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国内创新药面临融资寒冬,大部分Biotech都在收缩管线,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而仿制药正深陷“残暴”的内卷中,已经很缺蓝海品种。CXO(医药外包)作为医药行业的“卖水人”,也因此受牵连。
除了遭受客户锐减的痛楚外,国内CXO企业还打响了恶性价格战,订单报价越压越狠,没实力没背景的中小厂难有活路;另一方面,药明系等布局海外市场的CXO大厂,随着生物安全法案等地缘政治的侵扰,被迫剥离海外资产。
01
内卷之战
压死CXO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能就是自己卷死自己。
由于整个赛道的增长放缓,最近几年,主攻国内市场的CXO企业被迫卷价格、卷服务。一位资深从业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想拿下项目,价格是客户很重要的考量因素。2024年的报价,相较于2023年,已经有20%至30%的降幅。”
客观来讲,在这种恶性竞争下,国内CXO整个行业的盘子只会越变越小,利润越变越薄,哪怕能侥幸活下来,日子也并不好过。
这从昔日科创板CRO第一股”CRO美迪西的处境可以窥见端倪。曾经,美迪西凭借其“小而美”的特质,在市场上赢得了广泛关注,并在科创板上市后迅速崛起,股价一度攀升至405元/股的历史高位。
2022年美迪西实现营收16.59亿元,同比增长42.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38亿元,同比增长19.85%。
也才过去2年,美迪西的业绩和股价彻底暴雷了。如果说2023年度美迪西宣布亏损3321万元,已让业界大为错愕;那么美迪西的2024业绩预告,更是将刺骨的寒意传递给众人,2024年美迪西亏损将扩大到2.3-3.47亿元之间。
可以说,美迪西是卷死自己的CXO企业代表。根据2024年三季度报,美迪西的销售毛利率仅为7.27%,而2023年同期,其毛利率为31.56%。为了抢下更多订单,美迪西不惜牺牲毛利率。原本是想通过低价策略,以价换量,但到最后保本都做不到了。而其市值也一路跳水,较巅峰时期已跌去400多亿。
其实,在过去几年,除了借助减肥药靶点GLP-1的火爆,混得风生水起的诺泰生物,其他深耕国内市场的中国CXO企业几乎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残酷。
泰格医药的销售毛利率下滑极其明显;昭衍新药直言“竞争加剧导致销售订单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就连细分领域的和元生物,也抱怨“市场订单价格处于较低水平”。
有业内人士直言不讳地表示,目前A股市场上共有28家CXO上市公司,2023年有高达22家公司的股价出现了下跌,平均跌幅达到36.57%。这一跌幅是在2022年市值已经累计缩水超过3000亿元的基础上,2023年又继续缩水约1700亿元,使得整个A股CXO行业的总市值约为5000亿元,这无疑给行业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这些也暴露生物医药行业当前普遍面临的困境:包括投融资热度下降、行业竞争加剧,以及客单价的大幅下降等。
02
加速分化
与深耕国内市场企业的业绩低迷不同,主攻海外市场的CXO龙头,在2024年迎来全面复苏的契机。
以药明生物为例,2024上半年,药明生物项目数量实现了快速增长,期内新签61个综合项目,对比2023年上半年同期新增46个综合项目,该新增项目数是公司迄今为止表现最好的半年成绩之一。
而多家CXO龙头今年上半年也开始了反弹行情,比如凯莱英上半年新签订单同比增长超过20%,新签订单达4.8亿元,尤其是二季度较一季度有较大幅度增长,来自欧美市场的订单增速尤为显著。
康龙化成2024年Q2新签订单同比增长15%,订单增长主要来自欧美客户,海外订单价格没有降价的情况下客户平稳增长。
药明康德虽然一直饱受美国《生物安全法案》不确定性的侵扰,但2024年药明康德的在手订单在三季度末再创新高至438.2亿元,公司在维持超过6000家庞大活跃的客户基础上,前三季度新增客户超过800家。
受益于海外研发需求强劲复苏,这些CXO企业新订单快速增长。诚然,随着特朗普新总统的上台,这些依赖海外收入的企业遭受的地缘政治风险可能会加剧。并且美国政府也试图扶持三星生物等非中国CXO企业,来分流原有订单。
虽然欧美CXO占据全球主要市场,但中国的人才套利机遇是长久存在的,并不容易替代。美国博士毕业生的起薪,可以超过一年20万美元,但是中国博士的起薪仅为2-3万美元。中国每年能培养出30万名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极具价格竞争力。
另一方面,药明系也在剥离“风险资产”,不给美国政府“栽赃”的理由。药明康德将海外细胞与基因疗法业务(药明生基)出售给美国投资基金Altaris;药明生物将其全资子公司药明海德在爱尔兰的疫苗工厂出售给默沙东。
此外,中国CXO龙头加大欧洲市场投资布局,规避国际风险,以防老美制裁。比如2024年5月,药明康德宣布在新加坡的新研发及生产基地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2027年投入运营。2024年以来,泰格医药、凯莱英、九洲药业等CXO企业也接连发布有关欧洲地区的投资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纵观全球CXO企业,除了业绩加速分化外,在行业低潮期,并购也在不断出现。Catalent(101亿美元,CDMO小龙头)、Syneos(71亿美元,CRO龙头)、Paraxel(85亿美元,CRO龙头)这三家业内相当知名的CXO企业,分别被诺和控股、私募基金收购。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