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其实集中的是几个关于国内青少年体育教育中的小故事。
很难说能得出什么结论,只是和广大读者进行探讨。
一 美国和中国的教育资源
6月底,笔者有个表哥从美国加州回来了,还带回来了一双儿女。
大女儿目前相当于国内初二,小儿子则是四年级左右。
表哥是90年代初出国的,国内名校物理硕士,去美国学了博士,就在美国待下去了。
他就比我大1岁,当年暑假一起住爷爷家(我的姥爷),下围棋经常杀得我活不了两块那种,算是学霸级别的。
现在,在一家美国加州的公司做软件工程师,据说最近帮国内的某汽车公司,在编写EV电车的机车软件。
出国前,表哥在国内经人介绍,认识了表嫂。结婚一同出国,一走就是30多年,期间仅回来了一次。
他的两个孩子都是第一次回国内,家教皆很不错,中文很流利,没有任何沟通障碍。
雷曼危机前,表哥就在旧金山附近教育资源顶尖的圣拉蒙买了个联排,开始为下一代打拼。
回北京前,他表示要带儿女感受一下大城市。毕竟因为他住的地方有点“土”。
是的,他用的“土”这个字。
其实人口不到10万人的圣拉蒙郊野风,让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的大城市人,有另一种围城式的向往吧。
回国后,表哥一家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做了个全面体检。
大概是因为国内体检便宜还结果出的快的缘故,随后就是带着俩孩子在北京逛各种博物馆和故宫长城,猛补故乡的课。
当然,还有少不了的亲戚聚会。
饭局中,偶然聊起孩子兴趣教育,他说他的小儿子在练篮球,大女儿先学的花样游泳,最近一年转了速度游泳。
我说自己的女儿也在学游泳,这就有了共同话题。
表哥说希望找个国内的好教练,一对一也学一下看看。
随后,我给亲戚介绍了女儿上大课的俱乐部,约了老师。
俱乐部那边派了全国比赛拿到过前5的教练,一对一的课时费是一节380人民币。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大致了解了他孩子在加州所受体育教育的情况。
在我们的印象中,美国体育界华裔人才辈出。陈巍、关颖珊、利安娜-黄等都有着辉煌的体育成绩。
更不要说被美国CBS斥责利用了美国的体育资源学成屠龙技,然后代表中国参赛的谷爱凌了。
按理说美国的体育青少年教育应该是很好的,更是世界游泳强国,怎么还会看得上在国内的课程呢?
他就和我说了女儿训练的情况,感觉就一个字——贵。
表哥的女儿在社区附近的一家游泳俱乐部学习,每年要先交最便宜的会员费380美元,这个是体育俱乐部设施使用费,而教练则要去自己交涉约课时。
俱乐部里有拿到过全美名次的教练,但是基本约不上。而普通教练都要20分钟50-80美元。
对,是20分钟。
也就说,最便宜的要一小时150美元,大概1090人民币。是我给他在北京找的国内教练的3倍。
表哥的女儿在北京去试了一次课,感觉很好,随后他感慨说:“还是国内的教育资源好”。
并且想让女儿“在假期回北京来,一次集中买10节课,好提高一下。”
国内的教育资源好!这是我第一次听人这么说,感觉有点颠覆。
我这亲戚所在的圣拉蒙,号称是全美最佳学区和前20宜居城市,但是体育教育资源却是这样?
曾经挑战过世界拳王金腰带、目前住在洛杉矶的杨连慧听说后,表示可以给我介绍在美国的中国游泳教练,他说,“在加州有个在国内拿过锦标赛冠军的中国人,现在自己开游泳学校。他有三个室内游泳馆,几乎覆盖了洛杉矶华人区。在北加我也有个认识的中国人在教游泳,和张琳一批的国家队的……”
结果,帮我联系后发现,距离都不近。
“老外也有很多教练教课,上门服务的,你家里有泳池就好。唯一一个问题就是价钱……美国体育师资不是问题,问题是钱。”杨连慧说。
教育资源,不论是国内国外、体育还是艺术。
钱都是绕不过去的坎儿。
二 学网球的少男少女们
山东和辽宁全运会的时候,认识了国内的几个打网球的少男少女。
其中一个女孩子家里,是某体育局中层领导,很早就培养她学网球,送去了佛罗里达的IMG网校。
每年花的钱都不是十几万,而是几十万。
这女孩的身体条件比现在的郑钦文还要好,身高超过了1米80,曾经两次回来,代表某省打全运会。
她在美国最好的成绩,拿到过加州的青少年赛事冠军。
当然,后来不知道是因为实力不够或者受伤,逐渐放弃,没继续打下去。
疫情前,不少家长培养自己孩子学美式橄榄球、棒球、冰球、高尔夫甚至骑马。
去美国学体育,或者学美式体育,有利于孩子发展上藤校,这似乎成了一线城市富裕家庭培养孩子体育兴趣爱好的一种模式。
大概十几年前,我就知道国内不少体育有成的奥运体系明星,让自己的孩子学高尔夫或者网球这种,可以和国际接轨的个人职业体育。
商毅和巫娜的儿子商竣程,只是其中成功者的代表而已。
也颇有几个,按理说应该继承了优秀体育基因的孩子,没坚持下来。
从小时候开始,请教练、陪课、出国训练营,培养个孩子花费不菲。
就跟中彩票一样,大多数人只看到了商竣程的成功,却看不到那些花了几十上百万,最后失败的。
要想出人头地,天赋是一部分,大量艰苦地练习更不能少。
而非常人的练习,也就伴随着伤病。
职业体育、身体的健康只是梦想,大多数留下的是职业病和一生不能停止的训练。
去年,我某次出差,和一个同行老哥坐飞机。他带着自己的孩子,背着个网球拍。
一问才知道,已经开始参加青少年的正规比赛了。
水平如何,未来如何发展尚不明朗,但是14岁的孩子,捧了一本费德勒的英文原版自传在读,确实让人有些吃惊。
英文原版,我都看不下来。
这优秀的孩子卷的……当时就给我留下阴影了。
三 到底学啥管用能打?
最近几年,学习搏击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这倒不是因为贾玲的电影《热辣滚烫》,而是因为在撸铁后,很多人很自然地从单纯健身,感受到了搏击的综合魅力。
这种市场需求,也逼得很多并非搏击出身的健身教练,开始学习搏击。
由于报道国内的搏击赛事较多,我经常被朋友问起,什么搏击技术最能打。
在他们的理解中,跆拳道类似五虎断门刀而MMA或者泰拳更像易筋经、六脉神剑。
一个准备送自己的孩子初中就出去留学,但是怕太小过去了受欺负的同行就问我,学什么能不受欺负,最管用。
我问创设搏击赛事,组建过国家泰拳队和自由搏击队的一位老师。
这位带队多次参加职业外战的格斗高手说:打?练啥都不如枪快、不如刀快,练跑步,逃跑最实用了。
当然,后来我还是介绍朋友的孩子去练了自由搏击,教练以前是练散打的底子,后来转自由搏击,参加过K-1。
但是,这种期望自己孩子参加个速成班,练一个暑假,就能成功夫高手,出山便是张无忌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去年,另一个前同事找我说他孩子练了一段时间的跆拳道,担心不管用(其实跆拳道是格斗技,同样可以打,只不过国内教青少年学的大多数是示范团的那种演道,练的大多是是灵活性),想转拳击或者泰拳,也是问我练哪个管用。
我跟他说——其实练哪个都不太管用。
因为你孩子每周就去一次,一堂课上45分钟到一小时,练点左右直摆勾或者边腿,就觉得能打了,能上擂台了?
练了虽然比不练管用,但是功夫搏击……你不早上起来跑步,不练基础身体素质,只是会一二左右直拳,那其实打出来的拳还是软绵绵的,用处不大、
甚至可能在打斗中,还不如抡王八拳猛。
世间的训练莫过于如此:那些觉得自己孩子一周去练一次花样滑冰就能成陈巍;学一次乒乓就能当马龙;
一周去两次围棋课,回来不自己打谱,不找老师长时间的答疑解惑,就能成未来的柯洁……
这种学啥也都仅仅是玩而已。
从学到练,再到练得苦,每一档都差着成千上万人。
而这一切的前面,还有个跨越不过去的障碍——“天赋”。
青少年,学个兴趣爱好,会了能吃苦,有天赋也许有发展……
就是没天赋,吃不了苦,学到如何看门道,当个能懂得欣赏别人的人,也算是赋能了。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