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预期收益才是合理的。有人觉得是50%,有人觉得30%,也有人觉得10%或者5%,究竟多少合理,不妨看看下面几组数据。
1.美国大类资产收益率:权益资产年化8%左右
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的西格尔教授统计了美国自1801年至今大类资产的回报表现,美国权益资产200年间的回报高达100万倍,实际年化收益率是6.7%,算上通胀的话名义收益率则为8%左右。
2.巴菲特投资收益率:年化19.7%
根据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和伯克希尔哈撒韦年报等公开信息,股神巴菲特在其63年的投资生涯中取得了86000多倍的回报,对应的年化收益率为19.7%。纵观巴菲特各年的投资收益率,可以发现没有一年超过100%,最高的一年接近60%。但另一方面在这63年中仅有两年是亏损的,且都控制在-10%以内,最终通过复利的效应实现了巨大的回报。
3.中国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年化15.23%
偏股混合型基金已经成为中国越来越多的普通投资者参与权益市场的方式,我们采用该指数来代表权益类基金的整体收益情况。
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基日为2003年12月31日,基点为1000点,到2020年8月31日指数已经上涨到10752点,期间年化收益率为15.23%。
再来回顾下以上三个长期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美国200年间的股票回报年化在8%左右,中国的偏股型基金指数过去的16年年化回报在15%左右,投资大师巴菲特的年化投资收益率在20%左右。
但另一方面,发现不少投资者的收益预期比以上三个数值都要高。
从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的每年表现来看,这种现象或许也能理解。指数在2019和2020年截止到8月底,都取得了超过40%的涨幅,或许会让大家习惯了每年的高回报,从而对未来的预期也不断提高。但是如果站在足够长的时间,足够强的理性下,合理的收益预期是多少?大家或许都有自己心中的数字。
大家可能都低估了预期的重要程度
预期这件事的重要性或许会超过很多人的预期,它不仅仅影响了同样的一笔投资回报下的幸福感,甚至很大程度上会对接下来的决策产生重大的影响。
“持有不现实的期望会影响我们认知信息的方法,并造成损害。”这是马克·道格拉斯在《交易心理分析》中对管理期望这一事件的精彩阐释。有收益预期并没有错,但如果设定了不切实际的收益预期,就会带来痛苦的情绪。
另一方面我们的本能会天生回避痛苦,回避的方式就是会把错误进行合理化、正常化,并且会自行收集信息以中和冲突的信息,从而为之后的错误埋下更大的隐患。
在每一轮的周期中,当市场快速上涨直到过热见顶时,我们的预期往往也会跟随市场不断上涨,当市场快速下跌,我们的预期又会坠入谷底;就像在2015年市场异常兴奋的时候入场的客户可能是抱着极高的预期,又或是在2018年底或者2020年初新冠疫情来临离场的客户,可能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又极度悲观。但结果却是在这两种预期下,市场都让人“失望”。
它没有过热时预期的那么好,也没有过冷时预期的那么差。
事实上,更加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市场持续过热时,我们更应对未来降低自己的收益预期,而当市场极度恐慌时,或许应该更加乐观一些。
当我们了解了自己的收益预期后,如何选择基金管理人?
选择基金管理人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这个管理人的投资体系是否自洽?
第二,这个管理人的投资体系是否稳定?
第三,我的投资体系和价值观是否与这个管理人的投资体系和价值观匹配?
第一和第二个问题通过观察持仓、换手率、长期业绩大致可以判断出来;而第三个问题通常投资者关注不多,但非常重要。
只有投资者自己的投资体系和价值观与管理人匹配(即投资者本身认可的投资周期是多长?投资收益的来源是什么?愿意在何种市场接受策略的阶段性失灵?),才能做到持有基金的久期和基金持有股票的久期基本匹配。
如果期限错配,容易导致两方面的负面结果:
一方面,业绩阶段性出彩时很兴奋,业绩阶段性不佳时很沮丧,无法做到内心的平静;另一方面,容易导致持有人在业绩阶段性出彩时兴奋而买入,阶段性不佳时失望而卖出,而这恰恰是导致部分持有人收益率低于基金收益率的重要原因。
总之,对投资人来说,选择一个和自己价值观匹配的产品,要远比选择一个阶段性业绩出彩的产品重要的多。这样,至少可以使基金的收益率最大程度转化为投资人的收益率,毕竟,后者才是对投资人真正有意义的。
人在一知半解的时候往往是最自信的
惠勒的愚蠢惊动了康奈尔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叫戴维·邓宁,随后他跟自己的研究生贾斯汀·克鲁格搞了一项研究,邓宁和克鲁格招募了一批美国的大学生。首先戴维·邓宁团队对这些人在幽默感、逻辑推理和语法这三个项目上的能力进行了考核评测。
戴维·邓宁团队按考核成绩把大学生分为了四组,然后让四组学生自己评测心目中的自己。最终的结果,在考核中实际得分最低的第一组,他们的得分是最低的百分之十几,但自我评价时他们自认为超过了60%的人,相反考核得分最高的第四组,自我评价时反而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只有在幽默这一项上低分组对自己的高估不那么明显,这可能是因为自己幽默不幽默,自己还是比较清楚的,毕竟你讲笑话别人从来没笑过 —— 但即便如此,低水平组的人还是大大高估了自己的幽默感。
所以这个结论就很明显,那些能力差的人,自我评估能力也差。这就是“邓宁-克鲁格效应”。
你越不知道,就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我们有时候会说某人迷之自信,之所以这么说,因为自我评估能力强的人,会很虚心,但自我评估能力差的人,因为认不清自己就会迷之自信,最终,越进步的人越虚心,越落后的人越骄傲,虚心的人就更愿意学习,越能认清自己,不断进步。越骄傲的人,就越迷之自信不愿意接受别人的观点更不愿意提升自己,心理学上有句名言,你越不知道,就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自我评估能力差,就会导致高估自己,直接的后果就是出了问题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总把问题归咎于别人,用一个词说就是迷之自信。用网瘾中年举个游戏的例子,平时玩英雄联盟,游戏有个认输系统,就是本队队员认为打不过对方,可以投票决定是否认输。感觉是,分段越低越爱认输,本队表现最差的那位,经常也是发起认输的那位。这就是“邓宁-克鲁格效应”,那些能力差的人,自我评估能力也差,他并不认为输掉比赛是自己的原因,他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强,只是队友太差,所以想尽快结束比赛,开始下一局。这也是1v1竞技游戏一般不会太火的原因,除了没有团队合作的乐趣,自我评估差的人要面对真实的自己,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再拿逻辑推理举个例子,一个逻辑推理强的人,听到一个水平比自己高的人讲道理,他至少能听懂,就会觉得这人好厉害,自己还有很多要提升的空间。可是如果一个逻辑推理很差的人,听完别人的观点根本分不清对错,再加上每个人天生的自我感觉良好,就会认为是别人不行,自己还是很棒的。
看看上面这张图,一知半解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以为已经很懂了。直到经历一次信心的低谷,才有可能走上成功的路。为什么说有可能呢?因为经历了低谷,会有一部分人认清了自我开始改变,但依然还会有人觉得,我之所以输的这么惨,不是因为我不行,是因为这条路不行,换一条路继续迷之自信。去问100个投资失败的人,90%都会把原因归咎于自己以外的原因,因为A股几十年不涨,政策、制度不行,A股不适合价值投资等等。
为什么这个效应直到1999年才被重视?因为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做着朝九晚五千篇一律的工作,自我评估能力强一些差一些没什么区别,日子照常在过。生活中自我评估能力差也不会带来什么太大的影响。平时爱打羽毛球,会发现在场下的人往往爱给场上的人指挥,但自己上了场,刚才对别人的那些要求自己也做不到。又比如大部分球迷,都只是业余爱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并不是非常懂专业球队的战术安排,但会以为自己很懂,每天对世界上的知名教练指手画脚,可是那又能怎么样呢?毕竟专业教练也不会来反驳他,他可以沉寂在自我陶醉的喜悦中。
也许有人喜欢指点江山,也许有人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敢对一知半解的事情侃侃而谈,这其实也没关系,毕竟对生活也没太大的影响。
但是,作为投资者我们不能这样,股市是一个放大器,所有性格,情绪、心理学效应,到这里都会无限放大。股市不像职场,自我评估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可以找到好的就业机会,自我评估能力差,高估自己不愿意进步,也有大量基础的工作可以做。
在股市因为自我评估能力差而高估自己的人,会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自身以外的事物,他会忽略所有投资者面对的都是一样环境的事实。在股市,只有赚钱和亏钱两种模式,没有一个低收益的岗位留给自我评估能力差的人,自我评估能力差,高估自己,不愿学习,最终必然会成为七亏的一员。
投资道路的成长上有没有什么捷径呢?
有的,那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投资其实没有任何区别。当大量的经典著作和投资大家们深邃的思想印入脑海的时候,就是思维境界不断攀升的过程。大量的阅读是最好的“九阴真经”,它也许不能让你一步登天,但至少可以让你少走十几年的弯路。比如,即便是在投资的风格倾向上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几乎所有的投资大师们都告诫:不要频繁的短线操作,不要自以为可以预测市场,不要让自己的理智失控......要利用复利,要尊重常识,要远离风险......我们可以借此多想想,为什么?你还非要去挑战这些吗?
对于市场的“感觉”怎么来的?为什么同样的策略,放在一个人手上如庖丁解牛丝丝入扣直指核心,而放在另一个人手上却如狮子咬龟无从下口一筹莫展?虽然这里不排除个人天分方面的差别,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有没有充分的“开卷”以及随后坚持不懈的“实践”。先站在巨人肩膀上然后再熟能生巧,有时候差别就是这么来的----正是因为这答案太朴实简单,完全无法满足众多“一朝暴富”的心里期待,因此注定永远是边缘,也就注定了永远能获得市场的回报----天下有些事情就是这么具有讽刺意味。
在大量的阅读之后,则开始学会辩证的思考和学会做“减法”是很重要的
----与此相反,绝大多数人却都在试图构建一个越来越复杂的投资体系并以为这才是“专业”,实在不敢苟同。在大量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如何将自己的投资模式更加单纯化,所谓熟能生巧,越是简单且经过时间反复验证的东西才越具有可重复性。
对于做投资的提示:
第一,你一定要真心的,从心底的对投资有兴趣,而不仅仅是为了赚钱,特别不是为了“更短时间能赚更多的钱”。
第二,你一定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思考,一定要认识清楚自己是谁?自己真的适合投资的理由是什么?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又是什么?
并不是什么人都适合投资的,哪怕他的实业做的很好或者智商情商都很高。投资,很可能就是上天对于某一拥有特定性格、价值观、思维方式的人群的奖励。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