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自PAI

这是《自拍》第483个口述故事
90后创客女孩@海伦娜儿,本名刘瑆妍,喜欢捣鼓各种机械,小时候就动手修好了爷爷的收音机。大学时代,她从零起步造出机器人,听着关节启动的声音感动落泪。
每个孩子都幻想过飞翔,而她在长大后让自己的童年长出了翅膀。当前沿的气动肌肉技术推动金属骨架,将“金乌神女”的太阳翼首次展开,黑金色羽翼在光中闪耀,如同为她的梦想加冕。
她相信,梦想的力量不该被性别束缚,女性也可以把科技玩得很好。作为抖音精选作者,她分享每一次创造的失败与成功、思维与脑洞,粉丝们常常称她为“现代鲁班”。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科技作品,激励更多人、尤其是女性加入创新领域,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以下是她的讲述。
部队大院的年少时光,让我成为胆量与行动力并存的女子
大家好,我是海伦娜儿。2005年时,有本叫《创造》(Make: Magazine)的杂志在美国出版,并逐渐形成一个席卷全球的创客文化浪潮。当时我还只是个孩子,经常趴在修车摊前看齿轮转动,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些闪着机油气味的金属零件,会构成我人生的底色。

我穿戴动捕装置,操纵人机协同机器人。
我的祖籍在山东菏泽,爷爷那一辈随着部队南下来到福建,于是我出生在这片有海浪和沙滩的土地。从小,我就向往自由,甚至有点野。我喜欢去外面“捡破烂”,收集家里的废旧纸箱,在阳台改造出一个独属于我的城堡。我还经常在墙壁上到处涂鸦,挥毫创作,把家里搞得特别乱。但大人们不会批评我,而是包容我的各种折腾。
因为父母做生意很忙,我跟着爷爷奶奶在部队大院长大。大院中除了我,还有二三十个孩子。我经常在放学后和小伙伴一起玩儿,互相追逐,打玩具枪。

上中学时,我看起来是个文静的女孩子。
那时候,我就流露出对机械装置的兴趣。我喜欢看修车行的人修自行车,小小的齿轮互相咬合,缓缓转动,竟然能带动整辆自行车飞驰。我还喜欢看人修房子、砌墙,还有手艺人做的小玩意儿。有一次,爷爷的收音机坏了,我把家里好的收音机拆开,学会组装方法后,自己动手帮他修。虽然修好的收音机还是有些笨拙,但是已经能用了。我还修过家里不走墨的钢笔,看到这些生活用品再次正常工作,特别有成就感。
除了小打小闹地捣鼓各种玩意儿,在学校,我还参加过四驱车比赛,自己动手组装航模。进入中学时代,课业压力变大,但我对于机械的热爱不减。那时候互联网逐渐普及,我经常在论坛分享自己的脑洞,和机械爱好者讨论怎么实现。
在生命的最初岁月,我就一直在尝试研究各种结构构造。但是更可贵的在于,我家人从来不会把这些归结为淘气、调皮、不符合女孩形象。他们不仅包容我,还为我提供帮助和鼓励。

我的中学时代。
从经济学到机器人设计,我在未知的道路上叩问内心
高中文理分科时,人们总说女孩子不适合理科,即使现在数学成绩很好,以后也会跟不上。对这些说法我不怎么理会。有人会觉得数学和物理单调枯燥,但中学时候的我却觉得它们真正解释了现实世界的运行规律,一行简单的公式或一份抽象的图例,都充满理性的美。
大学时,有一部很火的电影叫《机器人总动员》,讲的是地球上最后一个孤独的清扫机器人“瓦力”寻找生机和爱的过程。瓦力的机械眼睛大大的,双手是两只钳子,还会做修理的活儿。虽然是被遗弃的机器人,瓦力却有自己的灵魂和感情。当时我特别喜欢他,想有一天,自己也能造一个机器人。

我设计的初代机器人模型,萌萌的,也有瓦力同款履带。
然而,我大学的专业是经济学,并没有学过编程与机械构造,从零开始做机器人,对我来说太难了。从完完全全的小白开始尝试,草图设计、打样、组装、调试,到第一个机器人诞生,我整整耗费了大半年。
为了弄清楚组件的连接原理,我去找来了一些成熟的机器人模型,然后拆开研究。遇到弄不明白的,就去网上发帖找人问。过程中,我遇到很多热心的大牛前辈,让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最终把它做了出来。
就像乔布斯说的,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热爱,并相信人生的每个“点”在未来都能连在一起。当我制作的第一个机器人亮起灯光,做出第一个动作时,我真的无比感动。孩提时代无数个幻想的时刻,好像在那一刻找到了归宿。

小机器人在我面前动起来的那一刻,我感动到抱住了它。
硬核创客的诞生之路,其实可以很有趣
或许是因为造机器人的经历,毕业后,我找到一份开发儿童机器人的产品经理工作。初入职场,我在厦门租房住,为了省钱,家里的各种床、衣架、柜子都是自己亲手做的。因为住在海边,我可以去捡冲到岸上的木头,再去旧物市场淘一些五金件,足够自己发挥创意。
在我小小的出租屋,几乎每样物件都有自己的故事。我用朋友旅行捡来的、造型独特的木头,打造了家里的落地灯。我还有一个用了很久的手提包,制作它的牛皮是朋友去新疆旅游送给我的。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经常会感叹这些装修家具搭配得很好看,有家的感觉,这让我很受鼓舞。

我用木头打造了一盏落地灯,朋友们都说很有设计感。
我的很多作品灵感来自于兴趣爱好。我是个二次元迷,从小喜欢看《全职高手》《名侦探柯南》等作品。在漫画中,总会出现常人想象不到的神奇道具,比如《全职高手》主人公叶修的“千机伞”,不仅能够变换十余种武器形态,变换出的盾、战矛、步枪、太刀、战镰等都威力十足,造型帅气。很多人觉得这是违背物理学规律的存在,但经过仔细分析后,我发现它竟然有实现的可能,于是就结合原著描写和自己的创意,开始了道具还原系列的尝试。
“千机伞”展开要变换出万千形态,收拢又不能有任何破绽,这就要求各种复杂的结构互相嵌套。我原先的预设是一个半月完成,但过程中几经修改,花了三个月才做出了第一个版本。做画图、建模,然后买材料回来做测试,这样的过程并不会让我感到无助,反而乐在其中。真要说难受的,就是项目一再延期所产生的心理压力。

“千机伞”做出来后,很多粉丝评论,书中的世界与现实重合了。
当我将“千机伞”的制作过程放到抖音精选上时,很多《全职高手》的粉丝纷纷评论道,看到实物很激动,作者想象的道具竟然真的被做出来了。这让我很受鼓舞,除了“千机伞”,我还复刻过怪盗基德的基德枪,《RWBY》主角Ruby Rose的新月玫瑰等等。

我复刻的《RWBY》新月玫瑰道具。
出于对国漫的热爱,我还制作了《秦时明月》里的奇巧机关“非攻”。同样是非常复杂的结构,但是它更带有我们的文化特色。“非攻”的制作难点不在于外形,而在于弄清内部的机关术。在抖音精选上,我展示了“非攻”的全形态还原。

在“非攻”的还原中,我以大十字形态为基础,先设计每根柱子的结构,再考虑互动和变形。
有粉丝评论我是“现代鲁班”,其实有些过誉了,因为原创的想象力才是最难得的,是先有了好的点子,我在此之上的还原制作才会有趣。除了“非攻”,我还尝试制作了自己理解中的古代武器“诸葛连弩”。
为科技撕掉性别标签,创新是不被定义
在抖音,我的个性签名是“一个还行的创客”。这其实是我的自我认知,已经入门但还有很长路要走。我的粉丝从零开始,逐渐涨到以万为计量单位,这让我很有成就感,也坚信我的创意会被认可。
当我举着比我胳膊还粗的电钻时,有人会发出质疑,这是女孩子该干的活儿吗?人们潜意识里觉得,女性不适合干重活儿。但我想说,电钻不重,而且我们也生活在现代——人类不断发明工具的过程,就是为了让自己可以胜任纯靠身体难以完成的工作。所以我也希望女性小伙伴们不要被类似固有的观念束缚。
在我的评论区,很多女粉丝留言,我的作品不仅让她们感到很惊喜,还激励她们自己动手做发明。这些温暖的反馈让我意识到,这些作品的意义远超出它们本身。随着女性力量逐渐觉醒,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硬核手工领域。而且女性创客也有独特的优势,相比力气,沉着的心态和细腻的雕琢更为重要。我们要发现自己的长处,予以充分运用,而不是让自己落入性别的窠臼。

我想用行动告诉大家,女孩子也可以做焊接、用电钻,做想做的任何事。
很多时候,一个创新作品的诞生并不是依靠蛮力,还要靠巧思。将科技与艺术结合,才能让作品有灵魂。我很小的时候就幻想自己能有一对翅膀,当时特别崇拜《圣斗士星矢》里的雅典娜,喜欢她纯洁无瑕的羽翼。没想到,有一天我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给自己打造翅膀,圆童年的梦。
创客博主这份工作,让我可以很大胆地去实现心中想法。一开始,我想做赛博朋克式的翅膀,通体用金属打造,但缺点是很沉重。因为长期用同一个姿势工作,我出现了轻微的强直性脊柱炎,不适合穿戴过重的装备。在多次改稿之后,我想到了用更轻盈的羽毛来做翅膀主体,并尝试气动肌肉技术让翅膀能够收放自如。这些对于新材料和新科技的探索,也让整个过程充满乐趣。

我设计的气动肌肉翅膀骨架。
当时很多教学视频需要去国外找,我边学边做。视频发布后,评论区还有大牛出谋划策。很多粉丝,特别是女性粉丝,看到我披上太阳翼的视频,都很感慨,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东西居然照进了现实,而且那么美,那么华丽。也有粉丝晒出了自己制作的翅膀,同样十分精湛。

当我披上一身黑羽服饰,背后巨大的翅膀展开双翼,我实现了小时候的愿望。
抖音精选其实是非常鼓励创意的一个社区。它让我感受到,在现在这个时代,还是有很多人喜欢缓慢、有深度、有个人特色的内容。我经常在睡前上抖音,看别人在野外造房子和锻刀。正是相信抖音上有这样的同好,我才会把内容在这里发布。现在,我在抖音仅仅更新了二十余个视频,就收获了几十万点赞,还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还记得《机器人总动员》驱使我做出最初的机器人,它没有多少功能,仅仅是简单的亮灯,转头。但如今我新的机器人作品,已经能够通过算法转化来精准控制关节活动。我深知第一步有多不容易,所以很希望年轻一代的女性能够勇敢迈出这一步。
在这条道路上,我会越走越远,并且一直走下去。
*本文由刘瑆妍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注明外均由本人授权提供。
刘瑆妍 | 口述
叶 凡 | 撰文
猫 基 | 编辑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