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大城市,外来人口少了23万!

第一大城市,外来人口少了23万!
2025年03月25日 19:52 博闻财经

原创 刘博团队

今天上午,上海发布了2024年统计公报。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2024年,上海的外来人口减少了23万,外来人口总数跌至千万以下。

具体情况如何?

01

统计公报显示,

2024年末,上海常住人口为2480.26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96.77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83.49万人。全年常住人口出生11.8万人,出生率为4.75‰;死亡15.6万人,死亡率为6.28‰;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3‰;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07.2。

对比2023年年末数据,

上海常住人口为2487.45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80.17万人,外来常住人口1007.28万人。全年常住人口出生9.8万人,出生率为3.95‰;死亡15.8万人,死亡率为6.37‰;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2‰;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07.3。

简化为下图可以看出,2024年,上海总人口少了7.2万人,户籍常住人口,增加了16.6万,但外来常住人口,减少了23.8万。

2024年,上海常住人口出生率稍有增加,和全国走势基本一致。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比上一年增加52万人,增幅为5.76%。

在此背景下,2024年上海人口出生率比上一年有所上升,也并不奇怪。

究其原因,第一,疫情是在2023年春节之后才结束的。疫情中,很多家庭想要孩子,但不敢怀孕,因为担心感染新冠。

所以,相当一批家庭的生育计划推迟了。怀胎需要10个月,所以这部分人最早也要到2024年才能生孩子。

第二,2024年是农历龙年,中国人喜欢孩子属龙。所以还会有一些家庭提前要孩子,让孩子在2024年出生。

一波推后的需求,一波提前的需求,多重因素叠加,因此上海的出生率从3.95‰提高到4.75‰,出生人数也有所增长。

然而,这种反弹应该只是偶然现象,具有不可持续性。

02

让人吃惊的是,上海外来人口在2020年达到1048万顶峰后,接下来的几年时间总共减少64万,2024年上海的外来人口更是跌至千万以下。

自2020年起,上海户口迁入量增加,五年时间户籍人口增长56万,对比起来看,外来人口减少幅度更大,把总常住人口数量拉低。

这从2024年上海小学生在校人数和用水用电量减少也可以看出,外来常住人口减少,对教育和基础民生消费带来一定冲击。

2024年,上海普通小学在校生92.71万人,同比下降1.1%。

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为29.16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3%;售水总量为24.09亿立方米,下降1.2%。

其中,工业用水量为3.98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3%;居民生活用水量为11.49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2%。

至年末,上海家庭液化气用户160万户,比上年末下降7.6%。

作为中国最早进入深度老龄化的超大城市,上海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35%。

上海也是最早实施计划生育的大城市之一,生育率本来就不高,加上房价和新兴观念对年轻人结婚意愿的挤压,结婚人数连年下降。

总的来说,随着老龄化和少子化现象加剧,上海,还是要加大对外来常住人口的争夺。

03

到目前为止,已经公布人口数据的省份中,五个省份常住人口增加:浙江(+43万)、福建(+10万)、海南(+5万)、安徽(+2万)、陕西(+1万)。

江苏与去年持平。

人口减少的省份有:山东(-42.8万)、湖南(-29万)、吉林(-22.1万)、广西(-14万)、江西(-13万)、甘肃(-7.1万)、贵州(-5万)、湖北、四川(-4万)、青海(-1万)。

可见,浙江的人口增长很强劲。

从城市角度来看,2024年城市常住人口增长靠前的是深圳、合肥、长沙、南昌、杭州。

深圳一年人口增长近20万,合肥增长近15万,长沙、南昌和杭州人口增长超10万,增长情况不错。

在大城市人口增长上面,上海的确落后了。

不过,2024年,上海经济已呈现出多维度复苏迹象。

依托高端制造业引领工业升级,战新产业占GDP比重突破23%;金融中心功能强化,科创板市值突破6万亿元;

房地产结构性回暖,单价10万以上豪宅成交占比提升至12%;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5年全球第一,全球资源枢纽地位继续巩固。

未来,上海如能做好“外资、科创、人才”三件事,发展仍然值得看好:

第一,巩固外资高地。加大开放力度,巩固外资之都的地位,增加对外资吸引力,提升规则话语权。

第二,重构创新生态。面对北京基础研究优势、深圳产业转化能力和杭州数字经济追兵,上海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目前上海R&D投入、发明专利新增授予量都已经下滑为第三(第一北京,第二深圳),身边的杭州,科技创新也正在赶上来。

杭州六小龙威胁的恐怕主要不是深圳,而是上海。上海应加强沪杭科研人员自由流动,推动沪杭共建科创走廊。

第三,实施人才倍增战略。继续放松名校毕业生落户上海的门槛,试点外籍人才永居直通车,破解减量发展思维定式。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