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公募基金又进行了一次费率改革——
指数使用费,将普遍从【基金资产支付】,调整至【管理人承担】。
以0.03%的费率计算,以前,你买1万块指数基金,或者ETF,都要支付给指数公司3块钱的费用。
也就是说,以后这个费用不需要投资者承担了,基金公司帮忙出了。
管理费从0.5%降到0.15%,收入本就少了一大半,现在成本还提高了,确实有点难。
其实这个事已经发酵一周,大批ETF产品也都更新了招募说明书,调整了指数使用费的支付方式。
但我还是很好奇,调整后,基金公司会额外承担多少成本。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次针对指数使用费的调整,并不是一个新方法,更像是一个补丁。
在2021年年初,证监会发过一个《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第3号——指数基金指引》。
当时就明确了,对于新发指数基金(基本是2021年1月之后),指数使用费须由基金管理人承担,但对于存量产品,并未做要求。
像市场上最大的那几个沪深300ETF,其实0.03%的指数使用费成本,就是投资者出的。
按照2024年各基金产品招募说明书里面指数使用费率的数据,以及最新的基金规模,我做了一个统计。
在指数使用费全部由管理人承担之后,头部的ETF大厂,权益ETF部分的成本增加都超过了1亿元。
易方达1.5亿,华泰柏瑞1.13亿,华夏1.07亿。
而所有管理人加在一起,成本增加6.5个亿。
怎么算的呢?
因为Wind和Choice都没有完整的关于基金指数使用费的统计。
我手搓了一个爬虫+DeepSeek API接口的代码。
先找到每只产品,在2024年年底之前更新的最后一版招募说明书,再把说明书中关于“基金费用种类”的文字提取出来。
如果是投资者承担,就会披露具体的指数使用费率,如果是管理人承担,就不会披露。
因为大家招募说明书中的小结构和话术都有所不同,没法精准定位到文字。
我只能让DeepSeek,一条一条找到每个产品的费率,耗时10分钟,花费1块2……
所以,如果总结的有错误,那就是AI的问题。
以华夏为例,产品规模,费率以及每只产品每年产生的指数使用费,都列在下表中了。
沪深300ETF华夏,规模超1600亿,每年指数使用费用接近5000万。
科创50ETF,规模800多亿,一年的成本也接近2500万。
(华夏的上证50ETF,也是2021年之前成立的,按理说指数使用费也会进行调整,但招募说明书中并没有相关的表述,所以就不纳入统计了)
所有的产品,费用加一块,就能算出1.07亿。
从这个表中,我们还能发现一些细节。
比如从指数使用费率上看,纳斯达克是最高的,0.06%,其实是港股相关产品,0.04%。
A股产品普遍0.03%。
最低的是日经,0.002%,万分之0.2%。
为啥日经低这么多,我觉得很大原因在于,日经的ETF,底层配的也是ETF,很多费用本来就是二次收费,低一些也比较合理。
总体来看,指数使用费率的分布符合——
欧美>港股>A股>日经。
这基本也是所有ETF产品普遍规律。
除了这些数据之外,再说几个有意思的点。
第一,嘉实的基本面50,指数使用费千分之1,这应该是所有ETF产品中最高的。
这只产品,全名叫嘉实中证锐联基本面50ETF,所以这个指数,其实是中证指数公司和锐联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一起编制的。
相当于一只产品,两家公司收指数使用费……
不过在上周四,已经变更成基金公司掏钱了。
第二,有些老产品(2021年之前成立的),一直也没收过指数使用费。
比如华泰柏瑞的红利ETF,2006年的招募说明书里,就声明指数使用费由基金管理人承担。
还包括华安的上证180ETF,也是2006年的产品,成立时的指数使用费,也是由基金公司来出的。
我觉得,这可能也是时代的烙印吧。
在初级阶段,基金公司都会想办法去让利,所以不少20年前的产品,没找投资人收过指数使用费。
快速发展阶段,产品成熟了,成本开始转嫁给投资者了。
而到了存量阶段,又开始轮回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