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看天下实验室
卷耳 插画
多一个支持因素,就多一个保护因素,就像一条“护城河”,对安全熬过困境很重要。
撰文 | 石悦欣
编辑|沈佳音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不是淡然,不是冷静,只是续航能力低,有限的能量不想轻易消耗。作为一个低精力人,有许多时刻感受到自己缺乏行动力,每天都电量不足,容易疲劳。 ”
2024年4月,豆瓣“低精力人群复健计划”小组成立,贴出一条公告。在这个4万多人的小组中,每个人都面临不同的低精力时刻,其中一大群体是大学生。
对“低精力人群”而言,吃饭、走路、洗澡、睡觉这些日常活动都需要依靠意志力完成,更何况生活中还有其他困境和挑战。
人们如何在挑战面前生存下来,甚至还能保持高能量状态?美国医学博士、资深心理治疗师苏·瓦尔玛(Sue Varma,M.D.)将方法总结到《高能量状态》一书中。
王佳莹是《高能量状态》的译者,也是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心理老师。在学校工作的10年间,她为学生上心理健康课,做了3000个小时的咨询。她看到许多“碎掉”的年轻人:他们因对过去耿耿于怀而抑郁,因担心未来而焦虑;他们努力而紧绷,无法放松地享受快乐时光;他们小心翼翼却难以走进亲密关系;他们明明做得很好,却不停地自贬自责……
王佳莹(受访者供图)
以下是她的自述。
“碎掉”的年轻人
我刚工作时,前来咨询的学生大多是人际、恋爱、学业等一般发展性问题。这几年,明显感觉学生心理问题变多、变重了。现在的咨询量是我刚工作时的10倍,有些学生才上大一就表现出非常严重的抑郁和焦虑。而这来自他们人生的更早期。
当学生预约心理咨询时,需要填写登记表,勾选想要预约的主要困扰。数据显示,第一大问题是自我认知,其次分别为情绪困扰、人际关系、学业压力等。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来看,青春期(12岁至18岁)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成年早期(18岁至30岁)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
如今,在社交媒体上经常能看到学生们的自我调侃,“车厢里坐满了碎掉的大学生”。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绝不仅是一句玩笑话,他们的内心世界真的是破碎的,需要缝缝补补。
很多年轻人进入大学,都很容易感觉到失望和挫败。从小到大,我们都听过“上了初中/高中/大学就好了”。这种简单粗暴的激励方式会带来很多隐患,孩子们一直抱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挨过痛苦,却发现翻过一山还有一山,永远有困难、挑战。
从现实角度而言,大学是人生中非常容易受挫的阶段。它的评价角度变得更多元:公开演讲、小组汇报、参加学生组织、志愿时数、综合测评加分、宿舍关系、恋爱困扰……同时,想保研就不能对大一开始的任何一次期末考试掉以轻心,还要找导师做科研、参加比赛。
在这样的落差与压力之下,有些学生很容易就被压垮了。
我们可以用“易感性—应激模型”来理解。这是说个体的心理和生理易感性与生活中的应激事件相互作用,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生理易感性如大脑活跃区域、神经体质和遗传因素,心理易感性比如神经质人格特质和消极的认知风格,应激事件包括急性应激(突发疾病、亲人离世、断崖式分手、宿舍冲突)和慢性应激(慢性压力、严重的自卑、长期的孤独、对未来感到无望等)。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家族精神病史或是父母情绪非常不稳定,神经质人格带来的敏感特性,加上他的自我评价低,常常以消极悲观灾难化的视角看待问题,在大学生活中遇到应激事件时,容易“碎掉”,是非常能够理解的。
“最好的朋友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在咨询中,孤独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的问题。”
年轻人在人际关系的问题上很容易陷入困境。我觉得这不怪他们,人际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个难题,我们搞不懂自己和朋友。他们疑惑“怎样算好朋友?朋友之间应该有秘密吗?不喜欢我最爱的偶像,还是我的朋友吗?朋友说的话让我很难受,我应该告诉她吗?吵完架以后还能做好朋友吗……”人际关系对于当下的大学生来说很困难。
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邻近性原则,即当我们被动地和一些人持续接触,也有可能发掘彼此的相似之处,成为朋友。
但现在很多孩子初高中的朋友很少。过去,孩子们会一起上下学,边走路边聊天,买买零食、吃吃地摊,我读小学初中时的好朋友都是这样的。现在,学生们的时间精力和现实情况不利于社交,课余时间短、父母接送、放学后要写作业、上课外班。周末,他们会打游戏、追星,在线上跟人聊天,真实的人际关系发展是很受挫的。
所以上大学后,学生可能不太会交朋友。有些同学会持续线上交友,大多和兴趣相关,比如喜欢的明星、最近追的小说、玩的游戏。这些关系显然是摇摆动荡的,他们会因意见不合绝交,或者某个朋友突然就消失了。
在大学宿舍,学生都会用床帘。大家希望有自己的空间。回到宿舍后,遮光床帘的拉链一拉,四周被严实地围住,那是自己的小世界。
他们既感到孤独又需要朋友,但是又害怕付出,担心受伤。他们困在其中,从蛛丝马迹来计算判断,一旦感觉情况不对就赶快像寄居蟹一样缩进壳里逃跑。有的学生大一时向前走了几步,觉得不行,后面3年就放弃了交朋友的尝试。有的学生才到大三,就会说自己年纪大了,已经过了交朋友的最好时机。
心理健康课会专门讲人际关系,讲爱情,我在课上老说“最好的朋友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可能就是在这个教室里产生的,睁开你的眼睛,四周瞧一瞧”。
每一个好朋友都是从陌生人、点头之交、普通朋友一步一步发展来的,了解彼此、共享日常、一起散步、坐在草地上看同一个月亮、分享秘密和伤痛、共同经历困难、给彼此支持,然后变成彼此生命中重要的存在。
多一条“护城河”
心理健康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但不像其他专业课一样需要背题、考试, 它的期末作业是写一份个人成长报告,它的意义是开一扇门,种一颗种子。
我们不希望心理健康课给学生太大压力,而是希望能给他们带来滋养。学生们有时候会做自己的事,我理解他们的确很忙、很不容易。但这门课上提到的哪一句话、哪一个理论、哪一种对待自己的态度给了哪个同学启发,或是抑郁时,能想到还有一个电话、一个地方、一些老师可以聊一聊,这个课就是有价值的。
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每一次心理咨询也是独特的。我做了3000多个小时的咨询,但没有任何一个小时的咨询是完全一样的。我没办法给两个同学完全一样的建议,给出“1、2、3”具体怎么做,那是AI能做的事。
我们学校每位心理咨询师需要写一个个人介绍,以及想对来访者说的一句话,我写的是“愿陪你度过艰难时刻”。
我觉得心理咨询师很像盘山路上的驿站,来访者在爬山的途中渴了、累了、需要补给了,可以在那里休息,获取能量,在下一段艰难的山路上,我依然会在那里。
不同的心理咨询师会有各自的理论取向和工作方法。我相信心理咨询有用,相信人是会发展和变化的,在困境中存在着生命力和很多的可能性。《高能量状态》很科学地汇总了实用乐观主义的八大支柱,这些是通用的方法。
有的学生起初很讨厌自己,害怕失败,他会在咨询后鼓足勇气报名一个过去从来不会参加的比赛,即使没有选上,也没有之前那么痛苦,会告诉我“老师,我尝试过了,我觉得自己挺勇敢的,这个事情原来也没有我想的那么可怕了”。他开始行动,而不仅仅是想象,他开始认可自我。
有的学生生活单一,觉得什么都没意思,每天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慢慢看到她开始化妆打扮了,开始跳舞了。她的自我和生活都开始衍生出新的部分。
现在的大学生其实是非常厉害的,他们有想法、有能力,视野开阔,我经常在咨询中跟他们学习,也经常惊叹,经历这么多磨难和不易,还能保持这么旺盛、坚韧的生命力,有如此丰富的内在世界和创造力。
但他们有归属、爱和被尊重的需要。他们既需要内部尊重,相信自己,减少内耗,也需要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外部尊重,获得认可和空间。
一个学生学习不好,家长可以说“没关系,爸爸妈妈觉得你有很多其他优点,条条大路通罗马”;老师可以说“你做事认真、关心同学,老师觉得你是个善良的孩子”;朋友可以说“你已经尽力了,你不开心的时候就和我说,我们一起去吃点好的吧”。
多一个支持因素,就多一个保护因素,就像一条“护城河”,对安全熬过困境很重要。
Vista文曲星的幸福杂货铺
心理健康4M法
掌控(Mastery): 做一些让你感到快乐、有成效、有创造力、有挑战性的事情,你不需要成为专家,只要让自己有满足感就好。
●寻找心流。每天给自己15分钟学习时间,不用太久,有目的地阅读、练习一项新技能,培养、恢复一项爱好。你可以写一页纸,也可以写一本大部头;可以种一盆花,也可以打造一座花园。
运动(Movement):动起来!我们的身体不适合整天坐着,动起来就能减少炎症,这是无数疾病的罪魁祸 首。
●每天至少运动15分钟至30分钟,可以不用整块的时间,比如背课文时走动一下、做家务时放首歌扭动一下、遛狗时小跑一下,点点滴滴,积少成多。
有意义的接触(Meaningful Engagement): 人类不是孤岛,人们需要联系。但有意义的接触并不是我们有多少朋友,而是和谁在一起。
●定期和重要的人约饭,或者叫大家来家里聚餐,一起吃外卖、看电视剧、互相“吐槽”……目的是和大家建立联系,有意识的关注最重要。
正念(Mindfulness): 练习正念就是要培养对现实世界从容的、接纳的和当下的觉知,与呼吸和身体做朋 友。
●每天花1分钟至10分钟静坐,或者在地铁、公交车、做饭、洗衣等琐事中深呼吸,慢慢吸气、缓缓呼气。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