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理财清理进行时,商业银行理财收入普降

保本理财清理进行时,商业银行理财收入普降
2019年12月05日 19:49 红刊财经

红刊财经  侯纯

编辑 | 李壮

——

资管新规引发行业震荡2018年4月27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资管新规规定"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并强调:”金融机构应当加强投资者教育,不断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意识,向投资者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打破刚性兑付。"资管新规为新老资管产品替代所设置的过渡期为规定发布日至2020年底。资管新规引起银行业的不小震动,因为理财业务自诞生之日起,保本型就是主要的发展模式。2004年7月14日,光大银行以“保本保收益”作为卖点发行了中国第一只面向个人客户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开始,银行的理财业务迅速发展壮大,。2004年年末全国的理财规模约为500亿元,2007年末就达到8190亿元的规模。2008年,在人民银行下调利率和“四万亿”刺激下,中国信贷规模急剧扩张,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抢存款。使得理财产品利率水涨船高,2008年当年共发行了6732只理财产品,理财规模达到了3.7万亿元,同比增速高达352%。各家银行为了争夺存款及理财市场,形成了庞大的表外资金池。到2017年末,全国银行理财规模增长到29.54万亿。这其中保本理财规模为7.37万亿,占比为24.95%。资管新规出台后,为落实监管要求,部分银行开始“淘汰”不符合要求的理财产品,2018年主要不再推出新的保本型产品以及不再与新客户续签保本型产品为过渡手段,而今年下半年开始逐步终止老保本产品。11月1日,光大银行在其官网发布公告称,在11月30日起停止销售持续了10年的保本型人民币理财产品——“活期宝”。11月8日,交通银行在官网公告,于11月20日提前终止运作“沃德薪金定投组合”等理财产品。不过,像光大银行、交通银行提前终止产品的银行并不多,多数银行采用的方式是一方面停止新发保本产品,另一方面对到期日还在过渡期内的产品自然到期。因为银行普遍缺乏保守型客户的产品来代替保本理财产品,面对较大的揽储压力,多数银行对于保本理财产品的清理速度相对缓慢。

——

新规明显拖累银行业绩

据一项调查表明,普通老百姓多倾向于购买低风险的银行理财,倾向于购买保本型理财的达到82%,只有不到12%的受访者倾向于购买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另外近五成受访者无法接受银行理财亏损。所以在新规之后,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投资兴趣转向一般存款以及结构化存款等保本性金融工具的配置上,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的手续费收益。虽然多数银行在财报中不单独披露理财收入方面的数据,但从披露这一数据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的数据看(见附表),2018年以来的理财收入均呈现下降趋势。如2018年,工商银行实现理财业务收入421.78亿元(含个人理财及私人银行与对公理财),同比下降18.62%;建设银行2018年实现理财业务收入111.13亿元,同比下降44.55%;平安银行理财手续费收入13.65亿元,降幅达59.98%;光大2018年实现理财业务收入更是仅有8.76亿元,相较2017年的34亿元,下降幅度高达74.24%。2019年上半年情况也不见好转,例如光大银行2019年上半年理财业务收入只有2.66亿元,同比降幅仍高达52.99%。可能是由于收入过少的原因平安银行甚至在2019年中报里不再披露这一数据。招商银行虽然并不披露理财收入,但在2019年中报里有这样的表述:"资管新规出台后理财资金向存款转化"。"非利息净收入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受监管趋紧、资管新规、资本市场震荡影响,理财、托管、代理基金等业务收入有所回落。"

附表  部分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的理财业务收入(亿元)

——

影响仍会持续一段时间资管新规下理财产品管理业务模式变革,由保本型转向净值型理财产品体系,也意味着理财市场的格局要进行一轮重新洗牌。一方面结构性存款很快成为各大商业银行保本理财产品的替代品,另一方面银行会着重在非保本型产品的设计与营销上下功夫。距离2020年底还有一年的时间,还要有数万亿的保本型产品逐步退出市场,各大银行所面对的是能力与业绩的双重考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