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争夺战,6大城市是赢家!

金融争夺战,6大城市是赢家!
2023年03月12日 17:00 博闻财经

原创 刘晓博

近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部门联合为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各发布了一个“金融30条”。

在横琴30条里,有这样一句非常重要的话:

支持澳门借助合作区发展以人民币、澳门元等计价结算的国际债券市场,打造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葡语国家的债券融资服务平台。

这其实就是传说中的“澳门证券交易所”的定位。澳交所定位的清晰,意味着中国新一轮金融要素市场的大调整,到了收官阶段。

这句话传递了两个意思:

第一,澳门证券市场,或者澳门证券证券交易所,主要以发行、交易债券为主,计价方式包括人民币,也包括澳门元。

第二,“借助合作区” 意思是,这个市场将放在澳门、珠海共管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也就是说,珠海也将沾光。

当然背后还有一个意思,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

澳门证券交易所从1个完整的交易所,变成了0.5个交易所——人民币计价的股票没有了。

澳门证券交易所的人民币计价的股票交易去哪里了?给了香港证券交易所!

2019年2月国家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里,第一次提到了要给澳门建设资本市场,当时的表述是:“研究在澳门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证券市场”。

随后,澳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等部门的帮助下,做了澳交所的方案,并上报了中央。不过,澳交所一直好事多磨,在提出设立4年之后仍然迟迟没有动静。

相比之下,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堪称神速。

2021年9月2日晚上,领导人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首次公开宣布将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9月3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完成工商登记;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开市。

澳门证券交易所的好事多磨,主要原因是:

第一,澳门缺少金融立法,设立证交所之前需要完备立法,这个过程比较长;

第二,澳门缺少金融人才,金融业一直高度依赖香港,未来如何处理澳门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证券交易所的关系,需要深入考虑。

现在,结果出来了:

澳门证券市场主攻债券,计价方式不仅包括人民币,还拓展到了澳门元。人民币计价的股票,给了港交所。港交所已经正式表态,将在今年上半年推出人民币计价的股票,中国证监会公开表示支持。

当然,人民币计价的债券,香港也可以搞。

无论是设立北交所,还是酝酿澳交所、强化港交所,都是近年来中国金融要素市场新一轮大扩张的一部分。

金融要素市场,主要包括证交所、期交所,以及银行间市场、外汇市场。

银行间市场和外汇市场不可能多设,全国各有一个就可以了,目前都在上海。

至于证交所、期交所,则可以多设。不过从全球各国的趋势看,合并做大、减少数量是基本趋势。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证交所、期交所在2006年到2019年之间,一直没有新增,表现出了超稳定的态势。

上交所、深交所、上海期货交易所成立在1990年,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成立或者正式运行于1993年,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成立于2006年。

再往后,天津、广州、武汉、成都、重庆、南京、杭州、青岛、沈阳等城市,无不希望自己能拿到一张证交所或者期交所的入场券,频繁向中央申请。

各地深知:金融业对地方经济至关重要,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决定城市地位的核心产业,无非就是金融和高新技术。金融中心的定位,主要靠政府顶层设计——一张加盖了公章的A4纸就可以搞定;而高新技术产业,则需要辛苦竞争、打拼。

但中央一直“惜墨如金”。因为90年代交易所太多,出现种种乱象,引发金融风险的事情,让高层印象深刻。

最近几年,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国家力推经济转型,希望通过IPO注册制、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来把资金引导到实体经济、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上。

也就是我从2014年就提出的从“印钞票的的时代”向“印股票的时代”转变。

所谓“印钞票的时代”,就是通过货币超发、让购房者体会到资产升值的快感,让还没有买房子的人赶快去买,通过土地财政、大基建、城镇化、房地产和间接融资的组合,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这时候,印钞或者创造财富的主体是“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

随着人口红利终结、城镇化率高企,上述模式逐步走到了尽头。这时候,就需要通过发展直接融资(资本市场),把钱送到搞事业、搞高科技的人手中,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IPO注册制+资本市场+创新创业企业”成为新的财富发动机,印钞主体变成了资本市场、创业者、风投机构,这就是“印股票的时代”。

这时候,就需要拓宽中国的金融、资本跑道。设立更多的证交所、期交所,可以引入竞争机制。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的IPO注册制,在经历了三任证监会主席(肖刚、刘士余、易会满)的努力后,终于在今年全年落地。

上交所、深交所和港交所近年来IPO金额,一直垄断全球前几名。即便在经济最差的2022年,上交所仍然融资全球第一、深交所融资全球第二。

印股票的时代正在到来,财富奇迹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股票市场上,而不是房地产市场上。

在这一轮“金融要素市场大扩容”中,最大的胜利者是北京。

北京在很多年里,专心地做金融监管中心、金融政策中心。但资金总是会跟着权力走,所以北京“一不留神”就成了中国最大的资金中心。

到2022年末,北京的“资金总量”(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了21.9万亿,相当于“上海+长沙”,或者“深圳+广州”,或者“香港+杭州”(下图):

上世纪90年代初,各地设立证交所的大潮中,北京动作比较晚、比较慢。

当北京希望拥有资本市场的时候,深交所、上交所已经成立,所以北京只能从法人股交易入手,并在1992年7月搞了法人股流通市场STAQ(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在1993年4月成立了法人股流通市场NET(全国证券交易系统),简称“两网”。

但“两网”的交易一直不旺。2001年前后,深交所、上交所加大了退市力度。为了维稳,需要给退市公司在正式死亡之前,提供一个临时交易场所(相当于康复医院),于是在“两网”基础上成立了“股权代办转让系统”,挂在深交所系统之下,这就是“老三板”。

再后来,又把一些不够创业板上市标准的中小科技公司放在其中,改造成为新三板。“新三板”一度准备落户天津滨海新区,但被北京“抢了花轿”(2013年)。

拿到“新三板”8年之后,北京得陇望蜀的愿望终于实现,北京证券交易所获批。北京的资本市场大梦,终于得圆。

所以北京成为这一轮资本市场扩容的最大受益者。

背后的机缘,不仅是国家战略需要,还跟北京近年来纾解人口、企业之后发展动力下降有关,还跟国家平衡南北经济的考虑有关。当然,北京汇聚了天量资金,有大量金融人才,创业企业,也是重要的原因。

从平衡各地发展的角度看,新三板、北交所应该放在天津;但从效率优先、成功优先的角度,放在北京无疑是正确的。

上海也是这一轮资本市场扩容的主要受益者。

表面上看,全国证交所、期交所数量增加了,上海没有增加新的市场,好像受损了。其实不然,因为上交所收获了科创板。

本来,服务中小企业、创新企业的任务,主要由深交所的中小板、创业板承担。当年深交所、上交所确定要搞差异化的时候,上交所选了最丰厚的一块——主要为大企业、蓝筹股服务,做中国的纽交所。而深交所,用几年不发行新股的巨大代价,换取了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设立,目标是中国的纳斯达克。

后来的事实证明,深交所乃至深圳因祸得福。

上海拿到的大央企、大国企、大蓝筹,很快就在产业上变旧了,而且上市资源不足;深交所上市资源充沛,中小板、创业板发展迅猛,深受市场追捧。这导致深交所股票交易量迅速超过了上交所,达到了港交所的数倍。

为此,监管层多次调整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势力范围(也就是上市标准),从深交所领地上割肉补给上交所,但仍然无法挽回上交所的颓势。上交所后来一度酝酿国际板,希望反超深交所。但这个设计显然无法实现,中国的企业还在融资上嗷嗷待哺呢,怎么会给外国大企业锦上添花的机会?

不过中国城市竞争中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北京、上海、香港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深圳就需要让路。

比如当年“老三板”是依附于深交所系统的,后来给了北京;90年代的几轮金融资源调整中,金融要素市场向上海集中——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并到了上海(下图),君安证券合并到了上海。

在创新企业成为最重要的上市资源,深交所独享这部分上市资源的时代终结了。

北交所诞生,分流了部分中小创新企业;上交所搞了科创板,分流了成熟的创新企业。深圳的中小板合并到了主板,创业板的竞争对手增加了。

广州是另外一个切到了金融蛋糕的城市,它收获了广州期货交易所。

2019年2月,国家首次表态:“支持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

2021年4月19日,广州期货交易所挂牌。不过由于碳排放期货迟迟未能上限,广州期货交易所直到2022年12月,才真正有第一个品种上市交易——工业硅。

至此,广州拥有一个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广州目前是四大一线城市里,资金总量唯一没有超过10万亿的城市,也只比杭州多1.1万亿。如果两个城市资金增长态势不变的话,5年内杭州或许能超过广州。

拿到期交所的“入场券”,有利于巩固广州一线城市的地位,迎接杭州的实质性挑战。

第四个赢家,是香港。

经历了“二次回归”后的香港,经济正在走向复苏,国家支持的力度也在加大。最大的看点是:国家最终决定,人民币计价的、面向国际实施的股票交易,还是放在了香港,而不是澳门。

这相当于香港资本市场被“double”了!

这其实是效率决定的。因为澳门的经济体量、人才体量、法律环境,都跟香港差距太大。如果要做成这件事,选香港无疑是最正确的。毕竟,境外人民币大半集中在香港。

在离岸市场推出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和债券,有利于拓展海外人民币的投资渠道,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同时强化香港乃至中国在国际上的金融话语权。

虽然香港未来将遭遇新加坡的激烈竞争,但从中国政府的角度看,我们这个庞大经济体的“资本出口+资本入口”,必将优先放在香港。

新加坡对香港的竞争越激烈,国家对香港的支持力度就越大,给的资源就越多。无论是上市资源,还是资金,还是人才,都是如此。

总之,北、上、港主导了新一轮金融蛋糕的切分,广州、澳门、珠海也获得了入场券。

深圳的金融权重略有降低,不过深圳通过前海拿到了一系列金融开放先行先试的权利,这算是一种补偿吧。

深圳有自己的杀手锏——创新能力、创业活力。这将倒逼深圳,进一步在科技创新上走在前面。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全球科技集群排名,“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名列全球第二,而深圳是这个集群得分的最大主力。(下图)

当然,深圳还有一个机遇值得期待:深港正在构建双城三圈,深港两大金融中心正在“全面打通”,深港还将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最后总结一下:

新一轮金融要素市场大扩容,中国一共增加了两个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澳门证券交易所(筹),一个期货交易所——广州期货交易所。

证交所增加了两个交易板块——上交所科创板、港交所人民币计价的股票板块;取消了一个交易板块——深交所中小板。

北京、上海、香港、广州、澳门、珠海成为这一轮金融市场扩容的赢家,其中前四个城市的收获更多一些。

目前全国性的金融要素市场分布如下:

从区域上看,京津冀收获了1个证交所;大湾区收获了1个期交所、1个证交所,港交所地位获得了强化;长三角本来就是金融要素市场的第一中心,上交所的地位也获得了强化。

从资本市场版图上看,成渝城市群仍然是空白。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11月末印发的“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里,曾赫然写道:“布局国家大宗农产品期货交易所”!

这是否意味着还将在成都设立一个期交货交易所呢?看起来非常有可能,因为国家发改委批复了这个方案。

但一个月之后,2021年12月“一行两会+发改委”印发的《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中,在谈到农产品期货的时候,表态是:“支持期货交易所研究上市成渝地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的期货品种的可行性。”

所以,成都期货交易所依然存疑。

重庆设立证交所的梦想,仍然非常遥远。国家2021年批复的《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中说,“支持重庆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加快推进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

具体措施是:“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同步探索与新三板市场对接机制”,“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在成渝地区打造面向中西部的综合性服务窗口”。

没有看到设立重庆证券交易所的迹象。

至于其他城市,比如天津、武汉、沈阳、南京、杭州等城市的金融梦,或将更难以实现了。

在全球交易所大合并、大联合的背景下,继续增设新的期交所、证交所,似乎必要性不大了。

毕竟,现在的交易所越来越虚拟化,交易大厅已经搬到了电脑主机里,搬到了云上,谁又在乎在哪个城市呢?

最新消息:65岁的易纲再次被任命为人民银行行长,67岁的刘昆再次被任命为财政部长。这意味着,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稳定性将会比较强。

下一步让我们观察,4月末之前会不会降准。我猜测,大概率会有一次。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