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2024年新增4个新生入校二次遴选项目

中山大学:2024年新增4个新生入校二次遴选项目
2024年06月28日 17:48 未来网教育看点

据中山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邹丹介绍,2024年工程计划面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生7755人、华侨港澳台学生500人,招生规模跟往年相比保持稳定,略有增长。中山大学在全国普通本科录取实施满足考生专业志愿的招生政策,那就是:“零调剂、不退档、认加分、无级差”。今年学校新增了4个新生入校二次遴选项目,目前新生入校即可参与遴选的项目达8个。

一、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学校基本情况和优势

邹丹:中山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研究型重点大学,是985、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山大学是一所拥有光荣革命传统、鲜亮红色基因和卓越品格追求的大学。一百年来,中山大学秉承伟人志业,传承“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校训,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今天的中山大学,扎根粤港澳大湾区三座核心城市广州、珠海、深圳办学,形成了三校区五校园统筹发展的办学格局和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布局,拥有70个院系和10家直属附属医院。今年,学校还将到香港设立高等研究院,中大是大湾区重要的智力支撑和创新引擎。在各大排行榜上,中大综合实力国内前8,位居世界大学百强。中大的三个校区是同一招生代码(都是10558)、同享培养资源、同样毕业证书,欢迎考生报考中山大学,与我们同庆中大100周年校庆。

二、2024年学校招生计划如何安排?招生政策有哪些亮点?

邹丹:2024年,学校计划面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生7755人以及华侨港澳台学生500人,招生规模跟往年相比保持稳定,略有增长。入校途径除了高考普通录取,还有强基计划、综合评价、面向农村和脱贫地区的国家专项、高校专项等。

  今年学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继续保持近两年的成熟做法,按院系专业招生,学生录取的时候即确定了被录取的院系。学校在全国普通本科录取实施满足考生专业志愿的招生政策,那就是:“零调剂、不退档、认加分、无级差”,即报满不重复的专业志愿不会调剂到未报考的专业、政审和体检合格且报满专业志愿或服从调剂则不退档、认可考生政策性加分、专业录取无级差,最大限度满足考生专业志愿。采用“专业(类)+院校”志愿模式的山东、浙江、辽宁、河北、重庆、贵州无调剂。

  传统高考省份我们以河南为例,普通批理工类计划投放12个专业,同学们在志愿填报系统里,院校选择中大,然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填5个不重复的专业,注意是要符合专业的体检要求(比如,有色盲色弱的同学则不能填写临床医学),然后考生勾选好服从调剂选项,中大保证将同学录取至他填写的那5个专业,而不调剂到未填写的剩下7个专业。新高考省份以广东为例,选择中大的某个院校专业组后,考生可以填写6个不重复的专业,不会被录取到本专业组其他未填写的专业。

  大一新生在广州校区南校园集中大类培养,浸润百年中大的精神底蕴和文化传统,来自7大学部最优秀的师资组团给新生上课,学生大二再进入各自专业所在的校园学习;新生入校即可在多个特色院系专业中二次遴选,选择新专业,总名额超200个,学校后续还提供了一系列转专业、辅修等跨学科学习方式,支持学生探索和钻研自己最喜欢的专业领域。

三、2024年学校专业设置上有无变化?具体是怎样的?

邹丹:今年中大新增了4个新生入校二次遴选项目,目前新生入校即可参与遴选的项目包括8个:博雅学院,政治学、经济学、哲学(PPE),整合科学,保密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昆士兰大学联合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智慧交通、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永銮创新班本研一体化)等。这些项目中既有在国内最早推行博雅教育理念,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的博雅学院;也有强调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如PPE、整合科学、智慧交通等;还有国际化程度高,毕业将获得中大及世界名校双学位的项目,如会展经济与管理,以及可以本硕一体化培养的环境科学与工程。部分二次遴选项目,打破了原有高考选考科目的限制,文理兼招,给全校新生更大选择空间。之后还分别有优中选优信息工程专业实验班,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多个院系专业实行入校二次遴选。

四、学校优势学科及特色专业有哪些?

邹丹: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学校之一,中大现已形成了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布局,强大的学科实力和顶尖的教学研究水平,将为同学们的成长提供最坚强后盾。家长和考生可以关注中山大学本科招生网、中大招生公众号,查看具体的学科专业目录。

  学校11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最新的第五轮学科评估优势学科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高峰学科数量倍增,传统文、理、医优势学科升级晋档,工科实现历史性突破;10个专业入选强基计划,11个学科专业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所有招生专业都是一流本科专业。

  学校在世界主流排行榜上也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若干指标已经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2023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52个学科上榜,位居国内高校第2位;ESI全球排名76位,21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并列国内高校第3位,11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在最新的自然指数排名中位列全球第9、国内第7。

五、您能否给考生一些志愿填报的建议。

邹丹:无论是哪种志愿填报和录取模式,我们认为报志愿的目标,都是要选到与自己兴趣、能力、价值观相匹配的大学和专业,这样才能专心而持久地投入这个领域,最后取得成功、服务社会。早在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就嘱托年轻学子,在学问成就之前,要先立志,不是为了个人功名地位“做大官”,而要“为社会福,为邦家光”;他还用后稷教人学农的例子说明,求学无论是哪一门科学,只要是自己“性之所近”,便要拿那一门来反复研究,做事只要有益于人民就功德无量;他强调立志读书要选自己喜欢做的事彻底去做,以求最后的成功,中途不要喜新厌旧,见异思迁。这启迪青年人在报志愿的时候不能过度功利化,也不要只看眼前的所谓冷门和热门,要有更长远的眼光和更持久的行动力。

  在具体的志愿填报过程中,考生要充分利用好平行志愿中的“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原则,在院校选择上把握好“冲稳保”合理搭配策略,在专业选择上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擅长程度依次排序,从而最大可能地被录取到心仪的院校专业。中大在普通录取实施的“零调剂”政策就是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家的专业志愿。

六、学生入学以后,是否有转专业和辅修的机会?

邹丹:近年来,中山大学完善跨院系、跨专业和跨学科学习制度,赋予了学生更多选择和学习自主权,相关制度还包括:

  1.三级辅修制度:学校72%的院系开办了辅修课程,学生修满相应学分就可以获得辅修微专业(12个学分)、辅修专业(25个学分)、辅修学士学位(60个学分并完成毕业论文)等不同层级的证书,拓宽自己的跨学科视野。

  2.转专业制度:学生1-4年级的春季学期均可申请转专业,转出申请零门槛,各专业可以按本专业同年级人数的30%为上限接收学生,比如一个学院大一招收了300人,就可以再接收90人转入。全校转专业成功率达六成以上,这个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原专业设置辅修,可申请将原专业作为辅修。灵活的转专业制度有助于学生们选己所爱,更好地投入学习。

  以2个热门专业为例,比如中山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2024年接收60人转专业,要求原专业对应学位为理学、工学或医学学位。中山大学法学院接收转专业时,不受高考选科限制,文理兼招,2024年接收了52人。同学们在大一第二个学期4月份,会看到全校各院系的通知,按照要求准备笔试面试就可以去争取转专业。当然,如果进校就有了转专业的目标,可以提前自学或旁听相关课程,做出自己的学业规划,多跟老师同学请教,转专业的时候就更加胸有成竹。

  除此之外,同学们还可以进行跨院系选课,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选择荣誉学位项目以及参加本研贯通培养。总之,中大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为同学们跨专业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只要你明确目标,持续努力,就能在中大找到自己热爱的学科专业,获得很好的发展。

七、请您介绍一下学校奖助学金政策。

邹丹:中大每年约有90项本科生奖学金,超1万人次获奖,约占本科生总数的1/3左右。学校设置助学金、勤工助学、减免学费等助学项目,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100%全覆盖,做到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问题而失学,为学生在校安心学习生活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有力保障。

八、学校近几年的就业及深造情况如何?

邹丹:中大各院系的保研率在20%-30%之间,还有很多学生成功考研和出国,所以全校本科毕业生升学率近70%,近95%国内升学学生深造于“双一流”高校,大多数境外深造学生入读世界前100大学。同时,中大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发展,中大近8成学生在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就业,超7成学生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全国31个地区及中央部委均将学校列入定向选调范围,每年中大定向选调生的录取人数在全国名列前茅。

  学校一直致力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就业实习实践。我们每天都可以通过校内公众号看到大量政府单位、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到中大不同校区举办招聘宣讲会,同学们不出校门就可以获得很多机会!截至目前,学校与华为、腾讯、中建集团、广汽集团、招商银行等百余单位共建就业实习实践基地或签署了就业实习协议。

九、请您介绍一下学校往年录取分数情况及咨询方式。

邹丹:有关中山大学往年录取分数线的具体情况,大家可以进入中山大学本科招生网中的历年分数板块查询,网址如下:https://admission.sysu.edu.cn/zsw/lnfs.html。也可以在我们的“中大招生”公众号和小程序上进行查询。

  多种咨询方式:

  1.中山大学本科招生网admission.sysu.edu.cn(历年分数、招生计划、招生组联系方式等)

  2.查分数、查计划请关注“中大招生”小程序;

  3.查询最新权威资讯请关注“中大招生”公众号;

  4.收看直播,沉浸式探访校园学习和生活,请关注“中大招生”视频号。

  5.电话咨询热线:020-84036491。(工作时间拨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