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员到独立理财师,她活的比樊胜美更美

从研究员到独立理财师,她活的比樊胜美更美
2016年12月14日 15:44 麦策

文 | 鱼乐

一位前辈曾打趣的说,自我入行后,国内A股暴跌,万科被群狼围咬,王石被拔掉了光鲜的外衣;国际上油价暴跌,英国脱欧,英镑闪崩,川普当选。很多人十几年才能一遇的精彩,让我一年之内全碰上了……幸与不幸,对一位独立理财师来说,全是带血的经验。

缘起

29岁那年,跟樊胜美差不多的年纪,我决定转行金融业。

在完成了结婚、生子这些人生大事后,考虑换份工作是件比较自然的事情。但于我而言,则需要极大的勇气。从原先安稳的国企出来,头顶研究员的光环,在这样一个不大不小的尴尬年纪转行到完全陌生的领域,要在家庭和新工作之间不断寻求平衡,容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至今,我的手机上仍保存着那份招聘信息:校友财富管理创业公司诚聘理财师助理:1-2年以上金融相关行业经验,AFP或CFP证书持有人,以及有理财客户经理经验者优先考虑。看完心立马就凉了,没有一条符合要求,但招聘信息中有两句话太吸引我了:“公司是面向高净值家庭(可投现金2000万元以上)的独立投资顾问,为客户提供全面投资咨询服务,采用理财客户付费模式”。虽然当时还不是很能理解“理财师”这一职业,但隐隐觉得,这或许就是今后国内财富管理领域的发展方向。不管怎样,是骗子还是专家,无论如何都要见上一面。当晚,就将求职简历投了出去。

第二天一早,我接到了现在老大的电话,一个浙大校友,十年的一线财富管理从业者。

面试过程只有老大一人,确切的说,当时整个公司只有老大一人。

我精心准备了一晚的Q&A,到最后一条都没有用上,我安静的听完了老大对自己、对公司、对财富管理领域毫无保留的做法和设想。一个小时的面试,我大概只听懂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原先整天研究农民、粮食的我,毕竟离金融有点远。

面试最后,老大说:只要你跟着我学习一年,我保证你以后到任何机构都不会差到哪里去。这句话到现在我都历历在目,并在这一年多来反复验证。

后来,老大对我说,当初在几位面试者中(其中不乏职业理财师)一眼相中,只因为我有研究员的底子,没做过销售,白纸一张,他一直想尝试看看,能否从零开始培养出一位真正的独立理财师。

磨炼

2015年5月4日入职时,工作室有16位年费客户。与大多数理财师不同的是,我没有业绩压力,不用费力去开拓客户,这让我有足够时间沉下心来学习。老大对我只有两个要求:一是诚实,二是专业。

入职第一天,老大交给我一摞合同,让我认认真真看完每份合同的条款,理出每个项目的要素,并丢下一句:“不会看合同的理财师不是好理财师”。那摞合同里面,大部分就是契约型基金合同,其中也有少部分的固定收益信托及资管计划。

都是格式条款,“回撤、预警、止损、计提、开放、分配”,碰到不理解的专有名词,不断的百度再百度,看了3份合同后,昏昏欲睡。老大依旧在思考,打电话…思考,打电话…没的一刻空闲。

晚上6点,老大喝了口水,终于意识到了我的存在,“看的怎么样了”,“嗯,还可以”,显然没什么底气。

老大随手抄起一本合同:“这个产品,业绩提成的计提方法是怎样的,管理费何时收取,封闭期从产品成立日还是合同生效日开始计算,到达止损线、预警线基金如何操作?”这……明明是将合同从头到尾、从里到外仔仔细细看过一遍,可我愣是一个问题都答不上来。

老大还是一句话:全部重新再看过。

自此以后,每看到一份新合同,我就会近乎强迫症的偏执,去一段段的抠细节:合同释义,主体,要素,分配顺序,费用,估值,信息披露条款,受益人大会等一个都不会放过,来一遍遍确认合同与推介书描述是否一致、是否有额外增加重要条款(例外描述)、条款之间是否有歧义矛盾之处……

第一天上班,晚上近12点才到家,到家后,还是激动的整晚睡不着觉,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全新的知识体系构建,这件事本身太令人着迷了。

几天后,老大陆陆续续开始带我去见一些客户,对于不同的客户,老大的聊天方式总能做到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在拉家常、谈市场看法和解读产品中游刃有余。老大总是强调,在客户面前,一定要学会倾听,在听的过程中了解客户的诉求,到该你讲话的时候,一定要一语中的,戳中客户的心。

在客户面前,你必须为你讲的每句话负责,理财师最怕的是不懂装懂,在某些领域,客户比你专业。

在老大的熏陶下,我开始自己操作股票、买基金,为自己理财,“你自己都没了解过、买过的产品,如何让客户理解、接受,并进而认购呢?”痛苦着客户的痛苦、快乐着客户的快乐,才能做到将心比心。

也是在那个时候,每逢金融和产品方面的讲座和路演,我必报名参加;开始没日没夜的研究WIND、彭博数据库,研究公司的财务报表,查找数据,翻看研报,做一些基础研究;不错过老大和客户的每次沟通,电话也好,面谈也罢,都值得一遍一遍的细细琢磨,一些话术和沟通技巧,要在心里反复演练。

一个月后,在老大的号召下,我去报名了金融理财师(AFP)的培训。上下班的公交车上,我总是挂着耳机,手里拿着课件,听着线上培训平台的视频课程。

那段时间,累并快乐着。

思考

入职后的5月份,正赶上A股市场的火热,客户们配置二级市场的热情高涨,对收益预期十分乐观。

我们的客户大部分在14年年底至15年4月底期间完成了对二级市场的配置,其中包括淡水泉、展搏、和聚、睿策、源乐晟、巨杉等等…也不乏一哥王亚伟、一姐王茹远这些大佬的产品。也正因为当初选择了这些大机构,避免了之后股灾的惨烈损失,在风控方面,活得久的机构,总是有一定的话语权。

当时,我每周会给客户更新一遍产品净值,眼见着数据一直蹭蹭往上涨,市场情绪一片大好,黑暗前的狂欢。当时和客户沟通时,大家的收益预期普遍较高。当大盘一举冲上5000点时,大家甚至都觉得,突破6000点、甚至是10000点,完全没有问题。沪指达到5178点后,股指开始暴跌。起初,大家不以为意,短期的震荡是为了后期更强劲的突破,没有人把这次下跌当一回事。

第一波下跌的当晚,老大出差回来,坐在办公司里,脸色十分难看。经历过07年那波股灾的人,总是对市场存着一份敬畏。短暂的不安后,老大立刻给十几家资产管理人打去了电话,一一了解他们目前的持仓情况、下跌造成的影响及后续的应对措施。

这波股灾过后,客户认购的私募产品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回撤,但因为沟通及时,客户都表示能够接受,而且客户的大比例资产配置在固定或类固定收益产品上,所以对整体的收益影响并不大。

这件事,对老大和我的冲击都挺大的,于独立理财师工作室来说,口碑、名声和客户的信任是第一位的,也及时做了总结:一是充分的投前风险揭示,二是极致的投后管理,必须贯穿客户认购产品的始终。这也是我们工作室一直以来坚守的准则。之后,每次接触新的策略、新的产品,我们都十分谨慎,一年多来,我们审查了1000多个产品,最后只参与了其中的109个产品,十里挑一,是我们对客户的承诺。

所幸,我们活下来了。

沉淀

还记得第一次和老大去客户那签合同,那是一个机构客户,当时紧张的心情,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在合同上填写资料时,手抖的字变了形,生怕写错一个字,漏掉一处签名,到最后,还是漏写了一处开户行信息。这样的低级错误,现在想来还是觉得可笑,虽已没了当初的青涩,多了一份从容和淡定,但碰到一些新情况时,还是会有些许的慌张。

在工作中,还是偶尔会犯错,偶尔会彷徨,老大经常会说,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错不改、一错再错。

一年半过去了,离一位真正的“独立理财师”还很远,每次拜访客户、打电话之前,还是要花很长时间做好功课。客户咨询我的问题,发给我看的资料,即使再忙,也要让自己做到实时回复。现在,有了几个聊得来的客户,当客户和合作伙伴,说一句“你很专业”的时候,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一位前辈曾说:“财富管理逻辑反周期、反人性,还要求学无止境,只有执着的修葺自我并坚定的和理性之光对话,才有机会守候到为道德、为智慧、为勤勉溢价的时代。”

让更好的自己,等待那个时代的到来。

(文章来源公众号“麦策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