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佤山上的守护神——评《阿佤法官鲍卫忠》

【读书】佤山上的守护神——评《阿佤法官鲍卫忠》
2024年04月30日 17:38 民族时报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阿佤法官鲍卫忠就这样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2023年8月中旬,以“时代楷模”鲍卫忠同志为原型的长篇报告文学《阿佤法官鲍卫忠》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一经出版,就在云南地区引起了热烈反响。该书以鲍卫忠同志推进法治建设的人生道路为缩影,讲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族自治地方法治建设的历程,以及鲍卫忠同志为人民司法事业献出生命的感人故事。

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少作者从生活中挖掘,书写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人,以时代洪流下的时代英雄为创作对象,以小缩影见证时代大变化为创作内容,以民族自治地方法治建设为主线,书写了一段极具民族特色的法治历史,为我国法治建设贡献了力量。

佤山上的星火

“一个好人,好人一个”,短短八个字是群众用最质朴的语言对于鲍卫忠最真诚的评价。《阿佤法官鲍卫忠》一书以鲍卫忠的法治历程为缩影,展现的是祖国西南民族边疆地区法治建设的历程。回望鲍卫忠同志的生命历程,首先看到的是父亲鲍光明对于他的影响。鲍光明连任五届沧源县法院院长,并且在鲍光明的领导下,沧源县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荣记集体一等功,父亲对于党的忠诚和对祖国所作出的贡献,从小便在鲍卫忠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而党和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重视,就相当于为这颗种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鲍卫忠二十四年为民司法,卫的是人民,忠的是共产党。

真实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心,时代背景下的每一个英雄都是时代的推动者。黄晓萍创作的《阿佤法官鲍卫忠》,不单是在讲一个对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有贡献的小人物,而是以当代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建设为背景,书写少数民族的进步。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深入人心,正是因为鲍卫忠心中的信念,怀揣着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的愿景,才使得民族自治地方法治建设之路不断向前延伸。

从青丝走到白发

如果说鲍卫忠为佤山的人民撑起了一把伞,那么为鲍卫忠撑起一把伞的就是他的妻子——周红。单甲乡的月光洒在了十九岁的阿哥和十八岁的阿妹身上,更照亮了他们共同前进的道路,也更加坚定了鲍卫忠做一名“江三木洛”宏愿。一位佤族汉子的青丝,在任执行局局长不到三年,早已变成了白发。两人从风雨中走来,成为了彼此生命中最亮的光。

鲍卫忠把佤山的人民视为亲人,而周红便撑起了一个家,瘫痪的公公,体弱多病的双胞胎儿子,一心扑在百姓身上的丈夫,周红毫无怨言,并且十分支持丈夫的工作。也正是因为有妻子的支持,鲍卫忠才能更好地为百姓撑伞,让更多的人有个温暖的家。妻子周红撑起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家,更是温暖了千千万万家。

月光将洒满整个大地

鲍卫忠深入民族地区普及法律知识、让法律意识植根人心的这条道路是艰难的。三个月,结案四十余起,五年,办结六百五十件“钉子案”“骨头案”。从青丝到白发的道路上没有一起“人情案”“关系案”。

“鲍卫忠任执行局局长期间,为75位特困申请执行人争取到114.4719万元司法救助金。金额不算大,平均每人约1.5万元,但是每元钱,都带着法治的温度、执行的柔情,每元钱都仿佛在鲍卫忠心口焐热过,司法援助的价值和意义得以体现。鲍卫忠持之以恒的执行温度,让沧源县法院在祖国的边陲之地,熠熠生辉,成为凝聚人心的法律灯塔,照亮这片厚重的土地。”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缓解了一个又一个申请执行人的燃眉之急,把一份份法律文书变成实实在在的公平正义,用爱融进百姓心里,用心磨出一方和谐,用情换来群众信任,用忠诚捍卫司法权威,用执行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2023年12月,中央宣传部追授鲍卫忠“时代楷模”称号,褒奖他是“矢志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人民好法官”。《阿佤法官鲍卫忠》这本书以独特的叙事角度,通过人物、故事和语言的高度凝练,向我们展现了鲍卫忠为法治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

来源:民族时报

作者:陈嘉欣(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

编辑:方丽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