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布的
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结果中
阿司匹林肠溶片
以3分钱一片的价格中选
低价国产仿制药再度引发热议
你会吃吗?
一些患者担心低价的集采药
质量无法保证
有的开了药也放着不用
集采中选药的疗效靠谱吗?
一致性评价会不会变成“一次性评价”?
集采药品大幅降价,企业还愿意创新吗?
在上海两会上
不少政协委员持续多年关注这个话题
今年,大家有了更深入的分析
检测手段更细致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后,病人配不到进口原研药,不是一个新话题。许多来自医院的政协委员都有直观感受。
市第一人民医院肾移植科主任邱建新曾就此提交提案。最近他还发现,“一些病人他觉得我一盒药还没有一瓶矿泉水贵,你开给他集采的药,他回去他也没用,就像现在有很多他自己在网上买药,其实是一种浪费。”
当然,这种担心大多来自病人的主观感受,在临床上很难有数据支撑。
那么,如何判定一款仿制药是否可靠?目前,主要有两个指标,质量一致性评价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目前都已作为纳入国家药品集采的前置条件。
市食品药品检验院院长王彦从专业角度介绍:“最早我们只是做质量一致性评价,比如说左氧氟沙星片,国家标准中原研药有多少个检查项目,仿制药同样按照这个标准做,做出来一致就认为质量是一致的。现在,我们扩展到做生物样本BE试验(生物等效性试验),也就是体内的疗效。但因为价格高,有的可能要投入100万,企业也觉得挺有负担的,但是这项工作是很有意义的,就表明仿制药除了质量一致,疗效也是一致的。”
再具体来看,质量一致性评价最基础,药监和医保部门每年都有抽检计划,从历年数据分析,仿制药和原研药并无差异;但客观来看,疗效一致性评价,因为耗时长、价格高,通常只进行一次,由此被公众质疑是“一次性评价”。
对此,王彦特别提到了上海近些年探索采用近红外建模,来考察已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其处方、工艺、甚至包装是否继续保持一致。相比疗效一致性评价,这种检测手段成本不高,但又比质量评价更细些。她建议,是不是可以更大范围推广应用,“就像人脸识别给它建模,仿制药的处方、工艺就不能更改了。通俗一点讲就把你先扫一下,再来是不是这个人,稍微鼻子修饰一下,眼睛修饰一下,可能就会过不了。”
支付方式更科学
现行的集采制度下,药品的定价体系和支付标准是捆绑在一起的。比如一粒药,中选后的价格是1元1粒,那这1元也就是医保的支付标准。
太平人寿保险上海自贸试验区分公司副总经理尧金仁的观察聚焦于“支付方式”。他谈到眼下很多创新药,既期待进入集采目录后,能快速打开销售市场,但又担心这些药过早地大幅度降价,会打击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积极性。他的建议是,将目前的支付标准和定价体系分开,也留给商业保险足够空间。
“定价可以根据市场来定价,但是支付可以更多元。医保局规定支付一个比例,剩下的一些通过其他的方式来支付,这样的话商业保险也有空间,大家用得起药,医保也没那么重的负担。”
他认为,创新药的价格,可以根据它的创新性和疗效来定,而不是完全按照低价来定中标价。比如,一款创新药可能定价1万元,医保基金能不能按一定比例,比如10%或20%,剩下的由商业保险机构或者其他产品去支付,确保创新药即使不纳入医保,也不会失去市场。
多方支付,不只是医保基金,还可以包括商业保险、其他的社会托底的救助机制等,共同来支付创新药的费用。
病人选择更多些
采访中,委员们对于集采取得的成效,都是非常肯定的。在降低药费负担的同时,提高患者用药安全、促进产业发展等多重目标的平衡,仍然需要不断优化规则,完善配套政策和服务。
比如,对于没有进入集采的原研药,能否不要一刀切?可以通过适当增加病人支付比例的方式继续使用。邱建新以自己的科室为例,肾移植手术后,病人需要服用免疫药物,很大程度依赖进口原研药,那这部分是不是让病人多点选择?
“应该形成一个多轨制,目录里既有国产仿制药,也有一些原研药,但是可能病人的支付比例不同,通过杠杆来调节我们一些原研药的用药。”
围绕集采制度的不断优化
政协委员们连续呼吁
带量采购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对患者和家属来说
药价下降、负担减轻固然可喜
同时还要从保证药品供应和质量
鼓励创新等多维度综合考虑
做到“价廉”又“物美”
只有精准施策,精细推进
带量采购一定能朝着利民惠民的初衷和方向
更稳健地前行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