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口碑高开低走,当然不止是40岁张鲁一一个人的锅

《大秦赋》口碑高开低走,当然不止是40岁张鲁一一个人的锅
2020年12月09日 08:55 我的世界欢迎你们

可惜了,《大秦赋》本可以成为新十年国产历史剧的扛鼎之作的。

说实话,整个行业和国剧观众对这部剧都曾经是抱有过极高期待的。

《大秦》系列破9的系列均分;

段奕宏张鲁一李乃文等等组成的全演技派阵容;

第一部《裂变》导演+第二部《纵横》的主创阵容。

似乎没开播都已经锁定了胜局。

而当剧集首播正式亮相,第一集秦军攻赵的每一帧画面,都看得到经费在燃烧,

剧组对于古战场的精心还原,更是显示初剧组的专注与用心。

每个点拿出来,都很有说头。豆瓣8.9的开分,也的确证实了观众对前几集品质的确认。

种种铺垫,甚至让我这样一个老历史剧迷选择性地忽略了国产历史剧正处于历史性困境这个事实,而愿意再一次相信,这部《大秦》系列终章正在创造一个奇迹。

直到——40岁的张鲁一饰演的13岁少年嬴政,第一时间向36岁的朱珠饰演的母亲分享喜讯 。

如果说这还不够让见惯国剧大场面的观众震撼,那么当他直接给吕不韦跪下了,说出了「你若是我的生父,我愿意跟你一起浪迹天涯!」这样炸裂的年度古装剧台词,许多观众也跟着一起裂开了。

当然许多死粉——包括我,当时还心存幻想,“也许,这次会翻盘的吧。”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当最新集中嬴政一剑刺死少年甘罗,我必须承认自己已经彻底崩溃了。

剧集的

豆瓣评分,在三日内迅速滑落到了8.1。

但现在的疑问是,这部从开分8.9跌到8.1的国产良心剧,是会实现口碑逆袭,还是会一路口碑跌停,成为整个《大秦》系列的口碑谷底?

很多人纳闷,有那么糟吗?没有。但因此就更令人失望。

这种失望,并不是哀莫大于心死的那种失望,而是希望的火苗被点燃以后,又被瞬间扑熄的那种失望。看得出主创有用心有努力想拍好,但最后输在了一件事上。

我知道你们想说什么——选角。

但我要说的,是

古装历史剧的剧本

而这一点,或许才是今日的国产历史剧,真正的困境。

观众都一眼看出40岁张鲁一演少年嬴政有问题,剧组看不出来吗?

还是从张鲁一说起。

不知道剧组是顺拍,还是逆拍,先假设是顺拍吧,那么问题就是——偌大一个剧组,是什么原因让那么多工作人员,看过那么多场戏之后,没人向导演团队提出疑问——你们不觉得张鲁一演13岁嬴政有点太老了吗?

都不用他进宫,就说13岁嬴政出场那场戏,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给叫自己姐姐的心上人送酒,见他第一次喝,全喷了出来,整个军营都忍不住笑场…

那时候,没人看出这个嬴政扮相是有问题的吗?

到了下场戏,嬴政去看邬君梅饰演的五十岁的祖母太后,扮相看起来绝对不像50岁的邬君梅一开口,“你还这么年轻。”

这时候,没人觉得有问题吗?

这些就算了吧。辛柏青饰演的嬴政的父王,和做了质子多年的儿子交心,还和儿子一起阅兵……

可是等一等,张鲁一、辛柏青和倪妮主演的电影《柳川》今年初才开机吧,和《大秦赋》拍摄时间很接近了,

那一部戏这二位还在演爱上同一个女子的兄弟啊

上个妆直接演父子?演员自己不会笑场也是很厉害了。

现在观众都在怀念演少年嬴政的小演员,唇红齿白,清隽秀雅,举手投足之间都带着天生俱来的王者贵气,最主要是一回首那清冷阴鸷的眼神,简直就是少年嬴政该有的样子,当时大家还在夸导演太会选角了。

如今因为张鲁一的少年嬴政的争议太大,导演还亲自下场挽了一波尊,中心思想是大概是:角色太复杂,小演员hold不住,必须要一个有厚重感的演员来演少年时期。

但演技厚重和年龄感厚重是不一样的。

当然有人会说老牌演员演青少年一直是国剧惯例,过去被嘲的也不少,比如《康熙王朝》里当年46岁的陈道明演了17岁的玄烨;唐国强演过青年时代的四爷;“大秦”系列第一部中侯勇是以41岁的年纪演了19岁的秦孝公;富大龙也演过“秦惠文王”年轻时代。

这种角色都很难演,由一个演员完成一连串的表演,是另一种稳健的做法。为什么到了这一部被嘲得这么凶?

因为其实还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

以演技卓越著称的张鲁一,可能少有地演了一个不适合自己的角色。

可能是为了展现前期少年嬴政的矛盾感,张鲁一版的嬴政,时常带着一种软糯表情,

这种对比表演在《红色》中是很成功的,问题是这次他演的是秦王。

尤其是观众经历了前三部侯勇、富大龙和张博扮演的秦王以后,再看这样的嬴政难免会觉得要不富大龙来演嬴政好了。

也不是说张鲁一演技就崩掉了,比如雨夜宫变和大秦阅兵两场戏,其中丰富的情绪转换都是对的,又比如在表现对仲父吕不韦的矛盾上,那种迷茫也是对的。

这些部分张鲁一演得很好,但观众还是感觉到,这不是秦王,因为缺乏一种王霸之气。

张鲁一也不是没演好过皇者,《妖猫传》的唐玄宗,一场鼓戏简直不要太带感。但这个角色更多还是表现出一种虚弱的阴沉与残酷,而秦王嬴政是准备要统一六国的。

所以观众的不适感,的确不止是40岁张鲁一演13岁嬴政的问题,而是张鲁一和嬴政角色之间的不恰感,被剧集安排放大了。

但你说张鲁一的选角就是剧集最大的问题吗?又不是。

问题是主创并没有想清楚,到底要怎么拍好《大秦赋》。

国产历史剧真正的困境,在于不肯再好好拍历史剧

不需要翻看该剧的官方微博,《大秦》系列明晃晃写着「正剧」二字。

何谓正剧?尊重历史、制作精良、主题宏大、表演精湛。

基本等同于是近几年霸屏的玛丽苏古装剧的反义词。

也正是在流量当道的市场环境下,观众更急切盼望能再次看到一部如《雍正王朝》、《大明王朝》这样的正剧,所以对《大秦赋》期待那么高。

可《大秦赋》的最大问题就出在,改编完全不讲究传统经典历史剧的基本法。

主创当然还是想要拍正剧,不但要拍,还要拍出七国争斗尔虞我诈,大秦东出到夺取天下的脉络,秦始皇的个人成长,时局之下那些历史风流人物的出场与收场……

但拍出来的效果又让人想要拍拍脑袋问自己:这是正剧的拍法吗?

回答之前的问题:为什么富大龙侯勇演少年的自己没太大违和感,到了张鲁一演少年嬴政观众集体吐槽?

最大的问题是:

张鲁一在 “演”一个愣头青小朋友,而完全忽略了“嬴政打小就是王者”的事实。

历史中的嬴政登基时也才13岁,一早已经参与权术斗争,这么一个在宫斗中成长的嬴政,会看到优伶侮辱母后,就当场刺死对方吗?

会在成王之前,处处显示出少年感,会在听说宫中传言后,立刻跑去吕不韦跟前自称不想当畜牲,要和吕不韦浪迹天涯吗?

反正我是不信的。

那这全都是张鲁一的问题吗?换一个演技派少年演员上去,说出同样的台词,观众就不觉得违和了?我看不会吧。还是忍不了!

因为能说出这种狗血台词的嬴政,绝对不符合观众心中有心智、有城府、很深沉的人设啊。

这背后其实是国产历史剧近年来一个最大的问题:打着正剧的旗号,拍出了一个四不像的东西。

这种问题不仅出现在嬴政故事线上,还包括赵姬的故事线。

最开始大家看到故事没有像《皓镧传》那样,以赵姬、嬴异人、吕不韦三者关系为核心绕来绕去都是情感纠葛,还说《大秦赋》果然没有那么多儿女情长,秦人的心中心心念念的是天下凝一。

万万没想到,赵姬和吕不韦没有狗血戏,却和嬴异人的兄长公子傒有很多狗血戏。

这个角色本来是一直和异人争夺嫡子位的,差点还捅了他一刀,但是归来后一看到赵姬,就一幅咫尺天涯的感觉。

最关键的宫变之夜,公子傒莫名其妙玩消失,跑去找大嫂,赵姬为了让公子傒放下对王位的执念安心辅佐他们母子,果断来了个“不快乐”三连鸡汤大放送。

“嬴异人当王,他不快乐。嬴政以后当王,我认为他依然会不快乐。你如果当了王,你就快乐了吗?”

然后公子傒就莫名其妙地对赵姬发誓了:“我要让你亲眼看到你的儿子,做我大秦的王!”

这一切是为什么呀,为什么公子傒不说:既然大家做王都这么不快乐,那我来做吧。

总之,整段戏就是太过莫名其妙。

爱情本无错,怦然心动也很浪漫。但拍历史剧讲究个章法,所谓

大节不虚,小节不拘

但历史剧的大节就是:真的不要不合时宜地纠结于男女情长。当然明显的逻辑bug也是不对的。

类似这样的叔嫂戏,不好意思,从头到尾,没有任何意义。直接摘掉也毫不影响。

这种想到一出是一出的编剧手法发展到7号晚上,就发展出了把很多观众雷倒了的点,

史书上12岁拜相的天才少年甘罗,被少年嬴政拔剑说杀就杀了

……

故事当然也有一定的解释:甘罗是吕不韦和嬴政暗战的牺牲品。

甘罗出使赵国,背后是吕不韦,他一张嘴拿到赵国五个城是很厉害,可是却打破了嬴政和燕王的协议。结果是使让赵国逃过一劫,还使秦国客观上背信弃义辜负了燕国,燕国兵马已出,还惨败,从此燕秦不睦。

嬴政杀甘罗是为出气,也是给吕不韦一个下马威。

但剧情逻辑与观众共鸣,是两码事。

作为观众,对一部历史剧的直观感受,是心理与生理双重体验过程。

显然,《大秦赋》秦王杀甘罗这部分的故事是失败的。

归因起来,无外乎是因为人设的脸谱化与情节的低幼化。

这种低幼化当然与《独孤皇后》《燕云台》那些基本走向了玛丽苏偶像剧路线的古装剧不同,但给观众的感官其实更糟,因为观众是带着看正剧的心态来看的,结果给观众来这么一出,观众怎么笑着原谅?

《大秦》若真的败了,14年无爆款的历史剧还能翻身吗?

可是主创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才是真问题。

当然有人会说是资本让他们这么做,就算是如此,那问题又来了,资本为什么要这么做?让历史剧走原来的套路不好吗?

答案也许是:平台

要追求爆款,而原来的套路已经很难做出历史剧爆款了。

别以为我开玩笑,事实就是完全意义上的历史正剧,已经多少年没出爆款了?有人会说《大军师司马懿》或者《新三国》,但那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正剧吗?

真正的历史正剧第一个高峰大概是1995年的《武则天》,收视份额达到34.7%。而近来在抖音、快手、B站影视解析类内容爆火的《雍正王朝》,1999年上映的时候央视收视率高达19%,北方地区收视率一度超过80%。

一直到2005年的央视开年大戏《汉武大帝》收视率还能破7%。

2007年成为一个明显拐点。

唐国强再出山的《贞观长歌》虽然收视率3.7%,但已经不算爆款;更惨烈的是《大明王朝1566》在湖南卫视播出,最高收视不超过0.5%。

其实更典型的例子就是《大秦帝国》系列自己,2010年系列首部《大秦帝国之裂变》在地方台播出后几乎没有什么水花; 2013年、2017年的后两部收视率同样一般。

这个系列的口碑,可以说随着岁月反向逆袭的结果,也是因为观众太缺历史剧了,日子越久这几部越显得珍贵,剧集在B站破圈后更多观众意识到这些剧好牛啊。

但从成本回收看这些绝对不是行业开香槟的类型。

过去几部还可以说穷有穷做,从制作方面看,随着行业制作成本走高,古装题材的投入持续攀升。《大军师司马懿》系列据称投资超过4亿;2019年播出的《长安十二时辰》,据报道投资高达6亿。

《大秦赋》肉眼可见制作升级了,投资增大,如果收视表现还是过去那样,对于平台就是亏本买卖。

这不是平台残酷,而是历史剧本身就是产品。

于是创作上必须在破圈上想办法。但事实证明剧方还是走偏了。

剧集前几集不是没有破圈的段落,最经典的是辛柏青对嬴异人的演绎,就给历史上这位没有出彩之处的工具人赋予了全新的生命,也从侧面说明了为什么吕不韦一眼就认定了他「奇货可居」。

平原君以他妻儿为人质逼迫嬴异人在谈判中妥协,结果他含泪铿锵地说,“我王知我为救妻儿性命,是不会责怪我的,可是我姓嬴,大秦太子的嫡子,今代秦王行事,岂能置国置王于不顾……王命不可违,将士不可负,国事更不可误……今日你若杀我妻儿,来日我一定亲率秦军,攻破邯郸,毁你宗庙,你赵氏全族上下一个也休想活,凡天下赵氏之人,皆要为我今日死去的妻儿偿命。”

这段台词肯定是虚构的,但符合历史情境的台词配合辛柏青炸裂的演技,对啊,炸裂演技要用在这里才炸裂,整段戏就炸了。

另一段出圈的表演来自段奕宏饰演的吕不韦,听说了秦孝文王即位三天后去世,关上房门后他掩藏不住的窃喜,这段戏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演员表演和剧本实现了化学反应。

表演之外,《大秦赋》虽然更清晰更精致,但从城墙、兵器到场景的布置、服饰的色彩与版式、器物的形式与材质,都有细致考量。

类似秦军攻邯郸,战车、步兵、攻城兵各自列阵,骑兵传令,投掷兵种打头阵,之后战车和步兵出场的古战场拍摄不用说了,就连小规模步兵骑兵之战都符合史实,看得出是真的用心。

如果不是为了要避免像大秦前三部那样文白结合太过曲高和寡,做出各种自以为讨好观众的东西,比如过于现代的对白,自以为热血的好戏,沿着前几集的风格走下去,能差到哪里去?

但主创就是要为了摆脱历史剧的困境而创新,结果陷入新的困境。

历史剧当然可以创新,但任何创新,支撑起的,必须是故事的魂。

光指责创作者的跑偏也是狭隘的,这样一个故事,是多重因素共同塑造的。如果《大秦》前三部一早都是爆款,当然也不会有这么多曲折,过去市场的反馈,客观上鼓励着许多庸俗却会“爆”的套路。

然而市场其实在起变化,圈层爆款时代,只要把剧集拍到一个极致,就足够破圈和成功了,主创有本事再拍一部《裂变》出来,难道不会爆吗?

历史那么精彩,原著那么精彩,只要完整拍出来,其实就成功了。

可惜啊,并没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