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工作几年还存不下钱的“差不多先生”

拯救工作几年还存不下钱的“差不多先生”
2017年10月16日 10:20 捷信福贷

随着消费升级成为趋势,这年头“省钱思维”快被diss得趴在地上。

“省钱思维会彻底毁掉你!”

“不将就,你才不会变成便宜货。”

“钱不是省来的!”

无数呼声此起彼伏,生怕你把钱往荷包里塞。不得不说,疗效十分显著 ,颇具杀伤力。“对啊!辛苦挣钱为了啥?不就为了让自个儿开心嘛!”于是,吃吃喝喝随心所欲,糊里糊涂粮仓见底。

更为魔性的是,你发现不管是职场新人小白、还是老实坐班的老王、抑或每日妆容精致在CBD上班的anna,vivian,bella…个个都嚷着宝宝没余粮。

曾经怎么流入就流入,如今怎么流出还怎么流出,仰头眼巴巴期待财富增量的时候,一低头,破了个大窟窿的袋子,连存量都遥不可及。一抬头,同龄人早早在第一桶金的助力下一马当先。

好心塞。

一、为何无论挣多挣少,都落入“没钱”的陷阱?

1、工资低

前阵子有篇热文,直接了当地表明:月入3000不可耻,可耻的是,你满足于月入3000,就已经没救了!标题虽然有点儿博眼球,但话糙理不糙啊。

有的小伙伴收入平平,工资出去房租水电所剩无几,外加吃饭、偶尔娱乐、看看电影、人际社交,要是在一二线城市更是捉襟见肘,任凭牙关咬碎也不过剩下几两碎银,哪有余力存钱?

开源的力量,远胜于节流。当只靠一份低廉薪水过活时,它很大程度决定了你的生活品质。

2、工资不低

为什么没钱?因为花的多啊!

消费成瘾,自控力亮红灯。前一秒斩钉截铁:“这个月我一定要存下1000元!”下一秒看到橱窗里的流光溢彩,内心立马动摇:算了从下个月开始吧…

可问TA买了什么、哪些地方最花钱,恐怕不见得能说清,在长期混沌以及短暂多巴胺的催化下,钱包像洋葱,一打开就哭。

二、原因出在3个字上

首先说一点,存钱不等于省钱,不等于整日研究“如何用100元过一周”,而是控制不必要的支出,以及延迟部分享乐。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控制?

HotDOG的《差不多先生》,有几句歌词是这样:

又过了差不多的一天

时间差不多的闲

我花着差不多的钱

口味要差不多的咸

问题多半出在“差不多”三个字上。也就是,没有用数字量化。主观感受时常存在欺骗性。你以为已经挺省了,就买了几支口红、几盒面膜、一两个包,没觉得生活变得多美好,但对着账单细究起来,没准突然惊觉:

1、口红色号都类似。

2、面膜屯到用不完。

3、包包在你的喜新厌旧下,落寞地窝在柜子深处。

不管收入高低,存下钱的第一步就是控制支出,控制的第一步,是用数字表示。本来钱就是一个比较具象的东西,所以人们往往用记账,本质就是为了实现量化,用客观依据替代主观判断。

三、拯救“差不多”,从这3点做起

有人觉得,账是记了,可数字满天飞,对自己来说依然不痛不痒。嗯,笼统记账只是存钱第一步,其实瞄准以下几点就好。

1、存钱量化

比如,每月存500元。工资一到手,先把这500元买入理财产品,其余的拿去花,不至于让买买买成习惯的朋友一下子被勒得喘不上气。

可以买活期或短期产品,一来,等于是打造出风险备用金的池子。二来,每个月固定存一笔,等到达某期限后,每月有同样金额可以取出以应对日常开支。再有结余,放入基金定投当做波动性投资。

2、目标量化

买房买车买衣买包…想做什么,需要多少钱?然后设置个数字,看着存钱进度一天天接近目标,是不是成就感满满?

3、拆分类比

当你购买不熟悉的东西时,衡量到底值不值,一个简单的方式就是将购买对象用你最熟悉的东西,或者最近想要的东西拆分类比。

-心情不好出去吃顿安慰大餐,代价是一支Dior口红;

-看中奢侈品包包,代价是去海岛6日游;

-入手新出的美容仪,代价是一套技能培训课程。

用熟悉的类比,量化不熟悉的东西,就很容易具象出来啦。况且,做选择题总比做问答题容易嘛,还顺便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四、它同样是职场必杀器

高晓松在《晓说》中 提到:美国整个的设计,我觉得体现了这个国家一个重要的精神,就是量化。因为量化,所以高效。

量化本身,是挽起袖子庖丁解牛的过程。试想,若你能将每天时间都精确到小时,有条不紊地把一件件事情处理好,简直帅炸了好么?

互联网产品开发中,经典模式之一就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以我工作的亲身经历,产品需求或项目计划,初期拆分的精细程度,直接决定了开发周期以及效果,让事情变得可控,让后续变得可预判。

谁都想尽早能经济独立,生活自洽。事实上,存下一笔钱,是最稳妥、最可能实现的路径,远比押注一夜暴富之类的奇迹靠谱的多。甚至在未来,这些看似不多的储蓄,能给你再来一次的勇气和机会。

身处凡世,真要论及财富,就算没有具体数字,也必然有某个量级。而在其中,将存钱当做数字化的目标,看着它30%、50%…直至100%实现,再启动下一个更大梦想,升级打怪般层层跃进,或许是条细水长流之路。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