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环青年
医保局和医院帮患者省钱的目的是好的,可问题是,病人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人用国产仿制药就能治好,有的人可能还是需要进口原研药。
如果只能一刀切用某一种药,可能耽误治疗,不但折腾患者,还会加重医保负担,违背了药品集采的初衷。
文 | 宗和
有关进口药和国产药的讨论,近日在网上引发关注。
据经济观察网报道,一位来自杭州的父亲发文讲述了他6岁孩子因支原体肺炎就医的故事。孩子先在浙江某医院就诊,使用的是国产阿奇霉素,但打了两天点滴仍高烧不退。
转到另一家医院,央求换成进口阿奇霉素——辉瑞的希舒美后,孩子很快退烧,过3天就出院了。
这位父亲发出灵魂拷问:以前能用的进口原研药,为什么消失了?
这篇源自某自媒体的文章,前段时间在朋友圈有不少人转发,尤其是家里有小孩的,纷纷表达了跟这位父亲同样的困惑。
众所周知,国产仿制药和进口原研药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上文提到的希舒美,是全球第一个取得专利的阿奇霉素,由美国辉瑞公司研制。在专利保护期(通常是20年)过后,全球其它药企都可以仿制生产阿奇霉素,目前国产阿奇霉素都是仿制药,而辉瑞继续生产的阿奇霉素,就叫原研药。
在药物成分上,即药品的化学结构、化学合成工艺方面,两者基本没有区别。但在药效和不良反应方面,由于生产工艺、药品纯度上的不同,可能存在差异。
比如原研药专利保护到期后,被公开的只是有效成分的结构和生产方法,不包括更细节的制剂方法,这就导致不同药企在仿制生产时,未必能达到原研药一样的工艺标准。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某些餐饮店,总店研发一款新菜后,通过调研、试吃等活动,不断改进技艺,以获得更多顾客的喜爱。而加盟店只是派人过去学习了一阵子,了解下制作方法,可由于食材、水质甚至餐具的不同,做出来的菜的口味跟总部并不一样。
当然,这只是部分专业人士以及普通人的看法,一种药品是否有效,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有时候患者觉得无效,也未必一定就是药品的问题。仿制药是不是一定和原研药存在全面差距,也很难下简单的结论。
不过现实的问题是,不管病患是否想用原研药,在医院都很难开出来了,这又是为什么?
根源在于国家医保局组织的药品集采带来的国产替代效应。过去几年里,国家药品集采经历了九批十轮,在“以价换量”逻辑下,国产仿制药凭借价低的优势大量入选。
同样一种药,进口原研药的价格是国产仿制药的近十倍,在医保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使用国产仿制药显然是最优选择。
另一方面,落选集采的进口原研药,前些年还能被各地医院采购,近两年却被“撤网”了——
因为被认定价格太高,撤出了各省搭建的医药采购平台,而后者是公立医院和药企之间买卖药品的主要渠道。
国外药企花费数亿美元研制出的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一般不会愿意大幅降价,只能或主动或被动“撤网”了。
按照相关规定,在医院所采购的药品中,集采落选品种可分得不超过30%的空间;同时,使用集采中选药品节余下来的医保资金,医保局会返给医院——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医院一刀切不采购进口原研药,显然更省事、也更有利可图。于是走到这一局面,就算医生推荐、患者想用,很多医院也没有原研药可用了。
医保局和医院帮患者省钱的目的是好的,可问题是,病人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人用国产仿制药就能治好,有的人可能还是需要进口原研药。
如果只能一刀切用某一种药,可能耽误治疗,不但折腾患者,还会加重医保负担,违背了药品集采的初衷。
所以,针对医院开不到进口原研药的问题,相关部门还是应该调研一下问题所在,拿出改善方案。
遵循患者利益最大化原则,根据病患的现实需求来决定用什么药,才能治病救人,给民众更多的安全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