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收“空调费”,谁在拿乘客当冤大头

网约车收“空调费”,谁在拿乘客当冤大头
2024年07月05日 16:25 时光倒流二十年

来源:四环青年

在供应过剩、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掌握主动权的平台,应尽可能地让利,而不是以降低服务标准为代价,让司机去将成本压力转移给乘客。

文 | 熊志

据工人日报报道,随着多地遭遇持续高温,网约车“拒开空调”“开空调要加钱”引发争议不断。

无论是网约车司机还是出租车司机,当被问及大热天为什么不开空调时,大多数回答都是“开不起”。

高温天气打车不开空调,开空调要额外加钱,类似的遭遇,相信不少乘客遇到过。

要么忍受酷暑,要么额外掏钱,这种不愉快的体验损害了乘客的乘车舒适度,也说明网约车行业的成本分配机制亟需改进。

资料图。图文无关。

首先,网约车收“空调费”合理吗?当然不合理。

根据《巡游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出租车应当“根据乘客意愿升降车窗玻璃及使用空调、音响、视频等服务设备”

也就是说,开不开空调,决定权应该在乘客这一边。

网约车行业虽然没有相关规定,但它和出租车的服务性质相同,当然应该对标出租车,尊重乘客意愿,将开空调当成最低服务标准,提供清凉、舒适的乘车环境。

有的司机宁愿被消费者吐槽、投诉,也不愿意开空调,无非是因为成本压力太大。

如报道中有司机提到,夏天一律开空调之后,一个月的油费支出至少要增加600元,如果车的排量大,一个月得多支出1000多元。

值得一提的是,开不开空调的争议,自从网约车出现就存在,现在它愈演愈烈,也是因为行业环境发生了变化。随着从业者大量涌入,现在的网约车行业已经进入供应过剩的阶段。

在一些运力饱和的地区,一个司机一天的接单量甚至只有十来单。扣除平台的抽成之后,司机到手的收入少之又少。

以前忽略不计的空调费,现在也会成为经济负担,他们当然希望转移成本,不开空调,或者额外收费。

小小的“空调费”,由此成了司乘矛盾的导火索。不过,指责司机无济于事,“空调费”折射的还是三角矛盾,在纷争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成本层层转移的路线:

网约车平台为了追求利润,降本增效,在竞争过剩的局面下,依旧维持着较高的抽成,导致订单减少、收入下滑的司机承压;司机为了维持基本收入,就只能将服务配置缩水,或者将空调费当成增值收费项目,让乘客来承担。

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成本压力的源头在平台,破解矛盾的关键,就还是平台。毕竟,它是连接司机和乘客的纽带,掌管着订单的分配,对抽成规则和比例的制定有绝对的话语权。

围绕“空调费”的讨论,很多网友体谅司机,认为平台不该过分压榨,将矛盾转移到司机和乘客之间,这样的批评并非毫无道理。

资料图。图文无关。

网约车平台确实也面临着经营压力,但平台的抽成规则,成本分担机制,应该根据市场变化动态调整。

现在整个行业发展过剩,司机收入下滑,平台抽成比例不变,等于是让司机端来消化全部的经营压力,自然会激起司机的反弹。

所以,面对“空调费”引发的纷争,平台应该明确将空调使用纳入基础服务范畴,避免司机在提供服务时,将服务标准缩水。

同时,要重新审视、调整其成本分配机制。比如可以考虑在特殊天气、时段,适当降低对司机的抽成比例,减轻其经营压力。

另外据报道,有网约车平台在一些城市会发放高温补贴,某种程度上能够调和空调费的矛盾,但这种面向司机的补贴是否可以常态化?

不管怎么说,乘客付了打车费,还要额外付空调费,怎么看不合理。

在供应过剩、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掌握主动权的平台,应尽可能地让利,而不是以降低服务标准为代价,让司机去将成本压力转移给乘客。

平台让利的确会导致利润下滑,但换个角度看,乘客是网约车平台的核心资源,他们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直接关系到平台的生存和发展。

高质量的服务不缩水,良好的出行体验不打折,网约车平台的生意才能长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