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地球人研究报告
年轻人的社交活动正在不断消费降级。
以前的高端下午茶,已经变成了不花钱的Citywalk。
结果现在又降了。
成了「挖野菜」。
不仅不花钱,还得拿点东西回来。

这种「挖野菜」社交局,正风靡于多个城市里。有人靠它维护友谊,有人靠它相亲交友,大搞庄稼人联谊会。

不少咖啡馆里打卡的人,如今改成相约山头沟底刨土地。
以前是“谁请我喝一杯香槟”,现在是“谁带我挖一把香椿”。

还给它起了个新名字,叫「打野」。
「打野」这回事,倒不是头一年兴起,但今年格外多。
相比之前,社交媒体上的相关话题讨论量大幅增长。

如果你这段时间恰好路过他们的目的地,甚至会以为哪家公司在团建。

因为人山人海的,野菜反倒成了稀缺资源。
这些沉迷「打野」的主要群体,也从老太换成了身着冲锋衣的年轻人。

周末一刷他们的社交媒体,十个动态里有四个在晒荠菜,剩下的不是在路上,就是在试图分清这玩意到底是不是菜。
而这种朴素的“社交局”之所以突然兴起,当然也是有原因的。
说白了就是,不花钱还能社交,能休闲还能有产出。
毕竟野菜真能吃。

在这些「打野」大军中,人们正挖着野菜,各取所需。
有人冲着进货去,捧着大把野菜回来,感谢大自然的馈赠,回家直接包饺砸。

有人冲着放松心灵去,面朝芥菜背朝天,刨一会儿菜根,野性上来了,焦虑下去了。
还有人冲着社交去,网上攒个社交局。提着篮子深情对望过一回,能不能当朋友马上就能摸清。

在这股劲头中,「打野」也开始专业化了。
网上开始流传起“野菜地图”,哪的大自然馈赠比较丰厚,哪的野蒜长得最茂密,标注得比旅游攻略还详细。

识别野菜的攻略也一夜之间铺天盖地,多到让人以为挖野菜也得考证上岗。

一时之间,整个互联网都弥漫着一股菜香。
有种不松弛地挖点东西回去,就落伍了的紧迫感。
从“玩法”上来说,挖野菜无疑是个头等好事。
哪怕只是短短一下午,能在野地里自给自足一把,也足以让人暂时忘记快节奏生活带来的憋屈。

它的本质,就是一场关于“逃离”的演出,缓慢,原始,又自由。
……当然,前提是别挖到别人家地里。

正如其他任何一种快速兴起的社交活动,「打野」的火爆也带来了不少悲剧。
毕竟现实总是来得比滤镜快一步。你以为你拥抱的是大自然,其实是一头扎进别人家地里。

「打野」大军,终究不是正规军,确实很容易误寻思这菜妹人要,也寻思不到这菜有人药。

就在「打野」兴起的这段时日,有一些自家有菜地的人开始陆续无力哀嚎。
他们自家种的菜地,被人进来狂薅,栽下的菜苗成了打野人的意外惊喜。

在部分地区,甚至有“菠菜地被结伴打野,车太多导致村民难出行”的剧情发生。

还有一些菜地主人无奈发文:我这萝卜到底哪像野的了。

“野生”的菜地也成了采摘乐园。

也有人说,亲眼看见别人家种的核桃树被当成香椿给掰了。

「打野」打成了乡村突袭。
但滑稽的是,大部分人其实都真不是故意的,许多都是“误伤”。
有人看到菜的影子,兴奋地把定位发上网,分享“宝藏打野地”,却不知此地早有主人,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变成了“集体误入”。
毕竟在一片绿意盎然中,哪块是野地、哪块是菜园,本就没那么容易分得清。

谁也没恶意,但荒唐悄然发生。
更需要注意的是,这届新晋「打野」人既然分不清菜地归属,自然有很多分不出野菜是否有毒,所以陆续也有中毒的现象出现。

于是,「打野」这场原本奔着松弛感去的集体活动,慢慢开始显露出它的复杂一面。
一边是城市人对自然的向往,一边是土地主人的困扰;
一边是朋友圈里的野趣盎然,一边却可能是急诊室里的“植物误食”。
野菜可以挖,春天也确实值得奔赴,
但在这场“逃离城市”的小小出走中,大伙也许更该学会一件事——
踩在土地上之前,先确认它是不是属于别人。把草配鸡蛋下锅之前,也确认它是不是真的能吃。
春天很好,但可别用力过猛。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