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特斯拉

曾经不可一世的特斯拉,似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威风。

4月15日,马斯克在一封全员内部邮件中宣布,特斯拉即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0%以上。据了解,这次裁员是特斯拉自2017年以来最大规模的裁员,按照目前特斯拉的员工规模,将会有超过1.4万名员工面临失业。其中,中国区销售部门是裁员“重灾区”,几乎涉及所有门店。

在邮件中,马斯克表示,裁员的原因是特斯拉的快速增长导致了某些领域的角色和工作只能的重复。至于这个“快速增长”是否足够令人信服,资本市场已经给出了最直观的答案:邮件发布当天,特斯拉股价大幅下跌,市值跌破5000亿美元。要知道,特斯拉的市值曾突破1万亿美元,是有史以来第一家市值破万亿的汽车公司。可以看到,资本市场对于这家全球头部新能源厂商的判断出现了转折。

马斯克还表示,“没有什么比这更让我讨厌的了,但我必须这么做。这将使我们精简、创新,并渴望下一个增长阶段。”其中的潜台词已经非常明显,自2018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特斯拉迎来了一个非常强劲的增长期,而现在看来,这轮“增长期”已经到头了。

尤其是在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内卷不断、竞争空前激烈的情况下,这轮裁员不仅仅是一次主动应变,更是面临复杂外部环境和内部市场表现不佳的一种被动结果。

总的来看,过去一段时间特斯拉的表现,确实难言乐观。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特斯拉交付量为38.68万辆,同比下滑近9%,远低于此前机构预测的43万辆左右。这也是近四年以来,特斯拉交付量首次出现季度的同比下降。

某调研机构认为,特斯拉在中国汽车市场技术领先优势的收窄是销量下滑的主要因素。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快速崛起,电动化、智能化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在某些技术领域已经出现了赶超的势头。

并且,在供应链降本、规模效应、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性价比越来越成为品牌、市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国产新能源品牌销量的迅速增长,进一步挤压了特斯拉中国市场的发展空间。

回过头来看,特斯拉的产品也好、增量服务也好,相比于同价位的中国品牌,似乎除了过去积累的品牌声量之外,已经没有了太突出的优势。

成立20年来,特斯拉仅仅推出了4款乘用车,并且缺乏周期性的、有计划的产品更新和新技术导入。目前主销的两款车型Model 3和Model Y,仅有Model 3迎来了更新。在行业人士看来,这种略显“消极”和“懒惰”的产品发展思路如果不能及时纠正,特斯拉的产品竞争力和市场表现将会持续下滑。

更为关键的是,在不断变化的舆论环境和市场站位当中,过去那种视特斯拉为“神”、为“标杆”的声音正在不断消失。而特斯拉也开始从一条搅动中国市场的“鲶鱼”,逐渐变成一条置身于中国市场当中的普通的大鱼。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特斯拉可以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老师”,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亦步亦趋“对标”“模仿”的对象。

从以创始人为核心IP的品牌营销思路到以直营为主的渠道铺设,再到全栈自研的供应链建设逻辑,现在行业内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商业模式,甚至于马斯克本人杀伐果断的管理风格,其实都能够在很多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尤其是造车新势力身上看到“学习”特斯拉的影子。

但随着中国新汽车市场的逐渐成熟,一个愈加显著的现象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正在告别过去单一的模仿、学习路径,而是开始走自己的路。这正是特斯拉逐渐在中国市场失去原有舆论和事实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某行业观察人士如此表示。

以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呈现出的协同化创新、协同化竞争为例。长期以来,受到特斯拉的影响,汽车行业掀起“全栈自研”的风潮,汽车企业尤其是造车新势力往往将全栈自研看作一种建立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筹码。

而在愈加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体系的建设和智能化汽车的发展下,车企们逐渐不再盲目追求绝对的全栈自研,而是在更加注重“不丧失灵魂”的基础上,寻求全栈自研与深度合作之间的平衡,这是一条与特斯拉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比如,不久前,理想汽车引入轻舟智航作为智驾供应商,后者将负责理想AD Max 3.0算法想AD Pro平台的优化和迁移工作,开始采用自研和使用供应商“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岚图等多家车企也相继宣布与华为达成合作,围绕用户需求共同打造更加极致的智能出行体验。

尤其伴随着华为、亿咖通等一批智能方案供应商的成熟,以及宁德时代、比亚迪在电池等零部件供应上的稳定,越来越多地车企形成协同化创新、协同化竞争的共识。

相比之下,仍然坚持“大包大揽”全栈自研的特斯拉,尽管凭借着长期的技术积累在自动驾驶、纯视觉辅助驾驶等方面形成了相对优势。但毕竟单打独斗与协同创新之间的效率是存在差距的,尤其是随着智能化汽车愈加走向纵深,特斯拉不可能真正“面面俱到”。

对此,有行业专家曾表示,“汽车智能化产业链公司必须保持开放和共创,未来的创新,闭门是没有竞争力的。”

总的来看,尽管特斯拉依然是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最受关注的品牌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整个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特斯拉正处于一个下行的阶段,并且正在逐渐失去原有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特斯拉需要做出调整和改变,更需要思考如何将这些“失落”的牌重新攥在手中,带领特斯拉重回增长的轨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