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发展普惠金融,要解决信用评估的问题

李扬:发展普惠金融,要解决信用评估的问题
2019年12月10日 18:46 一本财经

11月28日,“2019湘江金融发展峰会”成功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发展普惠金融要解决信用评估问题,降低出单、交易成本,这是发行普惠贷款,中小微贷款的主要障碍。

以下为演讲实录:

今天我们讨论5个问题:全球经济;中国经济;全球经济的金融面;中国金融的另外一面;金融供给侧改革。

一、全球经济

1960年,全球就有国际经济的统计。这意味着,全球经济每一百年为一个周期,也印证了“百年未遇之大局”。

而确认一个周期时,一定要论证周期背后的物质基础。

美国《自然》杂志在2013年的时候提出一个观点,说爱因斯坦那个时代之后,再没有出现颠覆性的创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一批科学家,引领产生一批颠覆性的科学,这些科学用到技术上进行产业化,带动了经济上升的新周期。如果说周期的基础是科技的进步,那么创新发展显然是第一要务,这样的大发展理念就是坚持科学基础。大家都知道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理论,这个理论也很好地解读了今天所处的百年大变局。

但现在,全球经济已出现非常多的问题。

比如,通胀结构化;财政的问题等。

经济下行到一定时候,在财政上就会集中体现。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1-9月份累计赤字2.79万亿,已经完成了预算的101.2%。后面3个月还会继续赤字,今年赤字要超标。因此,这个赤字要靠发债弥补。财政问题和货币问题是密切地连在一起的。

回想起改革开放初期那个时候,两个比重下降。迫使我们必须下决心进行改革,现在看起来也到了这样一个关口了。

从2012年开始,中国大部分省份投资率都在下降。投资效率低,背后支撑的科技实力薄弱得,没有颠覆性的科技产生,因此,创新发展被是第一位。

实际上,越是落后的省份投资越高,边际产出越低。经济越是落后,地方政府的杠杆率越高,借的钱越多,聚集到政府财政收入很少,所以造成地方政府杠杆率很高。

投资数量与投资质量都出了问题,因此经济增长不乐观。

世界大多数国家只要经过工业化,都经历过高速增长、减速增长、中低速增长这样三个阶段。

而这样一个减速增长再到低速增长,需要经历“短则20年,长则40年”的统计规律。这背后的因素还有待去探讨,但这意味着经济下行还需要挺长时间。

二、中国经济

实际上,中国经济从2008年进入新常态。

所以中国从2008年进入新常态已过了十年,未来我们当然还要做长期打算。不要再幻想什么LR要跳下来了,不要做这个幻想了,我们要准备它不断地下行,不断地下行,在这样一个不断下行的总环境下处理我们的事情。如果经济不断下行的情况下,金融有压力,财政有压力,其他各方面都有压力。

从实体经济而言,减债和去杠杆是经济恢复的必要条件。

国际金融协会(IIF)最新公布的《全球债务报告》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债务增加3万亿美元,总额达到246万亿美元,总债务占总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升至320%,此系历史最高水平。其中,企业债务和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最高,新兴市场企业和发达国家政府对债务增长贡献最大。IIF警告:政府应当控制债务水平,并针对未来风险建立缓冲机制。

不仅如此,新兴世界国家里还有两个问题:

第一,就是一些国家的债务驱动型经济。

所谓债务驱动型经济就是经济要想增长,就靠发贷款,没有贷款就没有增长。而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要增长发债,债务增长就会有金融风险。

第二,死亡、税务和债务是逃脱不了。

日本上世纪90年代经济出现了危机,市场上企业不投资,于是政府投资,以至于政府的杠杆率上升。此后这段时期被称为日本“失去的30年”。

金融对实体经济日渐疏远。而现在要科学对待这个论断,因为我们现在也开始疏远了。而稳定经济要靠财政政策,没有什么服务不服务的问题,要直接资助。

但是依靠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效率也有限,经济下行的话,财政收入是在下行,财政收入刚性于是赤字突出。赤字长期而言,只能靠发债。发债时间长了,它不又是金融问题吗?政金融原来是一个问题。

而在国家层面上,财政、金融就是国家的两个钱口袋。财政要到第一线,财政要发债来弥补赤字,债金融市场变成金融问题。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回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全球经济的金融面

国债收益率曲线倒挂。全社会都只做短期投资,不长期投资,生产能力就无法积累,技术不能创新,未来发展就会停滞。

而更令人害怕的是,金融市场的人不看好未来。从2014年有负利率,它就顽强在扩大自己的地盘,到了2017年7月份,有1/3以上的金融资产是负利率。很多国家,很多产品都是负利率了。

中央银行的对象是各种各样的商业银行、持牌金融机构。而银行要先交钱,这体现了一种政策导向。

这么多银行都在中央银行获得负利率,他们之间的交易也负利率了。

接着持续蔓延的话,从金融机构到工商客户这个关系,也会开始负利率。因此,负债端和资产端都出现了负利率。

四、中国金融的另外一面

2009年,中国杠杆率开始上升,当时是96000亿的新增贷款,4万亿的财政投资,不过,后来就趋缓了。

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在下降,这既是好消息也非好消息。非金融企业下来了,是因为原来机构不干活了,不投资就不借款,不借款就没有杠杆率产生了,就下降了。

这里面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去杠杆绝对不是第一个任务,不能无条件去杠杆;财务指标要看实体经济。

而结构上,各类非金融企业中,国有企业最高再是私营工业企业,一层一层按照产业、债务制。而国有企业债务比重上升得很快,大部分信贷是刺激政策落实在国企上。

五、金融供给侧改革

第一是金融结构调整。

金融结构是三个东西,机构、市场、产品。机构怎么发展?要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

第二是资本市场要建立规范。

要走出靠借钱促进增长的怪圈,就要发展资本市场,它有降低杠杆率的效益,今年科创板的推出就是举措之一。

第三个是产品的改革。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重,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

而在供给侧改革金融改革时,管理好金融风险。现在金融风险不再是紧急分类了,而是强调资本分配率,金融基础设施。

第四个是为资产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创造条件。

利率不能需求供求,这不能反映稀缺度。

我们要理解不是为了发展金融科技,而发展金融科技。背后有它的供应和需求,供应这方面是不断演进的新技术,不断变化的金融监管是供应方面。而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者偏好。现在消费数字出来了,就要有这方面的产品去满足。

用金融科技有几方面应用。

第一宏观调控问题。现在流量最重要了。所以从存量到流量,从负债到资产,金融科技大有用武之地。

第二是支持科技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化。

发展普惠金融,要解决信用评估问题,要降低出单成本、交易成本,实现成本控制,这是发行普惠贷款,中小微贷款的主要障碍。金融科技与中小微机构合作,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最后一个是,进一步的对外开放。

当然,开放不是为开放而开放,要根据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式发展和自己的发展战略来开放,要着力于提升自己的金融能力,着力于跨境防范风险,着力提升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的话语权。

(注:本文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11月28日“2019湘江金融发展峰会”上的演讲内容整理,有所删减,未经本人审阅。整理/米格)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