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不好的人,一定要多读读王维,能治愈所有的内耗和焦虑

心态不好的人,一定要多读读王维,能治愈所有的内耗和焦虑
2024年06月26日 18:30 记经典时刻

来源:十点读书

这几年,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觉得生活特别累。

工作的压力,生活的艰辛,社交的疲惫,难题一个接着一个,好像不管怎么努力,都看不清前行的方向。

直到看到网友的一句评论,我才豁然开朗:

“生活的答案,要在王维的诗里找。”

喜欢王维的人都知道,王维这一生,经历了人世间的大繁华,而后又一无所有。

但他的魅力在于,不论何种境遇,他总能在不断变化的万象中发现生机,品出诗意。

所以,如果你也觉得当下的生活太累,工作太苦,不妨读读王维的这五首诗。

当你悟透了这些诗句里的智慧,你便拥有了与生活握手言和的勇气。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

在王维众多的诗词中,很多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一首《终南别业》。

写下这首诗时,王维其实已经在南山边陲隐居多年。

回想他这一生,坎坷与无常交织,悲伤与苦难参半。

少年志得意满,高中状元;中年意外被贬,途中丧妻丧子。

人生四大悲事,他已经占了三个。

换做旁人,在被命运一次次被逼到绝境时,或许已经自暴自弃,但王维却始终如一的淡然。

在钟南山时,他独自一个人在山中缘溪而行。

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溪水尽头,无路可走,该怎么办呢?

那就索性席地而坐,抬起头看看天上的云卷云舒,静观风云变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简简单单几个字,哪怕过去了上千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他化重为轻的从容心境。

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风雨人生,既有顺境之时,也自会有逆境来临。

或是工作不被认可,或是付出没有回报,又或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

但倘若总是心焦气躁,急于寻觅柳暗花明的下一村,反而会让自己失了方寸,变得灰心丧气。

真正活得通透的人都懂得,生活如意与否,其实不在于外界,只在于自己的心境。

一件事想不通,就换个角度去思考,一条路走不通,就换个心态去对待。

努力做一个内核稳定的人,用一颗豁达之心对待来往人事。

也许你的绝望,刚好是你的转机。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如果读多了王维的诗,你会发现他对独处情有独钟。

就像这首诗里写的。

他一个人独坐于幽深茂密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高歌。

偌大的深山里,万籁俱寂,没有人知晓他在这里,只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天际,与他静静相伴。

寥寥数句,就让人感受到山中的空灵与清幽,独处的惬意与美好。

可是,哪有人天生就喜欢孤独,只不过,人这一生,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有些事只能一个人扛。

王维也是一样。

眼见人生之路起起落落,他决定远离人群,隐居竹林密布的辋川,修炼自洽自足的力量。

这是王维千年之前的选择,亦是无数现代人的指路明灯。

每个人这一生,都会经历一段孤独又漫长的时光。

日复一日的工作、照顾家人,生活单调而疲惫;心中的忧愁堆积成山,却找不到一个人倾诉……

但正如冯骥才说的:“平庸的人用热闹填补空虚,优秀的人以独处成就自己。”

对每个人而言,孤独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修行,也是与自我相处的最好方式。

当你习惯一个人喝茶、散步、旅行、看风景,一个人静静地思考世界,与内心深处的自己对话。

你就不会再强求人际的关系,不再计较人生的得失。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

王维所著的爱情诗寥寥无几,但这一首《相思》却几乎是家喻户晓。

诗里的红豆,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传说汉代有位女子,丈夫战死边疆后,她天天以泪洗面,最后只剩颗颗血滴。

在她死后,她的坟茔上就长出了一株红豆,在春天生长发芽。

自此之后,红豆一词,便有了相思之意。

但其实,真正懂得王维的人都明白,王维这首诗并非写给爱人,而是为好友李龟年所作。

所以这首诗又名《江上赠李龟年》。

李龟年是当时大唐第一乐师,而王维能诗擅乐,两人是惺惺相惜的知己,常常在一起饮酒作诗,以乐会友。

后来战乱发生,两人分别,李龟年去往南国。

王维想起自己曾经在南国见过的红豆,便提笔写下此诗,既是告别,也是怀念。

但其实,不论是友情还是爱情,我们都明白,人生聚散,本是常事。

人生就像一趟行驶的列车,我们会在车上遇见很多人,有人与你半路相遇,也会有人陪伴你走完或长或短的一段路。

直到某个岔路,各自有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得不散场。

即使你再不舍,再留恋,也只能挥手祝福彼此。

人生聚散终有时,但不管人事如何变迁,都请记住:

缘来时珍惜,缘去时珍重。

我们无法强求任何人为自己停下脚步,唯有始终怀着一颗感恩之心。

不必一生,但念一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玄宗开元五年,王维孤身一人在长安漂泊。

恰逢重阳节,周围人的阖家团圆让举目无亲的王维,更显悲凉。

于是他挥笔写下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自一人作客他乡,每当佳节来临,总是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

而今物是人非,我只能在这遥远的异乡,惦念曾经相聚在一起的时刻。

“独在”与“少一人”的首尾呼应,更是说尽了他心底无法言喻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如今,王维早已走远,但这首诗依然陪伴了无数游子数千年。

每次读起它,心里都会止不住地泛起酸楚。

年少时,我们总以为与家人团聚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还总觉得父母太唠叨,管得太多。

于是长大后迫不及待离开家乡,踌躇满志想要等事业成功了,有了交代,再回去陪伴父母。

直到中年以后,琐事缠身,精力日渐疲惫,才悲哀地意识到,什么叫故乡犹在,有家难回。

每天干不完的活,做不完的事,房贷、车贷、家庭、孩子,无数现实的压力逼迫着我们往前走。

当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家却越来越远,父母也越来越老了。

有句话说,人这一生,只欠父母。

这一路走来,我们真正给到父母的并不多,但亏欠父母的却不少。

所以,趁一切都还来得及,好好珍惜和善待你的父母。

漂泊不定的海鸟,永远记得家的方向,而我们此后走的每一步,也都是为了回家。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酌酒与裴迪》

这首诗,是王维与好友裴迪共饮时所作。

当时,裴迪在官场上遭遇不公和背叛,心情愤懑,王维便以此诗劝慰他。

但其实这又何尝不是王维对自己的宽解。

想当初,他也是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对现实满怀希望。

然而,在宦海浮沉几十年,看遍了权力间的残酷倾轧,他越来越无心官场。

最终在步入不惑之年后,选择半官半隐的生活。

一句“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既是他世事洞明后的通透,也是饱经沧桑后的顿悟。

人间的事只如浮云一样,不值一提,也不必费心烦恼,不如安安稳稳地吃好睡好,也就活得潇洒。

每个人的人生本都是一场历练,所有无常都要自己去体验,所有冷暖都要自己去尝遍。

然而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囿于自己的执念,总跟无常变幻过不去,最终苦了自己,也累了自己。

殊不知,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允许和接受。

以前接受不了的,慢慢地也就释怀了,以前耿耿于怀的,慢慢地也就接纳了。

这世上,没有不变的定数,命运赠我们无常,但也赠我们阅历和成长。

如果你此刻也在面对人生的忽来忽往,不妨学学王维。

吃好,睡好,玩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人最大的成熟,就是历经千帆后,依然拥有一颗祥和恬静的心。

宠辱不惊,把生活过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每次提到唐朝的风流人物,都绕不开李白、杜甫、王维三人。

年轻时我喜欢李白,因为他能够让我们体验,自由叛逆的滋味。

中年以后又开始懂得杜甫,少了狂傲,多了牵挂。

但后来我发现,其实我最喜欢的是王维。

无论是曾经的意气风发,还是后来的饱经沧桑,他一直自洽于内心。

这种自洽,不只是他诗情画意的佛系生活,更是一种“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随缘自适的心境。

他的诗也给无数人的生活,提供了另一种答案。

如果奈何不了命运的安排,那就去掌控自己的内心,努力活在自己喜欢的状态里。

纵然世事沧桑,我内心亦安然无恙。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