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不能少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不能少
2024年02月21日 09:30 慧保天下

2024年,是金融监管总局成立之后的第一个完整年度,也是新的金融监管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的首个完整年度。伴随总局“三定”落地、“小三定”提上日程,以及各地方机构的“三定”陆续展开,2024年的监管大戏才刚刚开始。

节前的1月30日,金融监管总局已顺利召开2024年工作会议,对于2023年工作的总结,2024年的工作重点,都已经勾画清楚。人身险司、财产险司的年度工作尚未召开,但根据此前的一些资料和发言,工作重点也能推测一二,在『慧保天下』看来,2024年金融监管最大看点就在这里了:

01

金融监管总局明确2024年八大重点工作:长牙带刺,紧盯“关键事”“关键人”“关键行为”

1月30日,金融监管总局召开2024年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2023年的工作成果,机构改革、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京津冀等地洪涝灾害和重大事故保险赔付实现快赔预赔、应赔尽赔等,都成为了工作亮点。

而在谈及2024年工作理念时,明确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金融强国建设目标,坚决做到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扎实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会议重点列出八大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把握好时度效,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工作。健全金融风险处置常态化机制,落实机构、股东、高管、监管、属地、行业六方责任,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积极稳妥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督促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落实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要求。配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指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方式开展债务重组、置换。

三是坚决落实强监管严监管要求,全面强化“五大监管”,严把准入关口、严密风险监测、严肃早期干预纠正。紧盯“关键事”“关键人”“关键行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做到一贯到底、一严到底、一查到底。

四是跨前一步强化央地监管协同,加强信息交流共享和重点任务协同,切实做到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同向发力。

五是着力防范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强化抓早抓小,保持高压震慑,加快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六是坚定不移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引导金融机构聚焦主业、苦练内功、降本增效,切实提升行业发展可持续性。稳定扩大制度型开放,助力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推动实现“机构不做假、股东守规矩、高管知敬畏、员工有操守、公众识风险”。

七是精准高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做好“五篇大文章”,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支持扩大有效需求,持续增强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切实提升金融消保工作质效。

八是平稳有序完成机构改革任务,加快推动省市“三定”落地,稳步推进县域机构改革,同步建机制、强保障、提效能。

02

人身险司:资产负债匹配、利差损风险、报行合一……

资产负债匹配

就在今日,即2月20日上午,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4年2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45%,与前值持平;5年期以上LPR为3.95%,较前值下调25个基点——这一举成为史上最大幅度“降息”。

与降息密切相关的,是保险业的“资产负债匹配”问题,以及利差损风险等,近年来,这已经成为行业最大隐患,是监管、业界高管最为关注的话题。

其压力来源于当下,也来源于未来。一方面,新收入的保费面临着严峻的资产配置压力;另一方面,大量资产到期,也面临着再配置的压力。低利率市场环境下,高收益率资产日渐匮乏,配置于债券所能带来的票息收益也在下降,而负债端成本的下降却较为缓慢……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缺乏长期资产,人身险企负债久期一直大于资产久期,当前保险资产负债久期错配缺口已高达7年,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仍是笼罩在寿险行业上的一团阴霾。从2023全年数据上看,投资收益率同比下滑的险企数量已然超过半数,未来险企资产端或将面临更大压力。

报行合一

2023年,银保渠道率先落地“报行合一”成为人身险行业年度最受关注的话题,在监管的强引领下,银保渠道正迎来全面重塑,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未来可期。

银保渠道“报行合一”落地之后,经代渠道、个险渠道的“报行合一”也呼之欲出,这成为2024年的最大看点之一。

目前有传言称,经代渠道“报行合一”最早将在2024年3月底落地,可以想象,参考银保渠道表现,届时经代渠道会迎来怎样的“阵痛”。

受银保渠道“报行合一”影响,个险渠道成为当前最为受益的渠道,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该渠道的“报行合一”落地时间将排在经代渠道之后。

银发经济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我国首个针对银发经济的政策文件。保险业本就视服务养老三支柱为己任,在“银发经济”被大力倡导的当下,自然不会缺位。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金融监管总局人身险司曾发表文章《奋力推动商业养老保险高质量发展 助力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就着重讲述了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思考。文章指出,要有序推动养老保险公司转型发展。按照《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推动养老保险公司重塑定位,回归主业,有序推进业务结构调整,实现机构、队伍平稳转型。引导养老保险公司建立以聚焦养老主业为导向的长期绩效考核机制,持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规范经营管理,健全风险管控。以功能性与盈利性协调发展为目标,支持养老保险公司走专业化发展道路,通过多种方式、多类业务深度参与服务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

除上述三个关键词之外,同样值得关注的还包括渠道转型的问题、产品设计的问题、新业务价值率不断下滑,以及退保率开始激增等问题。

03

财产险司:监管评级体系、中介清理整顿、新能源车险……

此前,财产险司在所发表文章《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奋力推进财险业高质量发展 积极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强调财险司(再保险司)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持续严格制度标准、严密责任机制、严肃纪律规矩,不断提高监管的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协同性。

结合该文章,以及业界关注的热点话题,除了车险“报行合一”等常规的监管动作之外,2024年,财产险监管领域值得关注的还包括以下关键词:

探索建立财险公司综合监管评级体系

文章明确提及“探索建立财险公司综合监管评级体系,推动财险机构转型创新”。目前,我国已有200多家保险公司,在市场上的分量身位和发展阶段,差别非常大。他们的优劣排名和发展好坏,到底是什么指标最重要,谁的评价裁夺最权威?行业性组织、外界政府部门、评级机构都有自己的标准,这些评价哪个更重要,有什么样的市场表现会加分或减分?谁的打分更有公信力?

评级就是将复杂的专业数据,转化为直观的等差序列,帮助市场理解公司,也便于公司对标市场同业。保险公司的好与差,什么说了算,业内得好好关注这件事。

监管部门的重要思路是设计一套评级制度,反映真实的经营和风险情况,对监管对象进行分类监管,促进市场资源有效分配。核心的理念就是三句话:有车就有辙,有树就有影;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开展中介市场“清虚、规范、提质”专项行动

机构改革后,中介监管划归财险司,文章明确提出“开展中介市场‘清虚、规范、提质’专项行动,保持高压态势,形成有力震慑”。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6月,原银保监会曾印发《关于印发保险中介机构“多散乱”问题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则重点提及“三类”机构将被清理、清退。其中包括“无人员、无场所、无业务”的保险中介机构;不符合现行监管要求的保险中介机构;以及对分支机构管控失序、存在“加盟”“挂靠”等行为的法人保险中介机构,而相关分支机构也将被清退。

而从银保监会披露的有关数据可以看到,过去数年,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数量已经出现一定下滑:截至2020年底、2021年底和2022年底,我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数量分别为2640家、2610家和2582家。

新能源汽车保险

新能源车险正在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的持续上升,新能源车险的保费规模也扶摇直上,2023年上半年,人保财险、太保产险等头部险企的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0%以上。另一方面,新能源车险市场上呈现出“车主喊贵,险企喊亏”的局面,新能源车险业务面临严重亏损,车主遭遇变相涨价或者拒保难题。投保难、续保难、承保亏损成了横亘在新能源车险市场持续扩张道路上的烫山芋。

新能源汽车已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做好新能源车险业务,保险行业义不容辞。应对社会舆论反映较多的新能源车投保难、续保难等问题,前一段时间,金融监管总局财险司向各财险公司下发《关于切实做好新能源车险承保工作的通知》,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明确交强险不得拒保,商业险愿保尽保,险企须全面排查整改,不得在系统管控、核保政策等方面对特定新能源车型采取“一刀切”等不合理的限制承保措施。

此外,财险司近期召开的车险工作座谈会上也有提及新能源车险亏损问题,明确提出,大幅提高新能源车险保费不现实,行业改革须符合社会接受度。

可以肯定的是,2024年,新能源汽车保险依然会是监管关注的重中之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