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问题愈发严峻,该如何应对?

养老问题愈发严峻,该如何应对?
2024年06月26日 21:35 时光倒流二十年

来源:政事堂2019

百舸争流的淘金时代已然过去,求“稳”成为了更多人未来规划的重要因素。

作为典型的“灰犀牛事件”,养老好比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在每个人的头顶上悬而未落。

如何养老并非简单的谋生之问,大病医疗,意外风险等都是日常花销之外的未定之数,提前做好养老规划,以保证更长的生命周期生活幸福,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坦率而言,随着老龄化加剧、出生率持续走低,只靠国家的社会保障养老金体面地养老已然不可行。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预测,未来几年,中国预计会有8万亿到10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这个缺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扩大,至2035年,社保养老基金的“累计结余”将正式耗尽。

这并不意味着到2035年就“无钱可领”,养老金是一种延迟收益的投资,我们现在缴纳的社保,是给当下的老年人使用的,而未来一代将供给我们的养老需求。随着养老知识的普及和社保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我国在职职工的参保率逐年上升,2022年末,参加养老保险缴纳的职工数量新增1794万人,参保率达到了50%,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比例只会进一步上升。

不过“老龄化”“少子化”的人口趋势是不争的事实,喝粥的人越来越多,煮粥的人却逐渐减少,加之我国居民平均寿命正逐步上升,未来养老压力增加是板上钉钉的事。

一些发达国家面临也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问题,但由于养老金体系比较完备,居民退休后也能维持较为体面的生活。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国家养老体系由“三大支柱”构成:第一支柱是由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制度,第三支柱是个人养老金。

以美国来看,企业和个人两大支柱的养老金收入占总比高达90%,这种多元化、分散化的养老体系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政府的养老金储备压力。而我国的养老体系严重依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第一支柱占总比八成有余。当前局势下,建立起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成为我国养老体系改革的当务之急。

2022年,“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出台。说白了就是国家在暗示你,晚年幸福得靠自己规划。

个人养老金可以看做是一个长期的“个人养老账户”,国家减免税收,激励个人预先投资养老产品,实现自己给自己养老。作为第一支柱的重要补充,个人养老金是有制度安排、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附加养老保障。

随着制度落地,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纷纷推出业务试点,养老金融产品越来越丰富,配套服务越来越便捷。当前,纳入个人养老金的产品共四类,包括储蓄存款、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和公募基金。

在此之外,如果想要求稳,又想能多领一些养老钱,也可以考虑商业养老金。在监管鼓励之下,这类产品已经在有限的试点省份及城市开放购买,还属于稀缺资产。

那么,如何找到一款好的商业养老金产品?

以腾讯理财通上的这类产品举例,作为大牌养老保险公司推出的储蓄型产品,安全有保障,能很大程度上降低筛选的成本。

同时由于产品可投资于存款、非标等稳健类资产作为安全垫,其抵御风险能力更强,哪怕债市大回调,也力争波动比债券基金小。

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除了严控投资风险,收益表现同样值得关注。目前产品成立以来,历史月月正收益,有机会获得更正向的投资回报。

安全性与收益兼备的同时,该类产品在交易规则上也十分灵活。

投入资金分为短期攒和长期攒账户两种:前者产品到期即可免费赎回;后者在60岁之后可灵活取出,提前取出仅扣去部分比例的投资收益,大部分收益回归用户,不影响本金。这一制度兼顾了稳定与收益、短期和长期,为用户保留充足的安全感。

有人可能会担心,过早地把现金流锁进养老账户,晚年是否会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收益不足?

事实上,与其把它看做生钱的砝码,不如将其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通货膨胀是宏观层面的经济环境浮动,未来究竟是什么情况,谁也不能预知。

为自己多选择一条后路与通货膨胀并不冲突,甚至可以用稳定的养老资金来源来应对通胀,在不确定之中寻求一个确定因子。

变老是自然定律,养老是实实在在的个人努力。在自身条件支持的情况下,越早为老年生活做打算,越能在退休之后,为自己增添一份底气。

个人养老的新时代已然开启,站在养老保障的新起点上,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进行养老规划和资产配置,实现稳定而长期的增值,方能提高晚年的抗风险能力,有备而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