时候,一般是购买资产和降息。购买资产,主要是买国债、MBS或者ETF。购买资产的过程,相当于印钞,会扩大央行资产负债表,也就是“扩表”。

所以,当欧美日央行扩表的时候,意味着货币政策宽松。

反过来,货币紧缩的时候,一般会加息和缩表。所谓缩表,就是把购买的部分国债、MBS或者ETF抛售出去,反映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就是总负债、总资产同步下降。

如果仍然使用存款准备金这个货币工具,央行缩表和扩表的含义,就变得复杂起来。

比如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时候,相当于收紧货币政策,要求各商业银行多交一笔钱在央行冻结着。这时候,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就扩张了,因为商业银行要多交钱给央行。

反之,当央行降准的时候,也就是让货币扩张的时候,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反而会缩小,降准后各商业银行必须存在央行的钱减少了。

所以,欧美日央行缩表、扩表的政策含义,不能简单地套用到中国央行这里。

但很多半瓶子醋的砖家,缺少这个常识,所以每年都会诈尸式地惊呼“中国央行缩表了”一到两次。不信你去网上搜搜。

央行曾在2019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里,专门解释了这个问题,无奈大家都不仔细看。

编辑

看到了吗?

央行专门用大标题的方式告诉大家,“现阶段中国人民银行扩表是收紧,缩表是放松”(其实并不完全正确)。而“美联储扩表是放松,缩表是收紧”。

不仅仅存款准备金的变动,会让缩表和扩表变得复杂,财政存款也有这个效应。当政府存款增加的时候,央行资产负债表也会“扩张”,但这时候市场里的资金会减少,也会产生货币紧缩的效应。

加大财政支出,央行资产负债表也会减少,但市场里的资金会增加。

另外,当央行发起MLF、逆回购的时候,会让央行“扩表”,这时候的政策方向是“扩张”。反之,减少MLF和逆回购的时候,会让央行“缩表”,这时候的政策方向是“紧缩”。

或许有人会问:最近这次缩表,具体就体现在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减少,这怎么解释?其实,这就是用降准置换MLF的结果。

总之,中国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混用,同样的政策方向、不同政策工具带来的“扩表”、“缩表”效应往往是相反的,情况比较复杂。

所以,讨论中国央行的缩表和扩表是没有意义的。

之所以会有人乐此不疲地讨论中国央行的扩表和缩表,是因为他们想装13,但又不太懂。

判断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方向,以及市场反应,看新增人民币贷款、M2、M1和社融等指标就足够了。

编辑

上图是广义货币M2的同比增速,它可以理解为央行的印钞速度。

从上图可以看出,5月末的印钞速度达到了近年来的高点11.1%,说明货币政策的确比较宽松。预计6月份,就可以“破纪录”。

编辑

上图是社融存量同比增速,可以看做广义的印钞速度。遗憾的是,5月末社融存量增速仍然只有10.5%,还是在筑底。

为什么M2很彪悍,而社融很温吞?

可以再看一下M1,它主要包括M0和企业活期存款。可以看到,下图里的蓝线也比较低迷。

编辑

说明企业扩张欲望仍然不足。

那么为什么M2增长这么好?这有一个特殊原因:央行近期在抓紧上交利润,已经上交了8000亿,这相当于投放基础货币,所以M2表现很彪悍。但社融和M1没有跟上。

中国经济是否依然非常低迷?

其实不然,很多指标都在反弹了。

值得关注的是,“财新”6月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重返荣枯线以上,为51.7,创13个月的新高。这是一个比较权威的第三方数据,可做重要参考。

正因为经济见底迹象明显,上证指数才出现了一波强劲的反弹,从4月底至今反弹了19%。

在目前的时点上,再渲染悲观气氛,纯粹是为了悲观、为了装13。抓住机会、抓紧赚钱,比什么都重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