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债和美股的双双回调,让市场开始讨论起资产配置的有效性。
完全可以理解。
毕竟一个稳健的资产组合,债券和美股都是不可缺少的必要资产。
但今年二者的表现,确实不行。
咱们可以简单构建一个组合,50%的10年期国债,25%的沪深300再加25%的标普500。
自2024年以来,组合的表现是这样的——
按照2024年的表现计算,年化收益15%,最大回撤不到3%,很舒服。
但如果你是2025年才开始做资产配置,那就会非常难受。
因为年初至今,组合的收益-2%,区间最大回撤超过-3%,并且种种迹象表明,二者可能还会继续下跌。
01
逻辑证伪了吗?
其实大家都一样,每次亏钱,除了难受外,也都会重新审视自己投资逻辑。
就像2023-2024年一直很火的红利策略,在2020年A股大涨,红利却趴在地上装死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怀疑的声音。
那么,资产配置真的不行了吗?
咱们先不着急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先问问大家,为什么要做资产配置?
因为要通过搭配低相关性的资产,达到风险分散的效果。
所以本质上来说,中债和美股,它们能成为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是比较低的。
我计算了一下,自2009年起,中国10年期国债指数,和股票资产,包括A股、港股、美股之间的相关性系数。
均为接近0的负数,说明资产之间的相关性确实很低。
所以理论上,中债+A股+美股资产组合,确实能够起到分散风险,降低波动的效果,这个逻辑是没变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两个长期低相关性的资产,却在今年开始,同时出现了回调。
中债是因为去年预期打得太满,加上短期金融机构负债和资产端的利率倒挂,导致抛售。
而美股的原因更加复杂,AI泡沫被捅破,非农、就业率不及预期等,这些我们之前也聊过。
其实,真正导致亏钱的,并不是资产配置的理念,而是低相关性资产趋同波动,这种小概率事件。
资产配置可以降低投资风险的逻辑,没变。
02
哑铃策略
除了大类资产配置之外,在A股市场中,大家更熟悉的构建组合方案,就是哑铃策略。
底层逻辑和大类资产配置一样,都是通过成长和价值股之间的低相关性,在实现收益的同时,也能有效降低波动。
比如将科创综指ETF招商(589770)港股红利低波ETF(520550)混搭,就能有效实现组合收益的平滑。
如图,红线是科创综指,灰线是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全收益指数,蓝是成长价值37开的组合。(30%科创综指+70%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全收益指数)
相比于持有单一资产,构建组合确实可以帮我们平滑波动。
从产品特点上看,科创综指覆盖了97%科创板市值,科创浓度较高,进攻属性比较强。
而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在叠加红利、低波动以及港股本身的低估值这些buff之后,也有着非常不错的防御属性。
当然,这个组合的另一个亮点是 “跨市场”,在成长+价值的哑铃策略基础上,又通过A+H两地选择资产的方式,进一步分散了单一市场的风险。
其实除了科创综指外, A股还有很多更细分类别的高成长的资产可以选择。
比如说直接受益于算力“硬科技”的云计算ETF(159890)及聚焦应用端 “软实力”的软件龙头ETF(159899)。
两者虽同属科技主线,但投资逻辑的分化反映了硬件基建与软件应用的不同发展阶段,算力建设期优先云计算,应用爆发期侧重软件。
大家在配置时,也可以根据市场周期进行动态调整。
03
结尾
最近的市场,无论是整体波动,还是板块内的资金轮动,都比较剧烈。
如果只持有单一资产,那么持有体验一定是不好的。
所以,这里也建议大家在投资的时候,可以多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出发。
成长和价值混合搭配,这样才能更有效降低波动,平滑收益,收获更好的投资体验。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