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源治理 “枫”景这边独好 ——三原县人民法院创新“X+法庭+Y=0”工作法侧记

诉源治理 “枫”景这边独好 ——三原县人民法院创新“X+法庭+Y=0”工作法侧记
2024年05月21日 15:16 陕西法制网

“三原县人民法院十分重视诉源治理工作,通过法院和调解员的共同努力,把大量矛盾化解在诉前,有效减少了诉讼量,促进了平安和谐,我们调解员感到很自豪。”5月8日,在咸阳市三原县人民法院的调解室里,40多岁的调解员牟峰爽朗地说。身后墙上“遇到问题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条幅,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咸阳市三原县位于关中平原腹地,素有八百里秦川“白菜心”之美誉。2023年以来,三原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单项争第一、整体创一流”为目标,以“赋能转型、提质增效”为统揽,打造“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的诉源治理模式,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实现网格服务全覆盖。

民事、交通、婚姻等10个专业调解室入驻三原法院诉调中心,诉前调解案件2775件,调解成功1682件,诉前调解成功率达60.61%。三原法院获评“全省人民群众满意的政法单位”、“全市优秀法院”。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韩德洋,咸阳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谢军到该院专门调研诉源治理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

“X+法庭+Y=0”

矛盾化解全覆盖

“感谢法官的调解,把拖了4年的土地租赁纠纷化解了,我们心里悬着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前不久,拿到拖欠多年租赁费的三原县独李镇某村的村民们,感激地对三原法院独李人民法庭的法官们说。

群众有呼声,法院有回应;群众有诉求,法院有行动。三原法院狠抓诉源治理工作,指导独李人民法庭创新实施了“X+法庭+Y=0”矛盾调解工作法。其中,“X”代表不同种类的纠纷,“法庭”为独李人民法庭,“Y”代表基层组织、调解员、乡村贤达、网格员等。当事人无法自行化解纠纷时,可诉至法庭。法庭对各类纠纷及时进行繁简分流,联系基层组织、调解员、乡村贤达、网格员等在诉前介入,发挥专业知识及熟悉行业习惯的优势进行诉前调解,将大部分纠纷化解为“0”。  

同时,独李人民法庭积极争取辖区党委政府支持,联合镇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及各基层村(社区)组织,分别在独李镇、陂西镇建立“二所一庭”镇域调解平台,依托网格化管理机制,对可能进入诉讼程序的纠纷,引导当事人选择村、镇调委会进行调处,积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地方乡贤等参与纠纷化解,实现“去存量、遏增量、控变量”,全域覆盖调解网络。

独李人民法庭成功调解长达4年的园林苗圃租赁费纠纷,便是该法庭运用“X+法庭+Y=0”矛盾调解工作法化解纠纷的生动例证。陕西某景观公司于2006年与三原县某村委会签订土地租赁协议,租赁该村土地400亩用于树苗种植。2019年,该公司资金出现问题,拖欠农户租赁费未能给付,导致村民委员会及村民利益受损,经相关部门多次协调未果。2023年4月,村民向三原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除与被告签订的土地租赁合同,并要求被告返还土地并恢复原状、支付拖欠的租赁费及赔偿损失约120万元。法官邀请人大代表、土地部门、调解员、网格员等共同参与调解,最终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被告自愿分期支付全部土地租赁费,并支付一定的延付利息,原告同意与被告继续按照约定履行合同,独李法庭对该协议依法进行确认。一场矛盾尖锐的园林苗圃租赁费纠纷以双赢而圆满结束,村民纷纷发自内心地对法官表示谢意。

“诉前调解是诉源治理的有效方式,它节约了司法成本,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理性平和的方式,用最小的成本,最少的时间,使纠纷得以解决,达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三原法院员额法官吴巧玉说。

“三治融合”定纷止争

全力打造“0讼村区”

“我们村群众的法治意识增强了,矛盾纠纷全都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化解了。”在独李镇北李村村委会,书记李正升乐呵呵地介绍着。来到“三治融合”示范村北李村,村委会广场前竖立的“北李村法治文化广场”指示牌十分醒目。广场上,法治文化墙上的“学法以明道,用法以立身”等标语令人耳目一新。

深入推进诉源治理,不是法院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大合唱”。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法庭为依托,以镇综治中心为平台,共建镇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法治保障推进基地,助推镇域实现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已经成为三原法院领导班子抓工作的实践。该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主动将诉源治理工作融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县域治理体系中,强化人民法庭就地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功能,加大矛盾纠纷调解力度,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根据三原县独李镇基层村(居)组织受案情况及基础建设情况,三原法院选取独李镇赵渠村、北李村为试点,打造“三治融合”示范村,其中,根据赵渠村村风家风淳朴的实际,确定赵渠村重在德治教化示范打造;依托北李村“案件纠纷少”基础,村民法治意识强的特点,确定该村重在法治民主示范、自治强基示范打造,藉此形成“三治融合、各有侧重、示范带动、形成样板”的法治保障镇域诉源治理探索。自2023年“三治融合”示范村建设开展以来,赵渠村全年无诉讼案件,成为“0讼村区”;北李村全年仅7件诉讼案件且调解结案5起,基本实现了矛盾纠纷不出村的目标。

小小便民服务卡

暖心服务到身边

“喂,您好,是张法官吗?我是咱独李镇村民,我在你们发的便民服务卡上看到你的联系方式。现在有人欠我钱不还。他银行卡上有钱着呢,就是不还,我该咋办?”近日,独李人民法庭庭长张维接到了辖区村民李某的求助电话。据李某反映,耿某在李某经营的煤场拉走煤炭30余吨,价值7.5万余元,陆续给付煤款5万元,剩余2.5万元未履行给付义务,李某多次催要无果。

了解案情后,独李人民法庭主动出击。由李某提出财产保全申请,法庭制作财产保全裁定书并采取保全措施,依法冻结了耿某银行账户存款2.5万元。实施财产保全后,法庭委托两名特邀调解员进行诉前调解。在调解员的耐心沟通、释法明理后,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一致协议,被告当庭履行给付义务。收到煤款后,李某高兴地说:“小小便民卡,作用太大啦!”

推进诉源治理,化解矛盾纠纷,目的就是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确保社会平安。三原法院在深化诉源治理的同时,大力推进司法为民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司法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今年以来,按照全省人民法庭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要求,三原法院扎实推进人民法庭建设,西阳人民法庭、嵯峨人民法庭通过省级验收,该院所辖四个基层法庭均达到省级标准化法庭。

独李人民法庭强化“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还创新印制了“便民服务卡”,卡上载明法庭职责范围、法官联系方式,并附上法官微信二维码。群众可以直接联系办案法官咨询案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高效的法律服务,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最大程度减少了群众诉累。今年以来,独李人民法庭共发放便民服务卡800余张,接受电话咨询80余次,开展调解活动20余次,化解民商事纠纷20余起。小小的一张便民服务卡,展现了三原法院司法为民的一腔真情,也展示了三原法院不断推进诉源治理,将司法服务阵地前移的进取姿态。

“三原县人民法院将‘坚持把非诉讼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深入推进诉源治理,用诉源治理的显著成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三原县人民法院院长席晓颖说。

来源:三原县人民法院

作者:张 维

编辑:刘一笑

责编:郑黎波

审核:姚启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