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趋势,定调2021人身险业

7大趋势,定调2021人身险业
2020年12月04日 09:26 慧保天下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曾经表示,2017-2019年开启了一场“漫长的告别”,相比“2001-2008”的世界工厂模式和“2009-2016”的扩大内需主导,2017-2019年是经济周期的调整期,且这个调整期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对于人身险业而言,2020年原本是继续调整的一年,但突然爆发的疫情将这一切提速——有人说,疫情并没有改变什么,只是加速了未来的到来。

消费者对保障型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更高了,健康险成增速最高产品;保险公司加速信息化建设更有动力了;增员不香了,代理人队伍转型势在必行;低利率下,推进“保险+服务”、赚取费差,成为行业公司共识……

困难的2020年行将过去,展望2021年,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按照惯例,展望之前,还是要回溯下2020年人身险业增长之下的那些深层次逻辑。

GDP增速骤然下滑,拖累人身险业发展

2020年因为受到疫情影响,国内GDP增速显著下滑,成为影响寿险业发展的最大变量之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722786亿元,同比增长仅0.7%。

一般而言,寿险业发展与GDP增长密切相关,长期来看,其是顺经济周期的,长期的经济下行势必会对寿险需求带来负面影响。但在中短期,保险销售又具有逆周期性,例如,当利率下降、信用风险的提高,会相对提升保险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但2020年GDP增速骤然下滑,即便是具有一定逆周期属性的寿险业也未能幸免。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人身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64万亿元,同比增长仅6.65%,相较去年同期减少6.61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超过1万美元大关,但收入预期下降抑制保险消费

2019年,中国大陆GDP总量超过14万亿美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这对于国内人身险业而言,是一个标志性时刻。因为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在1万美元是发达国家寿险业发展进入到快车道的一个标志性的节点,业内人士相信,中国寿险业也将由此开启下一个健康增长的新时期。

但在2020年,疫情的爆发,以及由此导致的GDP增速下滑,居民短期收入预期下降等,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短期的保险需求——对于很多人而言,保险并非刚需,短期收入预期下降的情况下,会选择推迟购买计划。尤其是对于很多大单客户而言,续费能力甚至都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因为很多大单客户往往都是中小企业主,而这些企业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波动相对较大。

疫情下,隐性失业增加,给保险公司增员带来新机遇

疫情期间,保险代理人因为无法开展线下展业,收入快速下降,保险公司于是将业务活动全部转入线上,通过线上晨会、培训、创说会、产说会的方式提升代理人技能的同时,减少代理人的流失。可以说,疫情在某种程度上为保险业增员创造了新的机遇。

在疫情之下,不少行业受到重创,一些人就此失业,在这种情况下,寿险业人力“蓄水池”的作用再度得以凸显。一份交流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6家上市寿险公司代理人总量已经突破500万,较2019年末增长11.64万人。

其中,其中人保寿险增员12.12万人,人力规模一举突破50万人;中国人寿相较2019年末净增近8万人;此外,新华保险、太平人寿代理人数量也都出现不同程度上扬,不过幅度较小,在1-2万人左右。

平安人寿、太保寿险代理人数量不增反而减少,其中平安人寿减少的幅度更是将近6万,显示出与其他险企不同的个险经营策略。

疫情激发消费者健康风险保障意识大幅提升

疫情对于人身险业而言,最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保险的认知和需求,而从险种来看,健康保险成为本次疫情后增长最快的险种。

天风证券在疫情后进行的一项调研就显示,近半代理人都表示近期主动咨询保险产品的客户数量有所增加;超过7成的代理人都认为疫情过后健康险的销售难度跟“疫情前”比会下降;同时也有超过4成的代理人认为疫情稳定后增员难度会有所下降。

而另据媒体报道,健康保险相关企业2019年新增2620家,同比下降9%,2020年上半年,注册量达到2399家,同比增长84.1%,其中二季度新增1685家,环比大增136%。

疫情促进保险科技发展

疫情带来的挑战前所未有,同时防控疫情也为科技发展提出了新需求、带来了新机遇,极大的推动了险企的信息化进程,这成为2020年整个保险行业的一大特征。

如前文所述,传统意义上在线下进行的晨会、培训、创说会、产说会等等,在疫情期间均实现了线上化;同时,代理人也更加习惯于通过线上的方式联系客户、拓展业务。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疫情,保险公司的高管们普遍对线上经营有了重新认识,并开始采取实际行动,传统的保险营销模式深度变革正式启幕。

利率下行、信用风险提升,保险产品相对吸引力上升

2019年开始,市场逐步形成共识,即中国进入长期利率的下行周期,银行理财等资管产品的收益率明显降低,且有不断下降的预期,随着大资管新规的落地,其刚兑也被打破。在这种情形下,人身险产品的吸引力相对上升。

进入2020年,这一态势仍得以延续,虽然年金险的IRR一般低于4%,但是其强制储蓄、专款专用、“法律工具”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不足。另外,较高的万能账户结算利率也提升了年金险的吸引力。一度,大型险企的万能账户结算利率高达5%~5.5%,在市场上颇具竞争力。

2020年8月份,12家人身险公司总经理和总精算师因为万能险结算利率高于实际利率被监管约谈进行窗口指导,相关险企纷纷对万能险结算利率进行下调,但整体上,因为下降较慢,相对其他银行理财产品,仍具相对优势。

监管政策助推,健康险高速发展,“三支柱”建设日渐受到瞩目

整体来看,2020年人身险公司监管主要围绕两大主题展开:

一是健康险,银保监会先后发布多个文件,包括:

《关于进一步规范健康保障委托管理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

《关于长期医疗保险产品费率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的通知》

《关于使用《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2020)》有关事项的通知》

此外,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医师协会牵头制定的《中国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年修订版)》以及中国精算师协会制定的《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2020)》也于11月正式发布。

这些规章制度规范了健康险的发展,对于未来健康险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二是养老“三支柱”建设。围绕这一点,银保监会并没有像健康险一样出台很多制度文件,只联合12部委共同下发了《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其中有提及“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但从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的公开发言来看,养老“三支柱”建设应该也必须成为保险业最重要的方向之一。

10月,在金融街论坛上,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讲话中指出,要努力促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健康发展。因为“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障,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养老保险支出压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同时,也可集中长期稳定资金,探索跨周期投资模式,成为资本市场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重要力量,从根本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满足基础建设和科技创新的资金需要。”

根据11月20日,保险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预测未来5至10年时间,中国预计会有8万亿至10万亿的养老金缺口。

健康、养老,在监管政策的引导规范之下,已然成为当下人身险业的最重要命题。

数据显示,2020年健康险也已经成为国内增长最快的险种,前三季度,人身险公司的寿险、健康险、意外险业务增速分别为4.85%、14.46%、-1.16%,健康险轻松碾压。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今天的人身险业,已经为明天的人身险业发展埋下伏笔。理顺了上述逻辑,对于人身险公司2021年的走势,或许就不难得出结论:

1、随着GDP增速回升,经济不断提振,消费者的收入预期将显著改观,保险消费预期也将因此提升,再加上2020年较低的基数,预计2021年人身险公司保费增速将显著提高。根据中金公司的预测,2021年一季度的寿险新业务价值也将显著改善,同比增速将达到10-15%。具体到不同公司,太平、太保、平安、新华、国寿新业务价值预计将同比增长20%、16%、15%、13%、5%。

同时,中金公司预计,2021年全年寿险行业NBV将同比增长13%,结束过去3年连续负增长的局面。代理人产能提升成为主要驱动力。预计太保、新华、平安、中国人寿2021年全年的新业务价值增速为15%、15%、10%、7%。

2、负面影响是,人身险产品中短期的逆周期属性之下,产品市场竞争力会有所下降,重点发展长期储蓄类产品将成为重点。同时,险企增员也将愈发困难,提升代理人素质,改善产能成为必然选择。

3、2021年险企投资收益率的改善,有助于提振行业整体利润。

4、健康险、养老险仍将是人身险业的增长极,“有为才能有位”之下,保险业需要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彰显自己的独特作用。尤其是参与建设养老“三支柱”方面,不排除会有利好政策出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