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虾养殖当自强:被南美白对虾反客为主的中国明对虾!

国虾养殖当自强:被南美白对虾反客为主的中国明对虾!
2022年01月07日 10:09 微博水产

2015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有游客在青岛某大排档下单了菜单上标价38元的“海捕大虾”, 岂料结账时店家竟宣称这虾是一只38元,一盘虾算下来要1500多元。一时,“青岛38元大虾事件”在互联网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甚至拥有了自己的百度词条。

若是正宗的大个体本土种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那么38元一只的价格倒也公道甚至算是实惠了,其中缘由可以在明鉴君介绍传统鲁菜“油焖大虾”的主角一文和本文中找到答案(戳这里回顾)。然而根据当时投诉者提供的图片,这一盘天价“海捕大虾”却更像是如今被广泛养殖的引进种南美白对虾Fenneropenaeus/Penaeus vannamei。

中国明对虾(上)和南美白对虾(下)对比图

手绘图:李玉强QMCS

中国明对虾or南美白对虾

傻傻分不清楚

中国明对虾与南美白对虾同属十足目 (Decapoda),有5对步足(胸肢),南美白对虾因其步足常呈白色,在国外也被称为Whiteleg Shrimp (白肢虾)。中国明对虾成虾体型较大,繁殖期颜色呈青蓝色♀或黄褐色♂,而南美白对虾正常体色均为浅青灰色。然而仅凭体色区分两者是远远不够的,辨别中国明对虾和南美白对虾的最关键部位还是额角——前者额角长且平直,稍超过第二触角鳞片;而后者额角则不超过第一触角柄的第二节。

中国明对虾示意图  手绘图:李玉强QMCS

追根溯源,如今虽然都是可见于全国各地市场的对虾,两者的原生地却是相隔万里。中国明对虾是我国黄、渤海海域土生土长的“国产对虾”,而南美白对虾则分布在美洲大陆西部太平洋沿岸,以厄瓜多尔附近海域分布最为集中,于1988年引进国内养殖。

中国明对虾养殖业的兴衰

早在1958年,我国就开始了中国明对虾育苗和池塘养殖的系统研究,并于1959年实现了中国明对虾的人工孵化。1978年,开始试验后的第二十个年头,中国明对虾在北方地区池塘养殖获得成功,开始向全国沿海地区推广。接下来的十几年,中国明对虾的养殖面积和产量迅速增长,1988年至1991年间全国总产量保持在20万吨左右,加工对虾产品远销海外。

1993年,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 WSSV)的爆发使蓬勃发展的对虾养殖产业一下跌至谷底。被感染的虾会减少甚至停止摄食,头胸甲上出现白色斑点,部分病虾体色还会变红或暗淡褪色。一般发病后2-3天,最多一周内,整塘对虾就可能全军覆没。由于白斑病发病快、感染率高,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以预防为主,在放养前对养殖环境和养殖品种进行严格把控。

反客为主的南美白对虾

随着其他对虾物种/品种在南方沿海地区养殖的成功、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 - SPF)南美白对虾的引种以及精细化养殖新模式的推广,遭到重创的对虾养殖业得以复苏。然而这时在养殖的“中国对虾”中,大部分为南美白对虾,中国明对虾的占比已经大大减少。

1984-2013年中国主要养殖对虾种类及产量变化(周井娟,2016)

坚守的中国明对虾

统计显示,2019年中国明对虾的海水养殖总产量38,583吨,其中12,022吨来自辽宁省,超过全国总产量的30%。“38元大虾”的老家山东省也是重要的中国明对虾产地,海水养殖面积为3,126公顷,产量7,462吨,位居全国第二。

2019年中国明对虾各省产量(吨)比例

经历了WSSV的降维打击,养殖户和水产专家开始反思传统养殖模式的不足,并探索新型养殖模式。在众多养殖模式中,新型生态型粗放养殖和小面积精细养殖这两种方式具有更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在整个对虾养殖过程中,有两个关键时期——种苗生产和成虾养殖。种苗生产从亲虾选育开始,应选择不携带病菌的健康对虾作为亲本;孵化后无节幼体、溞状幼体、糠虾幼体阶段,培育密度和温度都不能过高,以保证水体质量、防止病害发生。成虾养殖同样需要注意养殖密度和水质,随着有机质在塘底的累积,很容易造成坏底的现象,因此必要时会使用底质改良剂调节水质。

可作为对虾饲料的卤虫和光滑河蓝蛤

图源:Wikimedia Commons (左);李玉强QMCS(右)

中国明对虾的养殖过程中,人工配合饲料和动物饲料均有使用。动物性饵料对野生渔业资源有一定程度的依赖。特别是俗称“海砂子”的光滑河蓝蛤是我国渤、黄海滨海湿地中诸多虾类、蟹类、鱼类、鸟类等的主要食物,属于当地近海生态系统的“基石物种”,需要采用基于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以保障永续利用。

各主要养殖省份地理位置不同,悲喜或不相通但却面临着相似的病害威胁。对虾在蜕皮时期最容易受到感染,虾病主要有病毒、细菌、原虫性疾病三大类。前文提到的对虾白斑病属于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有“红腿病”,一种由弧菌侵入血淋巴而引起的败血症,发病季节一般为7月至10月,病因主要是底质和水质恶化;原虫性疾病则有“固着类纤毛虫病”,由于纤毛虫附着量过多,阻碍虾的呼吸、游动和摄食,最终致使对虾生长缓慢,不能蜕皮。

新希望-中国明对虾之黄海系列

早期中国明对虾养殖过程中,亲虾或抱卵虾捕捞自繁殖季节的自然水域中,野生个体作为苗种可能携带不明的病原体,增加养殖风险。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自1997年开始培育中国明对虾新品种,并于2004年培育出我国第一个人工繁育的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黄海1号”。

中国明对虾“黄海系列”

图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官网

2008年,经过10代选育的“黄海2号”诞生;2013年,主打抗逆性的“黄海3号”问世;2017年,以 WSSV抗性、生长速度和养殖存活率等作为育种目标性状的“黄海5号”选育成功,投入工厂化养殖试验;2020年,以“黄海1号”和“黄海3号”为亲本的耐高pH品系“黄海4号”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正式登记为水产新品种。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提升、国家对种业发展的支持以及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推动,未来可能还会有表现更佳的中国明对虾“黄海系列”出现在全国各地沿海养殖池塘中。

收获的“黄海5号”对虾

图源:https://www.sohu.com/a/410651650_99944942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