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危机平息之后,开始向实体经济传导

银行危机平息之后,开始向实体经济传导
2023年04月06日 10:23 米筐投资

作者丨钟灏

欧美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之后,目前市场的担忧正在缓和。

看起来,这场风暴好像已经渐行渐远。

1

前段时间有机构调查了519名投资者,既有专业机构也有散户,问问大家对美国经济是否还有信心,对美国的经济和投资机会怎么看?

大多数人认为,美国经济会避免硬着路。

其中三分之二认为,美国经济要么正在走向软着陆,要么会持续增长、不着陆。

这是一部分市场投资者的看法。

那么,美联储是怎么想的?

表面上的想法是:

这一轮银行业流动性动荡仅仅是有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的一种风险,而不是已经出现的结果。

可是通胀仍然处在4%以上的高位、离2%的目标还很远,这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

所以搞定通胀仍然是一个优先与其他因素的选项。

市场如果出现流动性危机了,我就及时推出一个新工具来填窟窿就好了;如果国外出现美元流动性风险,我们央行之间就增加货币互换的额度就好了。

这是表面的想法。

深层的想法呢?

这一轮假期节奏有点猛,是要稍微注意一点了。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各个领域和市场,一旦发现不对劲的地方就及时扑救。

通胀虽然还没降到2%的目标,但是处于下降通道中,没那么急迫了。

好吧,那就准备慢慢降速,逐渐停止加息。但是又不好转弯太急,所以就再加两次25个基点。同时口风不能放松。

如果按照这种思路来推演的话,美联储的鹰派政策就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2

目前持类似乐观态度的不在少数。

典型的是认为,目前的银行业风险和2008年有本质区别,大型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远远低于2008年——敞口的意思是指没有被保障、没有对冲的那一部分资产或头寸。

上一次次贷危机中,大型金融机构普遍都有大量美国次货衍生品的风险敞口。

这次呢,大家拿着放大镜在各个角落里搜寻,但好像还没有发现。

大型银行仍然稳如老牛,市场没有出现对大型银行的信任危机。

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回升至3.5%左右;小银行的存款外流也初步停了下来,3月22号之后还有所增加。

此前有人盯着商业地产这条线。

美国居民的出行活动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办公室的控制率还比较高,因此商业地产运营面临的困难。

而美国的一些小银行持有不少的商业地产贷款,如果这些银行因为资金紧张而收紧对商业地产的融资,那么可能会引发偿付问题,进而引发商业地产贷款和它的相关衍生品风险。

但是目前来看,美国银行商业地产不良指标,仍然还在健康范围内。

所以看起来也不太像。

总之,大家这儿瞅瞅、那儿瞧瞧,这楼房不是挺结实的吗,也没发现什么漏洞啊?

怎么看都不太可能塌。

3

但是我们应该记住一点:

每次危机前都是很自信的,都是没有检查出来漏洞。

但是如果货币紧缩过头,就相当于改变了整个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它早晚会从你不知道的地方撕开一个个小口子,然后越裂越大。

当加息的后半段,出现这样的景象,通常意味着货币紧缩压力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了:

1、公布强劲的经济数据之后(例如强劲的就业),本该提振本币的,本币却走低;

2、开始有零星的暴雷公司出现。

不管从微观上看它是不是因为某个特殊原因导致的、看起来有没有传染性,都值得警惕。

我们不能只盯着这些个案本身的个性原因、说“它没有风险向外蔓延”。

而是要明白,它的境况反映了气候环境变得严酷,那么这种严酷一定也会作用于其它金融机构。

就像你正在把池塘里的水向外抽,当里面的水越来越少的时候,总有一些弱小的鱼先死去。“这个鱼的死不会传染给其它鱼”,这种说法是可笑的。

4

要知道,从年初至今,全球公司的违约情况已经到了2009年以来之最。

这些违约公司中,有将近四分之三源自美国。

美国公司现在的违约率,是12个月前的2.5倍。

违什么约?

就是发的债还不上了——目前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是次级债。

有些公司的资质不够,没有办法从传统银行获得贷款,他们常常就会发行高收益率的债券来融资。

这种高收益债券就被称为次级债,或者垃圾级债券。

比如在澳大利亚,这种违约已经变得很普遍。

最近《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就报道了特里布酿酒公司、斯科特冷链运输公司、煤矿公司杰努伊蒂集团、里韦特矿业服务公司以及房地产开发商等,多家公司的破产消息。

澳大利亚官方(证券与投资委员会)也公布了一个破产数据:

对比疫情期间每月倒闭的公司只有250家,今年仅2月份(经季节因素调整后),资不抵债的公司已超过700多家了。

重要的是,破产增多的趋势没有放慢的迹象。

银行业风险,正在向实体传导。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