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大计,共襄“科技达沃斯”盛举。三年来,腾冲科学家论坛作为我国科学界的盛会已连续举办了三届,为学术交流、产业发展和技术交流搭建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桥梁。普遍的观点是,腾冲科学家论坛三年有小成,未来必大成,推进“大成”的先决条件是创新驱动。
成就
三年来累计促成人才引进项目496个、招商引资项目780个,协议投资1900亿元
腾冲科学家论坛从首届56位院士、1300多位嘉宾,到第二届109位院士、2000多位嘉宾,再到今年120位院士、59位大学校长、300多位青年专家学者、600多位企业家,可谓“群星闪耀”;论坛形成“主旨论坛+分论坛+系列活动”模式贯穿全年,相继举办了10多场专题活动。三年来,论坛累计促成人才引进项目496个、招商引资项目780个,协议投资1900亿元。
目前,论坛不仅成为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等沟通交流的桥梁,更成为科学、技术、成果应用相结合的平台。今年首次举办的人工智能论坛,旨在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则着力搭建绿色能源、“双碳”和可持续发展产学研对接场景;“科技+金融”论坛,力推科技、金融和产业深度融合。
按照“用好论坛资源、服务云南高质量发展”思路,我省将积极搭建论坛成果交易平台,吸引和支持全球创新要素落地云南。
创新
积极促进科技供需对接和成果在滇转移转化
当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突破应用,正有力催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和科研范式变革,成为本届论坛上与会嘉宾关注的焦点话题。
经云南省科学技术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深入分析云南省产业发展需求,向中国科学院系统、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定向征集,精心遴选,形成了216项重大科技成果和100项技术需求,积极促进科技供需对接和成果在滇转移转化。大部分成果为首次公开,其中,院士团队成果有70项。
在本次论坛成果转化分论坛上,清华大学费维扬院士团队的碳捕获技术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团队的绿氢耦合二氧化碳高效转化技术,便以绿氢甲醇制、储、运、加、用一体化项目落地云南曲靖。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省科学技术院党委书记、院长胡启相表示,腾冲科学家论坛不仅是一个汇聚人才和创新资源的大平台,更是一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大舞台。通过腾冲科学家论坛,汇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和力量,将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高效对接与转化。
科技创新创业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稳定支持。2024腾冲科学家论坛设立了两大基金,一是与中金公司合作设立腾冲科学家论坛发展基金;二是由云南白药集团发起设立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注入金融“活水”。
在“科技+金融”分论坛高端对话环节,专家们普遍认为,科技与金融已进入深度融合、相互赋能的新阶段。金融机构不仅要积极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水平,更要主动支持科技创新。通过优化业务模式、改革审批机制等,为科技企业的成长提供更多资源与支撑。
访谈
薛其坤:云南的潜力不容小觑
薛其坤院士是首位荣获国际凝聚态物理最高奖——奥利弗·巴克利奖和国际低温物理最高奖——菲列兹·伦敦奖的中国籍科学家。他带领团队利用特殊材料磁性拓扑绝缘体薄膜,首次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中国科学家从实验上独立观察到的一个重要物理现象,也是世界基础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科学发现。此外,其团队还首次发现了界面增强的高温超导电性。
接受记者采访时,薛其坤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历,并对云南和腾冲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表示认同。
他说,科研并非一蹴而就,特别是在遇到技术难题和长时间没有进展时,科研人员往往容易感到焦虑和迷茫。他认为,这些困难正是科研之路的一部分,也是科研的魅力所在。“科研中面对的挑战,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难题,更多的是如何面对不确定性和长期的等待。需要耐得住寂寞,并坚持下来。”薛其坤说。
薛其坤认为,云南的历史底蕴和自然资源,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云南的潜力不容小觑。这里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很多亟待发掘的科研资源。如今,云南更需要科技创新和教育进步来带动经济发展。”薛其坤说。
对于腾冲在未来的发展前景,薛其坤表示:“腾冲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历史背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推动。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结合地方特色,腾冲的未来值得期待。”
谢晓亮:秉承西南联大精神贡献更多力量
谢晓亮院士是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和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其团队发明的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已使万余个患有单基因遗传病的家庭成功避免了疾病的后代传递。
2010年,谢晓亮在母校北京大学成立生物医学研究中心BIOPIC,往返于北京和波士顿之间;2015年获得美国生物医学领域最高奖之一阿尔伯尼奖;2018年7月,他正式回到北大全职任教。
谢晓亮深耕生命科学领域,并将研究重点聚焦于“人类基因组的转录因子调控”。
“我们团队开发的‘多重退火环状循环扩增法(MALBAC)’,可以实现高基因覆盖率、高精度而且单细胞的测序和检测。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患有遗传病的夫妇在做试管婴儿胚胎移植前都要进行基因筛查,MALBAC就可以利用很少的样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能够检测染色体数目异常,还可以筛选出不携带特定的基因病的胚胎。”谢晓亮说。
“当今是中国科学家最幸运的时代,也是国家最需要科学家做贡献的时代。”谢晓亮说,希望身逢盛世的年轻科学家,秉承西南联大精神,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在中国做出更多原创性的科研成果,为世界科学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张仲贤采写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