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实生物连续11年亏损,资本还会买单吗?

君实生物连续11年亏损,资本还会买单吗?
2024年04月23日 18:34 丽尔摩斯-黄秋丽

近期,君实生物发布了2023年年报。公司2023年营收15亿元,同比增长3.4%;净利润亏损22.83亿元,同比减亏1.1亿元。

这是它2012年12月成立以来亏损第二多的年份。2013年-2023年,君实生物已经连亏11年,累计亏损90.68亿元。

君实生物的PD-1特瑞普利单抗,是中国第一家获批上市的国产PD-1,也是第一家在美国上市销售的国产PD-1。本来一手好牌,如今却被竞争对手赶超。从收入体量、管线丰富程度、市值规模等角度看,君实生物已经被其他几家拉开距离。

2023年以来,君实生物股价累计下跌56.87%,而同行业上市公司同期:恒瑞医药上涨18.37%,信达生物上涨11.04%、百济神州下跌0.97%、康方生物上涨12.21%、复宏汉霖上涨15.31%。

高投入、高风险的属性决定了生物医药企业初期发展注定充满泥泞,走不稳很正常。但是资本故事始终敌不过时间,连续十几年亏损,君实生物如何能留住机构和投资者,让它们坚信下一年就能盈利呢?

减亏靠减少研发费用

君实生物是一家创新驱动型生物制药公司,具备完整从创新药物发现和开发、在全球范围内临床研究、大规模生产到商业化的全产业链能力。公司创新领域已扩展至包括小分子药物、多肽类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双特异性或多特异性抗体药物、核酸类药物等更多类型的药物研发,以及针对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下一代创新疗法的探索。

让君实生物崛起的两大支柱,分别是PD-1和新冠药。

PD-1抑制剂曾经一度被称为“抗癌神药”,带来了横跨多个癌种的历史性突破(包括肝癌,肺癌,胃癌、鼻咽癌等),甚至实现了临床治愈,显著延长了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命。

良好的疗效自然会带来庞大市场,药企闻风而动。打响国内PD-1第一枪的,正是君实生物。

2018年12月,君实生物研发的“拓益”(商品名)在国内获批上市,成为首款国产PD-1产品。这让君实生物声名鹊起,同时吃到了PD-1的第一口蛋糕。

2019年,君实生物实现营收7.75亿元,较上年暴涨26375.48%,这几乎都是由拓益贡献的;2020年,公司营收翻倍,达15.95亿元,同比增长105.77%,其中拓益销售收入为10.03 亿元,当期毛利率高达88.81%。

2020年新冠爆发,又一个巨大商机出现。2021年,君实生物营收的接力棒交到了新冠药手上。新冠中和抗体埃特司韦单抗(JS016/LY-CoV016)产生了基于与Eli Lilly and Company合作的海外市场大额技术许可收入及特许权收入,该方面营收飙升至33.41亿元,较上年大涨724.76%。

2018年底,君实生物在港交所敲钟,成为港股18A第一波吃螃蟹的人。彼时公司营收仅有292.76万元,净利润则亏损7.23亿元。但在喜欢预期和故事的资本市场,君实生物的股价还是凭借着拓益和新冠药,在上市后的前两年走出了一条漂亮曲线,尤其是2020年,实现了112.73%的涨幅;2020年7月,公司又顺利在科创板上市,首发募集资金总额达到近50亿元。

不过,资本市场的风光无法掩盖真实的数据。自2012年成立以来,君实生物始终未能摆脱亏损的困境。上市后,2018年-2023年,君实生物实现营收分别为292.8万元、7.75亿元、15.95亿元、40.25亿元、14.53亿元及15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7.23亿元、-7.47亿元、-16.69亿元、-7.21亿元、-23.88亿元及-22.83亿元。截至2023年年末,公司累计归母净亏损约为90.65亿元。而这些亏损,几乎都是机构和投资者的投入。

对于生物医药公司而言,亏损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商业化产品上市后,亏损还在持续扩大。2022年是自2019年特瑞普利单抗商业化以来,首次出现营收下降,净利润也自2021年收窄后,再次大幅扩大。

在持续高额亏损下,君实生物选择通过加强费用管控、聚焦更潜力研发管线等方式降低成本。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降至19.37亿元,同比下降了18.74%,研发人员数量由995人降至736人,降幅达26.03%;根据公司介绍,2023年研发人员平均薪酬为53.54万元,这部分裁员薪酬节省了至少1.38亿。此外,公司管理费用也降至5.36亿元,降幅为5.74%。

所以尽管2023年比2022年减亏1.1亿元,很明显是靠减少研发费用、减少薪酬支出实现的,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亏损的问题。

在生物医药领域,投资机构“包装”热门赛道的头部企业,抬高估值、上市套现,几乎成了流水线上的常规操作。而连年亏损的君实生物,从一开始就被资本推着走,有些“包装过头”,长久以来缺乏独立行走的能力。

对于君实生物2023年继续亏损的年报,资本市场似乎见怪不怪,没有大失所望,也没有意料之外,大家似乎都对这一既定事实选择默认。对于君实生物这种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企业,资本市场的容忍度似乎更高。2023年期末,君实生物在手现金37亿元,有息负债17.71元。券商研报乐观预测,2024年公司经营利润持平,维持2023年研发强度,2024年末公司在手现金将只有18亿,与有息债务相当。

当然,君实生物的核心竞争力也不容小觑。年报显示,君实生物在研产品管线覆盖五大治疗领域,包括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慢性代谢类疾病、神经系统类疾病以及感染类疾病。其中,处于商业化阶段的产品4项,近30项在研产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超过20项在研产品处在临床前开发阶段。除了已获批上市的产品外,君实生物积累的多款临床阶段产品也具有成为“爆款”的潜力。这意味着,君实生物在资本市场仍然有故事可讲。

商业化能力备受诟病

虽然在研发和注册上君实生物的表现可圈可点,但商业化经验的缺乏一直是君实生物的短板。在激烈的药品市场竞争中,对比竞争对手,君实生物核心产品销售已经落后了太多。

作为君实生物的核心单品,君实生物77.27%的药品销售收入由特瑞普利单抗(拓益®)贡献。但拓益®上市销售的5年里,收入总计仅为38.44亿元。这一销售额仅比百济神州百泽安®2023年一年的销售额38.06亿元略多。而信达生物、康方生物、复宏汉霖2023年的PD-1销售数据28亿元(同比增长34%)、13.58亿元(同比增长149%)、11.20亿元(同比增长230%)。不管是销售额还是增速,都高于拓益。

更让君实生物汗颜的是,复星医药的斯鲁利单抗注射液在2023年实现收入11.20亿元。事实上2022年3月,斯鲁利单抗才批准上市,产品上市两年时间不到。

目前,君实生物的PD-1仅获批六款适应症,处于垫底位置。此外,受医保降价影响,PD-1特瑞普利单抗的单价降幅超过60%,同时国内PD-1竞争激烈,君实生物未能实现“以价换量”。

君实生物新冠口服药民得维的销售前景也并不乐观。业界普遍对新冠小分子药的未来市场预期持悲观态度,以君实生物2023年的销售数据粗略估计,恐怕连其研发费用都难以覆盖。

君迈康主要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等自免疾病,上市至今销售规模整体有限,君实并未单独披露君迈康及民得维的销售收入,2023年或不超过3亿元。

PD-1商业化不佳的情况,也反映在销售口高管的频繁变动上:从跨国制药企业挖来的三任首席商务官先后离职,任期最长的不足两年,任期最短的仅4个多月。

商业化不佳还体现在进度“慢”,效率低下上。比如君实生物的IL-17A单抗,在同类产品里,数据算得上亮眼,项目立项也很早,但推进缓慢,已被同类公司赶超。在投资者会议上,君实生物公布的IL-17A单抗最新进度是,银屑病的III期临床试验预计2024年5月完成受试者入组,需要52周随访,预计在2025年第四季度申报上市。

而在同赛道上,2023年3月、4月,智翔金泰和恒瑞医药IL-17A单抗的上市申请先后获国家药监局受理。康方生物和三生国健也同在2023年12月宣布了同类产品的关键注册性III期临床研究达到所有疗效终点。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君实生物的项目推进速度缓慢,给对手留下了很多可乘之机,导致本应是先发优势最后变成“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将未来市场拱手让人。

除此之外,君实生物的商业化是依靠小适应症——黑色素瘤得以快速切入PD-1领域,这虽然使拓益抢先成为国内第一款获批上市的国产PD-1抑制剂,但肺癌才是PD-1的核心战场,君实生物在这一领域并没有占得先机。

同期竞争对手信达生物、百济神州和恒瑞医药分别在2021年2月、2021年1月、2020年6月获批了肺癌适应症,君实生物的拓益是同梯队中唯一没有在同期拿下肺癌适应症的PD-1产品,等到其获批时,已经到了2022年9月。这也让本来的蓝海变成了红海,竞争加剧。

除了入局时间最晚,君实生物的拓益也遭到了集采的影响,并且是同梯队中降价最狠的,价格从38.81元/mg缩水至11.33元/mg。而恒瑞医药、信达生物及百济神州的PD-1产品谈判后单价分别为14.64元/mg、28.43/mg、21.80元/mg。

去年10月,君实生物宣布旗下产品特瑞普利单抗获FDA批准,适应证为鼻咽癌。这意味着,特瑞普利单抗成为首款进入美国市场的国产创新生物药和PD-1产品,以及美国首个且唯一获批用于鼻咽癌治疗的药物。君实生物所代表的国内PD-1,终于第一次拿到了全球“金标准”的认可。

这一点证明,君实生物的科研实力仍然在线,不过由于鼻咽癌是小适应症,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2020年全球鼻咽癌市场的规模仅为4亿美元,远低于同期市场规模超500亿美元的肺癌。据统计,美国每年鼻咽癌新发病例大约2000例,由此看来君实生物此次出海带来的销售增量有限。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