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关心孩子,孩子却嫌弃:“好烦啊!”宝妈的关心哪里过了火?

宝妈关心孩子,孩子却嫌弃:“好烦啊!”宝妈的关心哪里过了火?
2020年12月04日 14:50 大山侃球

早上起来,妈妈问孩子:“早上吃什么早餐?吃煎饼好不?”

孩子:“不想吃。”

妈妈继续:“就吃一点!”

孩子开始不耐烦:“那就吃煎饼吧。”

妈妈过了一会儿又来问:“吃煎饼还是吃三明治?你吃什么我给你做。”

孩子逐渐暴躁:“煎饼不是都做了吗,就吃煎饼吧,一直问好烦啊!”

妈妈也开始暴躁:“让你吃个饭,跟伺候祖宗似的!”

父母有没有发现,自己对孩子越关心,孩子越容易变得暴躁?

有的宝妈感慨说:“父母跟孩子太难相处了,明明是在关心孩子,想要对孩子好,怎么就全是父母的不对了呢?”

关心,本来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在意和爱,怎么还就惹得对方不满,甚至暴躁了呢?

那么,父母有没有想过,自己在关心孩子的时候,到底是真的关心孩子,还是通过关心来达到自己的心理需求呢?

当宝妈对孩子的关心,氛围逐渐焦灼、暴躁的时候,宝妈就要思考,是不是自己的关心已经变了味儿:

宝妈的关心,是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妈妈,特别是全职妈妈,很容易产生一个问题:通过孩子的喜怒哀乐、优秀与否来判断自己的人生价值。

像上面提到的例子,宝妈不断的给孩子提供早餐选项,非常的周到,也让人非常的感动,除了妈妈还有谁能对另一个人做到如此地步呢!

但是在这场关心里面,父母却忘了一个问题:孩子他是否需要父母的关心。

对于关心,我们常常忽略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关心应该从孩子,也就是被关心的人的需求出发。

如果父母的关心,是孩子不需要的,父母做的越多,孩子越反感。

不以被关心的人的需求出发,关心也只是徒增双方的烦恼。

宝妈的关心,是对孩子变相的控制

时代的快速发展,会让人很没有安全感,想要把能攥在手里的东西攥的更紧。

宝妈对孩子也是同样。

尽管很多宝妈已经尽力想要去尊重孩子、减少对孩子的控制,但是在生活中却总会不自觉的出现控制的行为。比如说“你应该好好学习,这是为你好”、“你应该早点睡,这对你的身体好”、“你应该……”

父母是在关心孩子,并且提出自己的要求,但是这要求却带着“俯视”和控制的意味。

每个人都渴望对方认同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但是却忘了,孩子也有他自己的想法,同样需要父母的尊重。

当关心带有“俯视”和控制的意味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排斥感。

因为爱孩子,所以去关心,本来是非常温暖的事情,但却常常因为在关心孩子的时候,产生的心理和行为上的误差,而使关心成为亲子之间争吵“导火线”。

“宝,来吃点水果”,却不管孩子是在上厕所,还是在工作;

“快起来吧,吃了早饭再接着睡”,不管孩子晚上是赶工作,还是生病了;

“别再看电视了,对眼睛不好,赶紧去休息吧”,不管孩子一直在学习,好不容易有了放松一下的时间;

……

在家庭中,关心很容易越界,在孩子心目中则成了父母假“关心”之名入侵自己私人领域,所以对父母的关心,孩子一般是不领情的。

很多父母常常说,在养孩子的过程中,真切的感觉到了自己的成长。

也有很多父母发现,在养娃的时候,自己不成长是不行的。

在《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里面提到,教育孩子只有爱是行不通的,更多时候需要有技巧的给孩子爱。

对于关心,也是如此。

关心需要技巧,而不是一股脑的把父母以为的关心强加给孩子。

在关心中,有几个点,是父母明明知道,却常常在失误的:

·尊重: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将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强加给其他人。

·共情:认同孩子的感受,并且通过换位思考或回忆曾经经历的方式,跟孩子产生共情,让孩子了解到“父母是真心在关心我”。

·倾听:在孩子学习说话的年纪,父母说比听重要;但是在之后,倾听比说更重要。甚至可以说,用心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关心和安抚。

关心,重点在输入者的感受和情绪,而不是输出者,在做关心的行动时,要注意方式和界限,也要把对方当做一个有独立想法的人来对待。

纪伯伦有一首诗,叫《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里面有这么几句: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父母关心孩子,以尊重孩子为前提,让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爱,而不是思想、行为上的控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