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万能投连有望回归主流,保险保障内涵和外延正发生这些深刻变化

分红万能投连有望回归主流,保险保障内涵和外延正发生这些深刻变化
2024年06月25日 11:31 慧保天下

编者按

6月19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陆家嘴论坛的一番公开讲话,让整个保险业都感觉有些“喜出望外”,其演讲全篇几乎字字句句不离保险业,个中每一句话也都值得仔细品味,都代表着当下监管层面对于保险行业的深刻认知,同时也预示着未来行业深化改革有可能的方向。

亮点太多,几乎涵盖保险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如果一定要为此次演讲找一个核心,那一定就是“大保险观”。言下之意,要想将保险业打造成真正的“社会稳定器”“经济减震器”,实现“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关键是要与时俱进树立“大保险观”。

回望近些年的保险业,在深度转型中已然遭遇各种困境,资本的、渠道的、产品的、投资的……几乎涵盖险企经营的方方面面,而几乎每个方面都需要一次酣畅淋漓的真正的“深化改革”。结合高层对保险业的期许,以及“大保险观”的概念,慧保天下特别策划了系列文章,直击保险业深化改革的难点、痛点,并汇总大量业界资深人士的专业意见,在监管掀起新的深化改革潮之前,是时候来一场真正的行业性的头脑风暴了。

今天,是该系列的第二篇文章,我们聚焦的是,一个长期以来困扰行业的问题,即保险的内涵和外延究竟该怎样理解。

2015年,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的“宝万之争”中,部分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利用保险资金大肆投资股市,以至于斩获不少地产股、银行股董事席位,彼时股市并不缺钱,大量的保险资金在一些人眼中成为了“洪水猛兽”,甚至被个别人扣上了“破坏实体经济”的大帽子。彼时,万能险、投连险作为很多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获取现金流的主力产品,因而也遭到污名化。

此后,一系列的监管政策都指向了调整产品久期结构,严令险企逐步降低中短存续期产品占比,这之后“回归保障”成为行业主论调,普通型产品成为主流,被污名化的万能险则更多以附加险或产品组合的形式存在,同为新型产品的投连险、分红险则彻底淡出了大多数险企的主力产品名单,一直到2023年,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分红险才再度回归行业视野。

回顾这段历史,保险业界人士仍不免唏嘘:万能险、投连险、分红险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公司治理缺陷、违规关联交易、违规投资,乃至虚假注资等。

伴随风险的渐渐出清,也是时候为万能险、投连险、分红险这些新型产品正名了。而在李云泽的最新讲话中,已然隐约透露了这一趋势。其在讲话中提及: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养老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

保险保障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拓展和丰富,与时俱进树立大保险观,能更好地为经济稳健运行提供有效缓冲和风险屏障

这意味着,要想真正树立“大保险观”,其前提就是“保险保障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拓展和丰富”——是时候重新审视“保险保障”了。

01

将“财富管理”与“养老保障”并列,李云泽讲话指向扩展“保险保障内涵和外延”

李云泽在陆家嘴论坛的讲话中,在谈及保险业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着力点时,明确表示:

一是聚焦创新发展,精准高效服务新质生产力。

二是围绕民生福祉,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三是着眼安全应急,持续促进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这其中,服务新质生产力、着眼安全应急等方面更多有关于财险,比较好理解,但第二条,更多是关于人身险,其中明确提及:

我们将推动加快补齐第三支柱短板,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养老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提高商业长期护理保险覆盖面,推动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

这些话给了业界人士更多想象空间,因为在补足第三支柱短板方面,其明确提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养老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将“财富管理”与“养老保障”并列提及,显示新阶段下,监管层面对于“财富管理”的理解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李云泽对财富管理这一行业的发展早有预判。在2023年11月举行的金融街论坛上,李云泽做主题演讲时就明确指出,未来随着广大居民收入持续提升,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多元化投资理念深入人心,加之资管产品净值化转型稳步推进,中国资产和财富管理行业将进入发展“黄金期”。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行业对于“财富管理”这一字眼唯恐避之不及,因为在很多观点看来,保险业谈“财富管理”就是不务正业,就是违背“回归保障”,而如今,当监管领导将“财富管理”与“养老保障”并列提及,这其中释放的信号已经相当明确。“财富管理”也是保险行业的重要职能之一,保险保障的内涵和外延,需要重新思考。

02

财富管理是大势所趋,李云泽首提“商业保险年金”,释放长期保险发展新动向

实际上,融入财富管理大潮,保险业已经用脚做出了投票。近年来不少保险中介都积极与财富管理公司进行合作,以便于为高端客户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在很多保险公司,打造的高素质代理人队伍,也多命名为健康财富规划师等,将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作为培养高素质代理人的一大重要方向。

这一趋势的背后,是国内居民不断增加的财富以及日益提升的财富管理需求,保险作为一种有着难以取代的作用的金融产品,其应当在其中发挥风险保障、跨周期理财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保险行业充分发挥财富管理职能,不仅不会影响银行业,反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银行业的压力。近年来,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居民储蓄不断创下新高,且有向国有大行集中的特征,导致大行息差日益收窄,如果保险公司能够通过保障型产品、财富管理类产品更好地吸引部分消费者将存款转为保险产品,将有助于减轻这些银行的压力,同时也有助于促进这些银行中收的增长。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李云泽的表述中,其还提及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商业保险年金”,这引发了业界的高度关注。据业界人士分析,“商业保险年金”并非单一的某种产品,而是会将多种类型产品都纳入这一品类,这将对人们对于保险产品的认知,乃至未来的业务格局,都产生深刻影响。

03

发展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不仅符合险企利益,长期看也是放大消费者利益的必然选择

如前文所述,很长一段时间内,行业对于“回归保障”的理解就是发展传统型产品,即预定利率固定的产品,万能险只能作为陪衬,投连险、分红险更是长期被大多数公司排除在主流产品之外。

在利率步入下行通道的时代,普通型产品的预定利率虽然也在不断下调,但总体落后于市场利率下调的速度,这让保险业具备了所谓的“逆周期”属性,一波波的炒停售,更促成了保险行业一次又一次的业务高潮。但这类产品的副作用也因此凸显,在低利率时代,保险公司投资长期承压,利差损风险、偿付能力压力日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自2023年年中增额终身寿的炒停售之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险企利差损压力的分红险再度回归险企主流产品清单。

不少业界人士认为,这类浮动收益产品只是险企为减轻自身压力,而减少消费者利益的产物,但长期来看,这种观点显然是偏颇的。

有专家指出,传统型产品预定利率的降低,并不意味着消费者的实际获利就会减少,实际上,正是因为现在的传统型产品预定利率相对较高,不少险企在投资中反而束手束脚,只能求稳,将大部分资金投向固定收益类产品。如果调低预定利率,降低负债成本,反而能减轻险企投资端的压力,让其有更多空间投向权益类资产,以博取高收益,回馈消费者。

上述专家还表示,一些保险发达市场的保险产品,其预定利率很多已经降至1%以下,但其消费者的实际收益并不比国内消费者差。伴随市场利率的不断降低,不断降低传统型保险预定利率,或者分红险、万能险的保底收益都是大势所趋,这是险企降低负债成本,以应对低利率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

04

大力发展新型保险产品,不仅是搞活险企投资端的必然选择,也是保险业促进“三资循环”的关键所在

书接上文,只有当险企敢于放开手脚大胆投资权益市场,保险资金才能更好地扮演“耐心资本”的角色,在促进“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中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023年,为引导保险资金更多服务资本市场建设以及科技发展,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曾发布 《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金规〔2023〕5号),明确对于保险公司投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风险因子从0.35调整为0.3,对于保险公司投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未上市公司股权,风险因子为0.4等。有券商估算,该政策有望最多促进近3000亿元保险资金入市。

但即便有了该政策的助力,2023年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8.16万亿元中,人身险公司投向股票1.82万亿元,占比7.21%,同比增长3.01%;证券投资基金1.36万亿元,占比5.38%,同比增长12.15%。财产险公司投向股票1265亿元,占比6.26%,同比增长-0.53%;证券投资基金1786亿元,占比8.84%,同比增长12.24%——尽管股票及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规模有所上升,但距离监管拟定的投权益类资产最高可以达到上季末总资产45%的上限仍有较大距离。

而这一年,保险资金整体的财务投资收益率仅为2.23%,综合投资收益率仅为3.22%,远低于上半年热销增额终身寿产品3.5%的预定利率。

大力发展新型保险产品,切实降低险企负债成本,不仅是搞活险企资产端的必然选择,也是真正推动更多长期保险资金入市,助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05

“大保险观”需要扩展和丰富保险保障的内涵和外延

由是观之,所谓“大保险观”,一定是与扩展和丰富“保险保障的内涵和外延”紧密相连的,解决不了困扰保险行业的“保险保障内涵和外延”的问题,“大保险观”就无从成立。

具体到保险行业,就是要认清未来发展趋势,利用“报行合一”的契机,不断降本增效,压降负债成本,提升投资能力,以更高的红利水平、浮动收益水平回馈广大消费者,同时真正地成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重要投资者,为资本市场助力,为银行业减负……

李云泽在陆家嘴论坛的讲话中,实际已经详细地描述了保险业这些重要作用:

加快发展保险业,有利于改善金融市场结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强金融体系稳健性。从资金供需看,保险资金久期长,具有跨周期属性。壮大保险资金,有利于培育“耐心资本”、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推动“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从保障范畴看,保险保障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拓展和丰富,与时俱进树立大保险观,能更好地为经济稳健运行提供有效缓冲和风险屏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