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5 | 移花接木:屋大维怎样当上罗马第一任皇帝?

罗马5 | 移花接木:屋大维怎样当上罗马第一任皇帝?
2023年12月01日 15:04 铲史官漫画

本期主创

策划:邓玲玲

脚本:邓玲玲

编绘:朱   彦

编后语屋大维为何能顺利完成帝制?

如果说凯撒是罗马帝国的奠基人,屋大维则是构建帝制的执行人。

这样一个跨时代的关键人物,常常被历史和大众忽略。一是他没有凯撒那种光芒万丈的才华和个性,其善于伪装和隐忍的性格,也不讨人喜欢;二是他所做的改革是在几十年时间里,不着痕迹地悄然完成,没有轰轰烈烈冲突激烈的大事件。

屋大维是个早熟的政治天才。凯撒遇刺后,18岁的他返回罗马,欲继承凯撒的遗产、完成养子的法律程序。遭遇安东尼的冷遇和阻扰后,他没有与安东尼翻脸,而是四处借钱举办了纪念竞技会,慢慢获得了认同。他称最负盛名的共和派精神领袖西塞罗为“仲父”,经常去信虚心请教各种问题,成功迷惑了60来岁见惯了大场面的西塞罗。他与共和派合作讨伐骄横的安东尼,取得了体制内执政官的合法地位,然后与共和派翻脸,与安东尼等凯撒军团掌握兵权的人组成后三头联盟,以复仇之名将共和派屠杀殆尽,摧毁了共和主义的根基。对于昔日一口一个“仲父”的西塞罗,他翻脸无情冷漠地见死不救。18岁的青少年,大多还懵懵懂懂呢,他初等政治舞台,就已学会了伪装和隐忍,翻脸如翻书,成熟之快,手段之利落,手腕之娴熟,实在令人咂舌。

当30来岁战胜安东尼后,他在元老院会议上以爱国的姿态发表演讲,称悔恨之前的行为,并这样解释到:之所以对共和派采取报复行动,完全基于对养父恪尽孝道;之所以与安东尼和雷必达结盟共事,是由于他仁慈的天性,所以不得不对法律让步;后来讨伐安东尼,是为了不让共和国落入罗马叛徒和蛮族女王的手里。他宣称恢复元老院和人民自古所拥有的权力,回归共和体制,又一次完成政治上的大转弯,完美演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场面。当然,回归共和只是一个口号和障眼法,他用长久的时间,做着集权的改革,让罗马披着共和的外衣,完成了帝制的转型。他继承了凯撒的政治理想,成功完成了凯撒未完成的政治改革,是名副其实的凯撒继承人。

除了屋大维高超的政治手腕,帝制得以建立也源于罗马当时的内外形势。爱德华·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总结了军队、行省、民众、元老院几方面的状况:由屋大维统率的44个历经20年残酷内战的军团,深知政府的衰弱无能,明白只有效忠凯撒家族才能获得丰厚的赏赐;行省长久以来受到共和国官员的欺压盘剥,盼望强人来荡平乱世收拾残局,管束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罗马民众厌恶了战争,乐于见到贵族的权势受到贬抑,只求有果腹的面包和公办的娱乐节目就行;而元老院在名门世家被清除殆尽后,早已丧失尊严,共和者的精神和才华消失无踪。

于是,在内外配合、一片祥和的气氛中,屋大维移花接木式完成了帝制集权。每件事都在合法的程序内完成,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内耗。各方皆大欢喜其乐融融,元老院保存了面子,屋大维得到了权力。经过屋大维40年的统治,元老院对于帝制终于脱敏,放弃了坚持,而地中海世界实现了”罗马统治下的和平“,为日后的繁荣强盛奠定了基础。屋大维赢得了罗马人的尊敬,变成了奥古斯都,去世后与凯撒一样,成为了神君。

帝制虽然解决了统治效率问题,继承人却是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晚年的屋大维一直为这个问题忧心焦虑。凯撒选择了血缘关系较远的屋大维,既考虑了血缘因素,又考虑了能力。在保证一定的血缘基础上,以能力作为第一要素。当年凯撒与庞培的儿子决战时,17岁的屋大维拖着病躯咬紧牙关,跟着部队翻过了险峻的西班牙山岭。凯撒看中的,也许正是这份强烈的责任感和顽强的意志力。虽然身体虚弱,事务繁忙,压力山大,屋大维居然活到了77岁,在当时的罗马堪称高龄。强人固然利于统治,但血缘最具稳定性,是大多数帝制继承人的第一选择。可天不遂人愿,屋大维与二婚妻子虽然婚姻美满感情融洽,两人却没能生下个一儿半女,尽管两人在之前的婚姻中都曾生育过子女。为了生下有血缘关系的继承人,稳固帝国的统治,屋大维让身边的亲人付出了代价。

唯一的亲生女儿尤利娅,嫁了三次,第一次嫁给了屋大维的外甥,第二次嫁给了亲密助手阿格里帕,第三次嫁给了其继子提比略。尤利娅与阿格里帕生下了三男两女,但屋大维并不满足,在阿格里帕去世后,又将她嫁给了提比略。阿格里帕与提比略,都是不得已与前妻离婚,与尤利娅再婚。尤其伤心的是提比略,他与前妻感情甚笃,前妻是阿格里帕与第一任妻子的女儿。尤利娅与提比略感情不和分居,后来因出轨被屋大维终生流放,身边只有亲生母亲陪伴。屋大维早年有过政治婚姻,后来有了实力便选择了喜欢的女子,不顾对方已婚且已生育。但是儿女的婚姻,却被他禁锢在家族血缘内,沦为了血缘延续工具,铸就了诸多的不幸。高处不胜寒,帝王家族的婚姻,注定身不由己。接下来的帝国继承人,一个比一个不靠谱,罗马帝国进入了暴君时代,恐怕不是屋大维所能预料到的。

甘蔗没有两头甜,制度本就有利有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参考资料:

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