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认识一读就错:神秘的西域古国怎么都是拗口的国名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
西域是汉代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所指范围按中原王朝政治势力的伸张、地理知识的扩展或时代与情况不同而异。一般没有固定的界限。西域一词正式使用,是从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西域都护府开始。这时所说的西域大致是现在的新疆南疆地区。
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及西域诸国分布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发现西域小国林立,回来汇报以后,汉朝称之为西域三十六国。西域诸国多是城邦国,国土狭小,建于绿洲之上,领土以王城为中心,以绿洲为边界。这些古国有着迷离传奇的历史,曾经兴盛的楼兰文明,又谜一样地悄然消逝,汉朝、匈奴和西域诸国的世代恩仇惊心动魄。这里也有着丰富的物产,有闻名于世的汗血宝马,有汉代才传播到中原的葡萄、石榴……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令人困扰特点:它们的国名到底怎么读!
龟 兹【qiū cí】
龟兹国,汉朝时为西域北道诸国之一,以库车绿洲为中心,自古为西域出产铁器之地。中国古籍对龟兹的详细记载最早见于《汉书·西域》:“龟兹国,王治延城,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南与精绝、东南与且末、西南与扜弥、北与乌孙、西与姑墨接。能铸冶,有铅。东至都护治所乌垒城三百五十里。”可见在当时的西域诸国中龟兹算是大国了。
西汉以前,龟兹属匈奴统治。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服从于汉。唐朝时号称“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里”,是唐代安西四镇之一。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归入清朝版图后,定名库车。是当时中央统辖西域诸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贸和佛教的中心。
历史上,龟兹是丝绸之路重镇,地处丝绸之路上的中西交通要冲,连接东西方之贸易,传载东西方之文明。宗教、文化、经济等极为发达,拥有比莫高窟历史更加久远的石窟艺术。龟兹人擅长音乐,龟兹乐舞发源于此。波斯、印度、希腊、罗马、汉唐文明在这里交融,阿尔泰、汉藏、印欧三大语系在这里交汇。
鄯善【shàn shàn】
鄯善本名楼兰国,旧都在楼兰城(遗址在今新疆罗布泊西北岸)。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改国名为鄯善,迁都于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后来兼并了小宛、精绝、且末等小国,丝绸之路南道诸国中唯鄯善、于阗最大。公元448年,北魏灭鄯善国,共存国600多年。
楼兰古城艺术复原图
鄯善是西域三十六国中最东边的一个国家,离汉朝最近,国土被流沙占去大半,地多盐碱,因此耕地面积很小,不得不到邻近国家去租种田地,或者靠买粮过日子。牧业比较发达,盛产骆驼。它“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临白龙堆,通敦煌。”希腊雕塑、罗马钱币、中原文书……各地物资在此汇聚、中转。由于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成为西汉与匈奴的争夺对象。鄯善介于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采取了“遣一子质匈奴一子质汉”的两面讨好策略,以求自保。
焉耆【yān qí】
焉耆国又称乌夷、夷、乌耆等,位于天山中部的焉耆盆地(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国都是员渠城,又称河南城。当年玄奘去印度取经,从高昌国向西出发,第一个到达的就是焉耆国。《西游记》中所说的乌鸡国就是焉耆。
这是一个建立在绿洲上的农耕生活形态的城郭,是汉通西域北道的必经之地。焉耆依山临水,土地肥沃,种有稻、粟、麦,兼畜牧;资源丰富,文化发达,佛教艺术也曾繁盛灿烂;盛产胭脂,也盛产良驹。
可日行三百里的焉耆马
焉耆农牧渔业兼营,贸易也很兴盛。焉耆人喜欢经商谋利,据《魏书•焉耆传》记载:“其珍奇异玩殊方谲诡不识之物……举国臣民负钱怀货焉耆。”这在古代西域其他国家里是不多见的,反映出焉耆当时很重视商业,市场极其繁荣。
焉耆在汉初时隶属匈奴,后降汉。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后,在焉耆西南的乌垒城驻扎军队,监管、保护丝绸之路北道的各国。三国时期,焉耆国渐渐强大,成为丝路北道的大国。唐朝时,焉耆国与唐朝加强了联系,武则天就在焉耆设立了西域都护府,焉耆成为唐安西都护府下属四镇之一。13世纪末,焉耆灭国。后经察合台后王和准噶尔等部的统治,最终归入清朝版图。
小宛【xiǎo yuān】
小宛国位于山区,以养畜为主。居民为古塞种人,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之民族。《汉书·小宛国传》载:“王治圩(wū)零城。去长安七千二百一十里。户百五十,口千五十,胜兵二百人。辅国侯,左右都尉各一人。”小宛国在今且末正南,喀拉米兰河北岸一带,由于其南为可可西里山,所以比较偏僻。东汉末年,西域各国相互之间不断兼并,至晋朝初年形成了鄯善、车师等几个大国并起的局面。小宛国小兵寡,自然成了头号目标,很快被鄯善兼并。
尉犁【yù lí】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流域的古代小国,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尉犁县。西汉时此国属西域都护府辖制,至唐朝时被焉耆国吞并,成为焉耆国的属地。
《汉书·尉犁国传》载:“尉犁国,王治尉犁城。去长安六千七百五十里。户千二百,口九千六百”。尉犁国国都尉犁城建在石岗上,地势险要,形成了一个天然屏障,而石匠们则把石材垒砌在城门、城墙、宅府上,构成独特的石头城风光。
于阗【yú tián】
于阗国(前232—1006年)是古代西域佛教王国,历经13个世纪,国祚之长与生命力之惊人在整个世界史上也极为罕见。地处塔里木盆地南沿(今新疆和田县),东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车、疏勒,盛时领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丰等县市,国都西城(今和田约特干遗址)。是当时丝绸之路南道的大国,守护着东西商业和文化的交流要道,也是唐代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之一。
于阗国遗址
于阗气候温和,农产品丰富,盛产美玉,是西域诸国中最早获得中原养蚕技术的国家,所以桑蚕和丝织业也很发达。2世纪末佛教传入后,逐渐成为大乘佛教的中心。魏晋至隋唐,于阗一直是中原佛教的源泉之一,是我国佛教经典入传的必经之地。
君主国姓为尉迟(yù chí),因仰慕唐朝,有两位君主改姓李,他们是尉迟僧乌波(李圣天)和他的儿子尉迟苏拉(李从德)。李圣天深受汉文化影响,他继位时,于阗同内地的交通由于战乱已经断绝,他并不知唐朝已灭亡,仍然按照中原朝廷的惯例,采用了内地通行的年号。同时,行政建制和职官制度也处处模仿唐朝,始终不渝地坚持对中原王朝的臣属关系,认为于阗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政权。
莫高窟李圣天画像
北宋建立后,一直渴望国家统一和安定的李圣天,立即派使前往开封,向宋太祖表示祝贺和归属之意。此后,双方使者,僧侣、商人来往频繁。李圣天和他的儿子李从德都自奉中国守臣,心向中原,做着西部边陲的守护者。正因如此,李圣天这位西域国王的形象被存留在了敦煌莫高窟。李圣天画像头戴王冠,一身宽衣博带、雍容华贵的汉地装束,旁边的题记是“大朝大宝于阗国大圣大明天子”,这里的“大朝”是李圣天对唐朝的称呼。
扜弥【yū mí】
扜弥国又名枸弥、扜罕、宁弥,位于今新疆于田县,《汉书.迂弥国传》载:“扜弥国,王治扜弥城。去长安九千二百八十里,户三千三百四十,口二万四千,胜兵三千五百四十人”。在西域南道十国中人数最多,对外交往也较多。西汉时,扜弥国先后属西域都护和西域长史管辖,三国时属魏,后被于阗吞并。
在记录下来的西域历史中,扜弥国一直是以弱者的形象出现的。为了帮助这个后来被于阗吞并的国家复国,东汉甚至发动了两场战争。对比扜弥、于阗两国在西汉时期的人口数量,唯一能够解释这种现象的,就是扜弥国因为某种原因迅速衰弱了。
在环境恶劣的塔里木盆地,完全依赖高山雪水补给的绿洲,因河流改道一类的原因影响到国家命运的例子并不鲜见。在张骞回程路过扜弥国时,这个绿洲正处于它的鼎盛时期。只不过很快,准备经营西域“断匈奴右臂”的西汉帝国,就亲眼见证了这个绿洲的衰败。在后汉书中,扜弥人口已经锐减至了七千余人。而在于阗两灭其国之后,再次复立的扜弥国就只剩下一千人了。
充满传奇色彩的西域,它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能击中许多“文艺青年”的内心,神秘的西域三十六国,不论城郭之国还是游牧行国,都已经在过往的历史烟云中消散,文明却在细枝末节处得以留存。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