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银基金3年9次高管变动,利润和规模垫底,股权出售无人问津?

上银基金3年9次高管变动,利润和规模垫底,股权出售无人问津?
2022年09月21日 19:23 财富大侦探007

2022年9月10日,上银基金发布了一则董事长变更公告称,董事长汪明因工作安排于2022年9月10日离任,武俊接任董事长。引发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

要说基金公司高管变动近年来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根据Wind数据,截至9月18日,今年以来公募基金业共有236位高管变更,涉及105家基金公司。

但是经常关注上银基金的小伙伴可能会产生“他家怎么总换高管”的疑惑,这次更是直接换掉了“一军之帅”。

投资本就是坚守风格,力求深耕的领域,高管则掌握着一家基金公司的管理风格和投研人员的目标导向,每一次变动都可能引发很多连锁反应。

那么上银基金为何频频发生高管变动?又给公司带来了什么后果?

高管频换,三年9次变动7位离任

要说小伙伴们有“总换高管”的感觉也不无道理!侦探哥仔细盘了一下,上银基金在近三年竟然换了9次高管!

在2019年3月30日,时任上海银行副行长兼上海银行浦西分行党委书记的汪明接手上银基金董事长一职。刚刚换了董事长之后,上银基金高管的“集体跳槽”事件又闹得沸沸扬扬。

2019年4月的时候,一则关于上银基金时任总经理李永飞带领多位高层欲自立门户、向证监会申请设立新基金公司——“景泽基金”的消息,引起业内广泛热议。

2019年7月22日,上银基金发布高级管理人员变更的公告,宣布李永飞因个人原因离任总经理,刘小鹏出任公司总经理,衣宏伟出任副总经理,任职日期2019年7月18日。

随后将近两年时间内,上银基金先后有督察长史振生、副总经理黄言、李湧、汪天光4位高管离任,其中副总经理李湧在任不足半年。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2022年9月18日)

短短三年内,上银基金就进行了9次高管变动,其中7位高管离任!

董事长和总经理是一家公司最最核心的管理人员,咱们再看看这些年来上银基金的聘任的董事长和总经理。

上银基金历任董事长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2022年9月18日)

上银基金自2011年成立以来共有4任董事长,此前的三位董事长任期最长的也不过三年半!

作为一个公司最有话语权的人,每换一次董事长都难免引起一次公司内部的震动,新的管理模式进行磨合也需要相当的时间,两三年就换一次实属过于频繁了!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新任董事长武俊还是前任汪明、现任总经理刘小鹏和副总经理衣宏伟在上银基金任职前均就职于大股东上海银行,从事各种银行的传统业务,在此之前并未有过公募基金的就职经验。

尽管在公募基金高管并不直接进行投资,也不需要具备投资经验,高管的职能也主要是进行行政管理。但基金的运作模式和银行终归还是颇有不同,直接就坐上了头把交椅,多少还是有些令人有些忐忑。

无人接手?二股东两度欲清仓

除了高管的变动频繁得令人心忧,2021年底以来上银基金的股权也并不稳定。

作为含着“金汤匙”出身的银行系公募基金,背靠大股东的渠道资源和银行委外业务的支持,在规模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基金公司都是按照规模收取管理费,规模有人托底也就意味着利润有保障。对于股东而言,无疑是值得投资的优质资产!

据公开信息,上银基金2013年成立时注册资本为3亿元,上海银行持有其90%股权,国机集团持有剩下的10%。此后的8年里也稳定在这个持有比例上。

2021年12月,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发布,上银基金10%股权以约1.66亿元的价格挂牌转让,而这10%的股份系上银基金第二大股东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全部份额!

也就是说二股东想要清盘,但大跌眼镜的是,至2022年5月18日,自公告之日起115个工作日的披露期已满,上银基金的产权仍旧没有转让出去!

就在前几天,2022年9月8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再次将上银基金股权挂牌转让,挂牌价1.58亿元,较2021年的转让价格降幅接近5%。

令人疑惑的是,公司法中规定的优先购买权行使期间为“收到通知后”三十日,上一次上海银行并未在限期内把上银基金变成全资子公司。而在此次转让公告中,上海银行明确表示不放弃优先受让权。

按照上银基金的分红利润来算,当年投入了3000万的国机集团,近年来每年都能收到大几百上千万的分红,手中持有的股份市值也日渐水涨船高。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中国机械工业集团铁了心要出售股权?

又为何上海银行在回收股权时犹豫不决?又是什么原因市场上竟无人接手上银基金的股权?其中内幕不得而知,但作为投资者,还是要对上银基金保留一份谨慎。

股债失衡,利润规模双双垫底

尽管作为银行系在初始发展上颇有优势,但作为一家公募基金,近年来发展的怎么样,在这些风波之后是否还值得投资者信任,终归要回到业绩和盈利能力上来!

站在高管和股权持有人的角度而言,最重要的便是管理规模。其中重中之重则是非货管理规模,代表的也是市场的信任。

根据Wind数据,截止2022年9月18日,上银基金以非货规模778.24亿元排名49/189。较2021年末增长了100多亿元,排名提升了4名,也是上银基金非货规模首次跻身前50。

(数据来源:天天基金,2022年9月18日)

上银基金在2019年之前一直是靠着货币基金撑起一片天,2019年初开始货币基金规模迅速下降,转而大力发展非货基金产品。

而联想到前文前任董事长汪明也正是在2019年3月上任的,可能或多或少其中有他的功劳。

在汪明在任的3年里,上银基金非货规模的稳步前进,2019年、2020年、2021年底非货管理规模分别为300.23亿元(第55名)、524.9亿元(第54名)、670.24亿元(第53名)。

(数据来源:天天基金,2022年9月18日)

再看总规模,自汪明接手上银基金后,在经历了一年半的转型调整期之后,自2020年3季度便开始了较快的增长。

在2019年1季度,上银基金虽然已经发展了5年,但是一直以货基为主,当时虽然总规模排名在45名,但是670亿的份额中,货基占了75%,非货规模仅有一百多亿!而如今上银基金货基仅占32%。

但2019年以来本就是大资管行业的快速发展期,只看绝对量的增长也难免有失偏颇。可以看到的是,上银基金的非货排名,在前几年只能说缓步前进,2019年到2021年底也只从45名进步到了43名。总规模甚至略有下降。

可以说,汪明在任的三年多里,上银基金的产品结构转型成果不错,但是规模的增长也只能说无功无过。如今换帅,不知未来是喜是忧?

要说盈利能力,上银基金的巅峰时期还是在2016年的时候,当时盈利一度高达2.05亿元,随后在2017年直接腰斩,一直不温不火。正是在2020年乘着基金迅速发展的春风规模开始上涨之后,盈利方才达到1.47亿元。

根据最近披露的2022年中报,2022年上半年上银基金净利润 0.74 亿元,同比增长4.23%。看起来还不错。

但是横向一比较,目前获批的15家银行系基金公司中,14家披露了中报,上银基金不论是净资产还净利润都垫底!

截止2022年6月30日,15家银行系基金中,有一半规模都超过了5000亿元。规模排名第一的工银瑞信基金已达到8209.9亿元!

与同行一比较,上银基金获得小小成绩不值一提!甚至是行业里的差生!

除了规模发展缓慢。尽管好不容易从货基的坑里跳了出来,但股债失衡,业绩平平依旧是上银基金发展过程中不得不说的痛点!

根据天天基金的数据,截止2022年6月30日,在上银基金千亿的管理规模中,仅有的2只股票型基金合计规模3.12亿元,混合型基金合计32.94亿元。加起来占比不到3%!

再看看业绩,根据Wind数据,上银基金所有的权益型基金产品几乎都在吊车尾, 截止2022年9月18日,2022年以来权益产品能够排进前50%的仅有3只产品!而能排进10%的仅有一只2022年4月22日刚成立的上银新能源产业精选!

而在24只债券型基金中,同期有11只都能在同类中排到前10%,除去两只涉及到转债的产品,排名最靠后的上银聚顺益一年定开也能排到同类基金的32.37%。

我们往往用权益的业绩来说明一家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在上银基金,股债规模的严重失衡,业绩的两极分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那么到底谁来解决?作为背靠大股东的公募基金,从母公司派遣高管人员到子公司任职似乎是很理所应当的事情。

但是在公募基金作为高管似乎也并不是这些大佬们终极的职业目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管理模式于这些“过客”一般的高管也非常合理!

但对于基金公司和投资者而言,稳定的经营环境和负重前行的深耕,才是做投资的终极奥义!管理人员的目标和投资者的目标不一致,似乎也是公募基金天然的缺陷!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作为投资参考指导,读者需要对自己的投资负责!)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