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恋爱脑”还是“又嗑到了”?| 亲密关系对人的影响

是“恋爱脑”还是“又嗑到了”?| 亲密关系对人的影响
2024年12月03日 20:35 时光倒流二十年

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

作者 | 弗伦希

当你身边的一个朋友“陷入爱情”时,你可能会抱怨:“一谈起恋爱就变傻!Ta给你下药了吗!”

但有时候,你又忍不住发出对“纯爱战士”的赞叹:“嗑到了嗑到了,两个恋爱脑在一起也太幸福了...99!”

(图源网络,侵删)

一个人陷入恋爱关系后,似乎会发生让人或是批判、或是羡艳的改变,那么这种矛盾源于何处?更为重要的,这些改变对人的影响究竟是好是坏?

恋爱中的消极影响

//“一谈恋爱就变笨”——恋爱与认知功能

研究发现,恋爱中短期的“智力水平降低”是有据可依的,恋爱关系的早期阶段——也被我们叫做热恋期,会对其中个体的认知控制能力有一定损害作用。

2013年发表在《Motivation and Emotion》上的这项研究发现,针对刚刚进入浪漫关系的恋人们,特别是“热恋分数”越高的参与者(根据自我对当前感情状态的评价得出),无论男女,在注意力集中任务中的表现都越差,这意味着身处恋爱关系中真的会降低人的认知控制能力[1]

然而,我们也不必对此过于担心,该研究结果仅针对“坠入爱河”小于6个月的异性恋学生。更为重要的是,这部分认知控制能力的降低并非全为弊端。研究表示,这种注意力下降可能源自于个体正在进行自我概念的扩大,这意味着将他人纳入自我的认知系统——通俗来讲就是对自我的认知从“我”变成了“我们”,而关系越亲密,把他人纳入自我的部分就越多、伴侣双方自我概念重叠的部分就越大,这段亲密关系也会变得更稳定[2]。当自我的概念被扩大,个体有限的认知资源也就被分散到了更广阔的范围内,针对性的注意力便可能会随之下降,表现出“脑子不够用”的情况。也就是说,恋爱初期可能需要我们“恋爱脑”一下,牺牲部分认知控制能力,来为亲密关系的发展提供空间。

读到这儿,如果你总是一边抱怨自己难遇爱情,一边又时刻在恋爱中保持绝对独立、拒绝他人走进我们的认知系统,是不是有点儿汗流浃背了?

(图源网络,侵删)

除了认知控制能力的下降,“恋爱脑”还可能表现得有些“健忘”。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恋爱不仅会作用于认知控制能力,对记忆也存在抑制作用[3]。

//“谈上恋爱就变了个人”——恋爱与遗忘机制

在外人看来的“‘恋爱脑’使得智商下降”,这种“智商下降”指的不是源于认知与思维能力变化,而更多指的是他们表现出来的“钝”——对自己之前说过的话、做过的事的遗忘。当身边的朋友陷入恋爱关系,他们有时显得“只在乎谈恋爱”,而将自己恋爱前说过的话、做过的事置之脑后,而这可能是基于多巴胺的记忆遗忘机制在偷偷起着作用。

多巴胺被认为是大脑释放的“快乐因子”,能让人产生愉快的感觉,它在恋爱关系中大多来自于接吻、抚摸等亲密接触,它的大量分泌也是恋爱中甜蜜感的重要原因。然而,多巴胺神经元的激活短暂地断开了回忆路径,从而阻断了记忆的提取,例如“话在嘴边”,其实便是这种遗忘机制的一种样态[3]。一项来自Nature的研究发现,激活多巴胺神经元后会短暂地抑制记忆的检索,可能导致一些常识判断变得模糊,看起来像“失去了理智”。

当然,这些记忆并非消失了,只是在短时间内无法被检索。因此,随着时间流逝或感情进入平淡期,这部分记忆便会重新被检索到,你的恋爱脑朋友便会“恢复正常”了。

(图源网络,侵删)

有时,恋爱脑是简单的、阶段性的恋爱上头而已,不需要我们进行干预。然而当这种迷恋发展到极致,甚至进入病理性范畴,便会呈现出更加负面的样态。

//“令人恐惧的病理性迷恋”——恋爱脑的极端样态

精神病学家Christie在1969年提出,所谓“陷入爱情”的状态,其实是一个连续的谱系,谱系的两端,一端是“真正的爱情”,另一端则被称为“病理性迷恋”(pathological infatuation)[4]。

我们常说的“无可救药的极端恋爱脑”,可能是一种病理性迷恋,具体呈现出以下几种特点:

1.在这段关系中更经常的感受到焦虑、抑郁

2.即使对方与你的评价体系相悖,仍然会觉得TA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3.对迷恋对象的评价飘忽不定:时而过誉对象的价值、时而贬低对象的价值,时而柔情蜜意、时而充满敌意。

4.对对方的迷恋更多发生在精神层面,而性层面则较弱或没有,产生分离焦虑,具体表现为过度担忧与对方分开,持续担心会导致离别的不幸事件(如事故、生病等)。

5.自我功能被破坏,工作质量显著下降,感到越来越多的破坏性的内在冲动,并难以自控地将这些冲动付诸于关系中的行动。

身处这种病态中的人们往往会为自己、这段关系带来极大的伤害,而当这种冲动褪去,人们会觉得这些当时的感受是不真实、难以解释的。因此,如果察觉到自己或恋爱对象有陷入这种糟糕状态的趋势,请一定更理性的看待这段关系,必要时寻求外界力量的帮助

这些消极影响或出现在恋爱的某个固定阶段,或出现在不良的恋爱关系、不健康的精神状态中。而与之相对应的,当我们在“嗑cp”时,相信的似乎就是Christie谱系中的另一端,即“真正的爱情”。

(图源网络,侵删)

以往研究对于这种爱情的判定标准是:相对于病理性依恋的单方面“沉浸”,双方的感情应该是是相互的、互惠的;再者,相比于病理性依恋时对恋爱对象与恋爱关系的评价犹豫不定,“真正的爱情”里这种评价是稳定和理想化的;此外,“真正的爱情”还格外强调,当个体持续地无法从对象身上得到爱的回应时,会感到悲伤并逐渐考虑是否要结束这段关系,而非执迷不悟的沉醉其中,最终破坏自我功能,甚至伤害他人[5]。对于达到了这种“真正的爱情”的标准的人群,他们往往看起来拥有着纯粹、健康、美好的亲密关系,也能在爱情中实现自我的提升。那么,一段亲密关系是如何起到这种正向的作用呢?

恋爱中的积极影响

//长期恋爱关系与思维锻炼

恋爱进入“稳定期”后,恋爱对认知的负向作用消退,反而会带来创造性能力和全局思维的增长

Jens Förster等人对短期性关系和长期恋爱关系进行区分研究发现,当双方走入长期关系中,恋爱可以促发对智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正面影响,具体体现为,在解决问题前被要求回忆自己的恋爱对象的被试,在完成创造性难题时的能力有所提高[6]。

研究者推测,这是由于在长期关系中人们通常关注长远观点,会对全局思维有提升作用,进而实现对创造性思维的锻炼,而这种进步可能是恋人同时考虑两人甚至两个家庭的未来规划带来的。这代表着,长期恋爱关系中的对象为了达到一个优秀爱人的标准,可能会显现和进步出一些良好的思维。

在生活中,当身边的朋友长期保持着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我们似乎也会认为TA更可靠,而这个结果证明了这种“靠谱”可能不仅是责任感的体现,还有全局思维能力的提升

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智商”概念一同提升的,也许还有我们常讲的“情商”。

//恋爱关系与共情能力

你有没有感受到过,身边的朋友谈恋爱后变得“柔软”了很多?我们往往会觉得恋爱中的人群“更容易共情”、“情绪问题更应该咨询他们”。

研究发现,浪漫关系会增强人们心理化能力(mentalizing),即更容易理解他人情绪、感受他人的心理状态[6]。

研究者针对91名“深爱着伴侣”的浪漫关系中的被试,唤起他们的爱情记忆后进行“从眼睛中阅读他人的情绪”任务,即只根据一个人的眼睛表现来判断对方的情绪。结果发现,参与者在回忆自己的爱人后,无论眼睛图片表达的是正面还是负面情绪,其情绪解读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结果中提升最明显的是男性对于负面情绪的解读[6]。

这表明,爱情记忆的刺激激活可以启动与共情相关的神经网络,并提高后续心理化任务的表现。通过回忆自己的恋爱关系,能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不仅限于恋爱对象的所有人。“纯爱战士”们的坚定信念,可能也是受到这种"甜蜜气息"带来的情绪扩散的影响吧。

恋爱憧憬与成瘾

(图源网络,侵删)

其实无论是生活中还是网络上,恋爱相关的话题内容层出不穷,根本上是人们无法逃脱对亲密关系的依赖,这种依赖有时甚至无关对象,而单纯渴望自身处在一种亲密关系的状态中。

比如身边的一些朋友,无论在感情中如何受伤、结局多么不堪,都仍然相信“下一段便是真正的爱情”。——这个心路历程看起来是不是有些熟悉?“再抽一根”、“再赌一场”,这种亲密关系中的赌徒心理可能来源于,依恋真的能够使人上瘾。

过往有研究将冲动导致的成瘾与恋爱关系导致的依恋进行对比,例如,Burkett, J.P和Young, L.J的一项研究表明,成瘾与社会依恋的形成都高度依赖中脑边缘多巴胺通路,也就是说,形成“恋爱瘾”和药物成瘾的大脑通路是相似的,就像一些鸦片类药物一样,恋爱关系也可以让人上瘾[7]。

这些生理性证据表明,依恋可以理解为一种行为成瘾,而成瘾的原因一方面是行为主体对于恋爱对象的痴迷,另一方面对于其预测中社会发放的奖励的渴望。

这让我们看待亲密关系的视角有了扩展,恋爱让我们“变笨”或成瘾可能不只是爱情双方的问题,更多的还来自于社会不断强调的良好恋爱、婚姻关系对个体的重要性。当我们预设社会眼光会对恋爱报以正向的反馈,这种强烈的社会期望使个体更有可能陷入依恋成瘾的境地。

(图源网络,侵删)

总的来讲,无论是我们平常对恋爱脑的“恨铁不成钢”,还是对于健康爱情关系的向往,这些情绪的出现都是情有可原的——恋爱早期阶段认知能力的下降、多巴胺作用下的遗忘机制和极端的迷恋状态,都可能会对我们的身心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但同样地,亲密关系对于思维能力的锻炼、共情能力的提升、以及最最重要的收获爱的体验,也都是我们愿意去追逐爱、歌颂爱的原因。

最后,恋爱关系作为一种较为私密的感情体验,相比他人的评价,更需要的是双方步调一致、感情对等。爱情中的沉浸和保持理智并不矛盾,健康的体验爱与被爱,才是收获美好的恋爱关系的真谛。

投票

学堂君

恋爱脑不可怕,可怕的是“遇人不淑”,“恋爱脑”如果遇上PUA大师,是不是一次又一次的恶性循环!!!希望大家能找到和自己灵魂契合的人,健康地爱与被爱~

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1]van Steenbergen, H., Langeslag, S. J. E., Band, G. P. H., & Hommel, B. (2014). Reduced cognitive control in passionate lover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38(3), 444–450.

[2]张静.(2021).关系自我扩展对大学生恋爱关系稳定性的影响:一般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和神经质的调节作用.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146-155+207.

[2]Sabandal, J. M., Berry, J. A., & Davis, R. L. (2021). Dopamine-based mechanism for transient forgetting. Nature, 591(7850), 426–430.

[3]Förster, J., Epstude, K., & Ozelsel, A. (2009). Why love has wings and sex has not: how reminders of love and sex influence creative and analytic thinking.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5(11), 1479–1491.

[4]Bruno. C. (1992). Pathological infactuation or the Blue Angel syndrome.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 6. 230-233.

[5]Kernberg, O. F. (1988). Clinical Dimensions of Masochism.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36(4), 1005-1029.

[6]Wlodarski, R., & Dunbar, R. I. (2014). The Effects of Romantic Love on Mentalizing Abilitie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 journal of Division 1,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8(4), 313–321.

[7]Burkett, J. P., & Young, L. J. (2012). The behavioral, anatom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parallels between social attachment, love and addiction. Psychopharmacology, 224(1), 1–26.

[8]Reis, H. T., & Aron, A. (2008). Love: What Is It, Why Does It Matter, and How Does It Operate?.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 a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3(1), 80–86.

[8]Fisher H. E. (1998). Lust, attraction, and attachment in mammalian reproduction. Human nature (Hawthorne, N.Y.), 9(1), 23–52.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