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接上篇,这一篇,我们接着学习南宋前期的书坛书风。本篇学习两部分内容:1、苏、黄、米三家流风;2、其他具有个性的书家。
一、苏、黄、米三家流风
南宋前期,由于社会的原因,吴说和赵构的复古,并未能造成巨大的社会冲击波,古代书法的遗产经过北宋末年的动荡,再一次地蒙受了浩劫,本已稀有之物,又被皇家巧取豪夺,民间几无可供取法之资,曹宝麟先生认为:南宋前期书坛,学书者,多以苏、黄、米为法,而其中学苏者最众,学米者次之,学黄者更次之。其中人物,大致如下图:
(南宋前期学书人物取法)
最能得苏字之形神者,是赵令畤和孙觌二人。他们与苏的关系非同一般,身及门墙,得其亲炙,当然有异于纯出私淑者了。
赵令畤是宋宗室,原字景贶,苏轼为改为德麟。苏知颖州时,赵为签判,因力荐为光禄寺丞。后受苏轼牵连,坐废十年。徽宗朝依宦官谭稹而起,为清议所薄。南渡后袭封安定郡王。
孙觌字仲益,常州人。北宋末为翰林学士,曾为钦宗草降表。南渡后官到户部尚书。主和议,先后附汪伯彦、万俟卨,不齿士类。
显然,这两个人在人品上皆有污点,但书法上却甚得苏轼真传。赵是苏轼的门生故吏,孙则有传说为苏轼私生。看两人的作品:
(赵令畤《乔仲常画赤壁图卷跋》局部)
孙觌的《平江帖》则历来误归北宋王觌名下,如图:
(孙觌《平江帖》)
曹宝麟先生认为孙觌的行书在意趣领会上要略胜赵令畤一筹。
学米芾的人,大多有较好的笔性,却无十分显赫的背景,他们和米芾一样,基本上是以书法为毕生事业的。即使有官职,也只是以书法为依托。他们是刘焘、王升、米友仁。
刘焘,字无言,长兴(今属浙江)人,黄庭坚对他的书法评价甚高,有称“刘无言笺题,便不类今人书,使之春秋高,江东又出一羊欣薄绍之矣!”其实他的笺题,只是更接近米芾,看刘焘的《昨夕帖》:
(刘焘《昨夕帖》刻帖局部)
结字无非比米芾收敛一些,因而觉得稍有淡意而已,至于古气则倒未必很浓。
王升,字逸老,号羔羊居士,汴(今河南开封)人。他的《首夏帖》颇得米芾神韵,惟觉遗憾的是痛快有余而沉着不足。从他的年龄上看,应该尚能得到米芾的指点,自水平而言,显然出自米友仁之上。
(王升《首夏帖》)
米友仁,原名尹仁,小名鰲儿、寅陈等,号懒拙老人。米芾长子,世号“小米”。书画得家传。宣和四年管勾御前书所。绍兴中仕至权兵部侍郎。为高宗书画鉴定人。不过“小米”的兴趣专注于绘画,于米家云山墨戏有所光大而书法却不免坠其家声。可以看到他的《文字帖》,如图:
(米友仁《文字帖》)
学黄庭坚的人书法水平一般不高,因为黄字气挟风霜,要达到这层境界是不容易的。学他的人,大都是舒头伸足的模样有些相似,而神理还差得较远。胡安国、张九龄、王十朋基本上可归在这一类。
另外还有风格介于苏、米之间的曾纡、叶梦得、蒋璨、史浩。其中书名较著者是蒋璨,书迹今存《冲寂观二诗帖》,如图:
(蒋璨《冲寂观二诗帖》)
其字形稍扁,具苏字情态,而笔法略近米芾。粗细的反差较大。
二、具有个性的书家
在苏、黄、米三家强劲的影响之外,还有几个书家尚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他们是朱敦儒、陈与义和秦桧。
朱敦儒(1081-1175),字希真,号岩壑老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北宋末年屡辞征辟,南渡后流离两广。绍兴二年起为秘书省正字。因主战罢官,晚年投靠秦桧,任鸿胪少卿,为时论所讥。秦桧死,旋废。
早年清狂,晚节不保,可以概括朱敦儒的一生。他的书法,今只能见到写得比黄、米更为狂怪的手札《尘劳帖》,如图:
(朱敦儒《尘劳帖》)
此帖的横扁之势尚能反映出曾学狂繇的遗意,而其跌宕放逸,已完全落入杨凝式《神仙起居法》的格辙中了。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政和三年登上舍甲科,为太学博士。南渡后历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陈氏的书学渊源是其外祖张友正。张友正的书法,米芾曾评“如宫女插花,媚娇对鉴,端正自然,别有一种韵致。”他的墨迹,今存《咏水仙花诗帖》,如图:
(陈与义《咏水仙花诗帖》)
这书法与他的诗意融成一体,共同营造出一种超然物表的幽致。
秦桧(1090-1155),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这个奸雄的丑行劣迹可谓家喻户晓,不必再述。他的书迹存《深心帖》,如图:
(秦桧《深心帖》局部)
此帖书于绍兴十二年,即害死岳飞的的第二年,此年秦桧被封为太师魏国公,此帖体现出他的志得意满、飞扬跋扈之气,比蔡京有过之而无不及。笔意在米芾和蔡京之间,大概蔡六米四。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