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发生重大变化!

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发生重大变化!
2023年03月08日 11:46 博闻财经

文/刘晓博

昨天(3月7日)傍晚,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机构的第九轮改革(基本上每5年一轮)方案披露了。

主要变化有:

1、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

2、在银保监会基础上,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3、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地方政府设立的金融监管机构专司监管职责,不再加挂金融工作局、金融办公室等牌子。

4、中国证监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5、统筹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

6、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将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管理的市场经营类机构剥离,相关国有金融资产划入国有金融资本受托管理机构,由其根据国务院授权统一履行出资人职责。

7、加强金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统一规范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支机构、派出机构均使用行政编制,工作人员纳入国家公务员统一规范管理,执行国家公务员工资待遇标准。

8、组建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

9、优化农业农村部职责。不再保留单设的国家乡村振兴局。

10、完善老龄工作体制。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11、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

12、国家信访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13、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5%的比例进行精减,收回的编制主要用于加强重点领域和重要工作。

可以看出,这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重点,是金融监管体系。13条重要变化中,“金融口”占了6条,接近一半。

本文分析的重点,放在“金融口”的重大变化上。

变化一,“金融口”大多数人的身份发生了重要变化。

之前,“金融口”只有少部分人为公务员编制,比如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分行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到了县级分行,工作人员大多为事业编制。此外,央行还有21个“直属企事业单位”。

至于证监会、银保监会的工作人员,则基本上是事业编制。

按照新一轮改革方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支机构、派出机构均使用行政编制,工作人员纳入国家公务员统一规范管理,执行国家公务员工资待遇标准”。

这意味着,“金融口”大多数工作人员的身份将由“事业编制”变成“公务员编制”。对于这种变化,大多数老百姓认为是“利好”。

但“金融口”工作人员未必这么看——他们将“执行国家公务员工资待遇标准”,这对于不少人来说,可能意味着降薪。因为金融监管部门的工资、奖金水平,一般来说是显著高于当地公务员的。

所以,才有了最近中纪委那篇著名的“破除金融精英论”雄文(2023年2月23日,标题为“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其中如下表述,值得金融行业工作人员学习、细读:

深化对金融、央企领域和行业“四风”表现形式和特点的认识,坚决摒弃“例外论”“特殊性”“优越性”“无关论”“业务需要论”等错误论调,破除“金融精英论”“唯金钱论”“西方看齐论”等错误思想,整治过分追求生活“精致化”、品味“高端化”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纠治行业“潜规则”和不正之风,铲除“破窗”效应、“法不责众”心理和“比烂”心态, 不断加固金融和央企领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堤坝。

变化二:银保监会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对此,机构改革方案的表述是:

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处置,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基础上组建,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的日常监管职责、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不再保留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这是为了进一步厘清央行和银保监会之间的职能划分。央行未来主要负责“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主要负责“微观审慎监管”,比如规范金融机构行为,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

变化三:证监会“扩权”。

关于新的证监会,改革方案说: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由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强化资本市场监管职责,划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企业债券发行审核职责,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负责公司(企业)债券发行审核工作。

对于证监会来说,原有的“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但获得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企业债券发行审核职责”。

这意味,债券发行审核不再“两张皮”,而是合二为一、放在了证监会。

此前企业在内地发行债券,有两个审核部门——在银行间市场交易的债券(企业债),一般是国家发改委审批;在交易所交易的债券(公司债),一般是证监会审批。前者,也就是银行间交易的企业债,才是债券的“大头”。所以,此前证监会的债券审批权比较狭窄,现在一统债券江湖了。

直接融资的监管,都放在了证监会。

变化四:央行“精兵简政”,重设分行。

关于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方案表述为:

撤销中国人民银行大区分行及分行营业管理部、总行直属营业管理部和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省级分行,在深圳、大连、宁波、青岛、厦门设立计划单列市分行。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分行保留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牌子,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合署办公。

不再保留中国人民银行县(市)支行,相关职能上收至中国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对边境或外贸结售汇业务量大的地区,可根据工作需要,采取中国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派出机构方式履行相关管理服务职能。

上图是改革前的央行分行、中心支行设置模式,是典型的“大区制”。

当时之所以搞大区制,是为了维护人民银行在各省的金融监管权,避免当地行政干预。

重回一个省(一个计划单列市)设置一个分行的体制,则可以照顾各地发展的不平衡,让金融监管更好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也可以减少层级。

对于曾设置有“大区分行”的城市来说,改革后其跨区域金融协调功能略有下降。

更大的变化是:“不再保留中国人民银行县(市)支行,相关职能上收至中国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

上图是中国人民银行年报里披露的,截至2020年末的机构设置情况。

可以看出,县级支行达到1761个。

中国人民银行全系统的工作人员,达到了惊人的12.67万人。其中县级支行占了三分之一强,为4.36万人。

随着金融管理电子化程度日益提高,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的确不再需要那么多金融监管人员了。很多事情,完全可以由电脑完成。尤其是未来人民币数字化后,更是如此。

所以,裁撤县级分行,压缩工作人员,是大势所趋。

我没有查到最新的,中国证监会和银保监会系统工作人员数量,但之前媒体曾披露过:2018年末的时候,中国证监会全系统工作人员是3100多人,跟央行系统完全没有办法比。

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有两个重要原则:

一是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比如重组科技部,是为了建立科技上的新型举国体制,保证在关键技术上尽早实现突破。组建国家数据局,强化老龄工作体制,都有与时俱进的含义。

二是精兵简政。比如此次改革提出压缩国家机关5%的编制。

随着楼市出现转折,土地财政“烈火烹油”的时代终结了,政府过“紧日子”成为必然的、长期的选择

公务员这份职业的光环,正在平淡下来。

作为公务员一部分的金融监管人员,也没有理由继续“精英”、“精致”、“例外”“特殊”。

未来国有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券商、基金)的中高层,还能动辄年薪数百万、上千万吗?不妨拭目以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