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的分手已是next level

当代年轻人的分手已是next level
2024年06月20日 21:58 记经典时刻

来源:简单心理

大多数人会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刻经历浪漫关系的结束。

老话说,人们应该「好聚好散」。但好聚常有,好散难寻。

一个悲伤的发现是,大多数关系是在单方的要求下结束的,而不是双方都有意愿(Drigotas 等,1992)。

那么,我们还有机会「好好分手」吗?

今天向你介绍简单心理来访者@冯女士的答案。

去年秋天,我在成都的一家火锅店见到 27 岁的冯女士。那时她刚分手,情绪处在一戳即破、岌岌可危的状态,但还是支棱着讲述了她与前男友举办「分手仪式」的过程。

为了完成一次好好分手,她郑重地写了份「分手提案」list 发给对方:

▨ 一起看电影

分手礼物

▨ 做几个菜吃(PS:这条是前男友加的)

▨ 定制分手蛋糕

▨ 最后发生一次性关系

或许它不能叫做「答案」。因为我们没有正确答案。

他们试图摸索的是一种可能性:当一段感情走到尽头,也未必都是互甩大比兜、相看两生厌、老死不相往来的结局。

这更像是一次关于「体面」的努力,是关系中的两个人对「好好告别」的一次试探性接近。

▷ 《玫瑰的故事》

体感依然是痛的。这场仪式像风暴一样穿过这两个年轻人。但是,正因为他们表达和直面过了,他们的感情才得以在风暴中平稳降落。

这是简单心理「Good Death」栏目第④篇:爱情迫降

01

好好说一次再见

分手是冯女士提出的。因为她在这段关系中「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再感到被关心」。每次见面都吵架,一个星期都没笑过一回。冯女士感觉自己被逼到墙角。

为了避免「分手之后藕断丝连、拉拉扯扯,搞得最后很难看」,冯女士找到算命的朋友,专门选了个好日子。

对方告诉她,有个南美的日历叫玛雅历。10 月 21 日是玛雅的重生之日,适合分手。

▷ 仅供参考,请勿当真

那就这天吧!

她和前男友约定看了场电影,她拿出自己准备的分手礼物:一张装裱起来的成都地图,简化版的。上面标记了他们曾经约会的所有地点。

在前男友的提议下,他们在家做了一顿分手饭。「他说他也想有个 happy ending」。

可乐鸡翅、红烧排骨……是简单的家常菜。

PS:这是他们特意让甜品店老板定制的分手蛋糕。是个心形蛋糕。上面有个小熊被一把利剑劈开。

「店老板说这是他的得意之作,可惜不能到处宣传」。

最后,他们还睡了一个「分手觉」。

冯女士记得,那天两人持续爆哭。他们互相说着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自己为什么感到不被爱。

很奇怪,这些仪式并没有阻止关系走向终结,而是给他们心里的那些「难过、不舍、委屈」一个被听到的空间。

使冯女士感到释怀的是,对方告诉她「关系中的种种差错,并不是你的问题」——这让她多少放下了是自己不好的执念。

分手仪式不完美,两个人也并不完全享受,更多是创痛。

他们心里知道关系已经死了,只是尽力让它不要有太多遗憾。虽然仪式表面上看起来圆满结束了,但遭受分离的个体仍然需要承受悲伤的余波。

在心理咨询师徐钧看来,分开的仪式感有一定好处。起码,它可以给人提供一个情感的框架。

「就像有人去世我们要办葬礼。按道理父母去世了,不管你做什么,他都不可能复活了。那为什么我们要办葬礼呢?

办葬礼,是因为我们活着的人有许多要表达的东西。这就是意义。

我们通过仪式,来把自己内心的需要逐步地、一节一节表达出来。仪式实际上是情绪的容器。不管这个容器是好还是坏,至少它能『使某种情感存在』。

通过容器的表达,情绪才有了安放之处。你会感觉到某种哀悼、某种情感被释放了。这是我们作为人类一种很基本的需要,因为分离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从娘胎里开始,出生就意味着第一次分离。之后你慢慢长大,青春期也是一次分离。以后父母去世,也是一次分离」。

徐钧认为,对于离别和丧失,「想象」和「亲历」是有很大区别的,即使你心里已经对丧失有所准备,真正经历时还是会不一样。容器不仅可以给我们空间,也给我们一点时间。

很难说这个仪式结束后,明天我们就能没心没肺地去玩了。心理咨询、分手仪式,都可以说是一类作为容器的实践过程。它需要你动用很大的能量,来消化这些感受。所以在心理咨询中,一次好的结案,应当舒缓的、有商有量的过程

02

习惯「断崖式分手」的她,这次想改一改了

冯女士认为,自己是个优柔寡断的人。

我很难主动、果断结束一段关系,也很难随时告诉对方自己有哪里觉得不舒服,就闷着,最后实在是忍不了了直接爆发。甚至我会寄希望于对方能不能提出结束,那样好像就比较容易接受」。

从 19 年夏天到 22 年春天,冯女士曾是简单心理的来访者。在一段长达三年的咨询关系的结尾,她不告而别。

当时冯女士提出离开。但咨询师告诉她,还需要几段 sessions 来讨论离开。「听完咨询师的话我暴躁地直接没去。我就说我从来不这样,我以前可都是不告而别的」。

「比如说我之前有一个健身房教练,他的价值观让我很不爽。我腰有问题,他会恐吓我如果不锻炼就会瘫痪。要不然就会说什么谁练得好了之后就有很多人追,觉得我健身是为了交配」。

虽然这些话让她不舒服,但由于经济范围和位置离得近方便,她觉得暂时没有更合适的选择,所以一直忍着,中间也没有很明确地跟教练表达过。直到无法承受、选择离开。

像在以往的关系中做得那样,冯女士与咨询师断崖式失联。她卸载了app 并再也不敢下回来。因为「我在想象中很害怕,害怕打开 app 看到咨询师对我说了什么不好的话

冯女士后来告诉我,这段关系虽然不欢而散,但咨询师的话在她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原来「再见」也需要花时间来好好面对和商量。

这推动了她进行的第一次「分手仪式」。她希望自己的关系再也不要「虎头蛇尾」了。因为作为忍无可忍而离开的那个人,她的内心其实非常痛苦。

▷ 《东京贵族女子》

我一直想,能好好分开意味着什么?

这可能意味着「死而无憾」。关系死了,但你没有遗憾。

冯女士的答案是,「比较体面的分开,可能就是不要有事没事就联系。可以联系,但前提是不会影响到各自发展新的感情」。

我感到,能好好分开的人,起码是一些能够爱自己、懂得珍惜自己的人。

他们不会因为「关系的惯性」而勉强呆在一起,也不会仅仅因为「别人的期望」而扮演某种假面的角色。

这还可能意味着,你可以好好沟通了。你不会放任内心积压着不满,直到忍无可忍才突然爆发。你按照自己的样子,不留遗憾地活着。不是因为忍无可忍而分开,而是为了追求自己更想要的生活而分开,是互道珍重的分开,是彼此祝福的分开。

最近,我再次联系到冯女士。

她恰好又在分手了。这个仪式的 list 还在更新,它永远不会完美。

重视每一次别离,意味们重视人生最重大的几个问题在生活细微之处的展现。

离别带来创痛,是一类接近于死亡的体验。但「一次好好的离别」,一定也是份礼物吧。

我们迎接爆哭,迎接悲伤,但这并不代表「不幸」。结束和开始一样,都值得纪念。离婚和结婚一样,都是为了幸福。

参考文献

————————

Tara J. Collins; Omri Gillath (2012). Attachment, breakup strategies, and associated outcomes: The effects of security enhancement on the selection of breakup strategies. , 46(2), 210–222. doi:10.1016/j.jrp.2012.01.008

Rebecca B. Koessler, Taylor Kohut, Lorne Campbell,When Your Boo Becomes a Ghos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reakup Strategy and Breakup Role in Experiences of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Collabra: Psychology,JUNE 27 2019,doi: 10.1525/collabra.230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