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了,阿瑞拒当渣男,吹响医药反攻号角

他来了,阿瑞拒当渣男,吹响医药反攻号角
2023年05月18日 22:03 药闻社

恒瑞医药(市场美称“阿瑞”,内心OS):“凭什么说我是渣男?”

5月15日晚,恒瑞医药发布了一项全新的股份回购方案:拟使用6-12亿的资金从二级市场回购公司股份,每股回购价格为不超过70.14元;预计本次回购股份数量约为1710.86万股,约占恒瑞医药目前总股本的0.27%。

5月16日,恒瑞医药跳空高开,一度逼近4月17日的一年半以来的高点,最终收涨49.13元每股。

2022年3月中旬,恒瑞医药也曾开启过一轮回购,计划使用金额为6-12亿。截至2023年3月13日回购完成,公司实际回购股份约1679.43万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为0.26%,回购均价约为35.76元/股,成交总金额约为6亿元。

回过头来看,公司发布回购计划后,股价在2022年4月底见底,随后开启了一波涨幅高达80%的大级别反弹。

不过,与过往去年实施的回购不同的是,这次价格上限更高(每股70.14元 vs 每股60.22元),对应2023动态市盈率超过90倍,洋溢出了恒瑞医药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强烈信心。

1、容量问题

公募基金是A股最大机构投资者,其一举一动都可能对某家上市公司股价形成正负反馈。

在医疗健康板块,迈瑞医疗、药明康德、爱尔眼科的公募机构重仓持股价值高于恒瑞医药。2023Q1,这三家龙头的股份都遭遇了公募基金的抛售,股价呈现出下跌的态势。

反倒是恒瑞医药,2023Q1公募基金呈现出浓烈的加仓意愿,以至于在医药板块较低迷的行情下获得逆势季度正涨幅。

尽管市场持续渲染“百济神州创新药收入超越恒瑞医药成为新一哥”的讯号,但最终成与不成,可能还是由市值说话,恒瑞医药仍然是一个大家都认可的风向标。

阿瑞是锚,它市值的大小,除了决定了一众Biotech的估值提升乃至溢价,还是市场资金看好医药的风向标。

2、行业实实在在的复苏

2023年,注定是生物医药行业强劲复苏的一年。

据东吴医药数据显示,2012-2019年,中国住院、手术人次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2020年开始出现多年来首次下滑,当年住院、手术人次人数分别为2.3亿人、6.7千万人,同比下降-13.5%、-3.8%。

疫后的住院、手术人次回到2019年甚至更高的水平是确定性事件,按照行业规律,药品销售的回暖&增长速度会更快一些。

有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院内诊疗因,迎来强劲复苏,一季度全国门诊量同比增长17%,4月份继续同比增长19%,而月度的环比趋势向上。

从另一个集采的维度来看,集采对于传统大药企的影响正在减弱,国内2025年目标集采500个品种,目前已经进行8批集采,已纳入333个品种,数量和金额均已超过50%。

以恒瑞医药为例,目前手中仅有三款重磅仿制药品种布托啡诺、碘佛醇、七氟烷目前未被集采,三者收入体量约30-40亿,占总营收不足20%,未来落地后集采风险全面出清。另外在第8批集采中,恒瑞医药、恩华药业、人福医药等老牌药企3亿以上仿制药基本不涉及,亦是2023年业绩的一个保障信号。

3、政策支持&公司创新纠偏

从去年底以来,生物医药行业在政策层面也传来非常多的信号,尤其是创新药方向,集采给医保基金省钱,实现了“腾笼换鸟”。

2022年,我国医保收入3万亿元,支出2.4万亿元,结余达到了4.2万亿元。目前,集采涉及的金额占到公立医疗机构化药和生物药品采购金额的31%左右。叠加地方联盟集采,累计降低医保费用负担超过4000亿元。

常规用药的市场总份额下降,空出来的份额给到了更多创新药。据一位医药商业公司人士提供的口径:2022年以前创新药占比在15-25%之间,未来将逐渐提高,2022年创新药占总收入比重的25%,未来几年有望提到30-33%的比重。同时,国内对鼓励创新药的力度正在加强,明显的就是审批周期的加速,周期比之前快了1-2年。

我们梳理大量药企上市公司2022年报,亦可以发现一个明确的信号:近70%的医药企业销售费用出现明显的下降。

在经历了2021年CDE临床指导意见、PD-1内卷降价的波折后,国内药企也充分进行了创新纠偏,目前可以看到国内IND的分子中出现First in class的靶点和全球前三进度的管线分子频率正在越来越高。

不过,国内药企的研发投入热情并未落下。据华夏时报报道,近5年国内药品研发投入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3%,差不多是全球增长率的3倍以上。

4、MNC购国产分子潮

国内创新药对外授权数量和金额很可能在2023年创下单年新高。

2010-2020年间,国内药企License out交易稀少,只有极少数分子能够获得1亿美金以上的首付款,如百济PD-1单抗、传奇生物BCMA CAR-T。2021-2022年,交易数量快速攀升,大量交易首付款超过1亿美元和合同总额超过10亿美元。

2023年一季度,国内药企License out交易数量就达到10个,超过2020年全年。

二季度,国内创新药企License out数量继续增加,包括映恩生物的ADC、赞荣医药HER2 TKI、百力司康HER2 ADC等出海欧美的大交易,也包括康方生物、君实生物的PD-1出海欧美以外的其他市场。

从最近Biotech礼新生物,连续和礼来、AZ分别合作CLDN18.2 ADC、GPRC5D ADC也能察觉到,国内创新药企的创新质量和管线质量也逐渐被MNC所认可,尤其是在ADC领域。

随着6月份ASCO大量国内药企分子数据的公布和今年三季度部分重磅管线三期兑现,预计将有更大、更多的交易出现。

结语:“地利、人和”两个要素,生物医药行业其实都具备了,如果真的缺少“天时”要素催化,那么或许需要等待美元降息周期的到来。

至少,带头大哥阿瑞站出来,这是一个强信号。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