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热爱《哈利·波特》的 6 个理由(欢迎补充)

永远热爱《哈利·波特》的 6 个理由(欢迎补充)
2024年10月12日 12:01 记经典时刻

来源:KnowYourself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重映,大家准备去电影院看吗?

从 2000 年简体中文版小说出版,到 2002 年电影在国内上映,《哈利波特》已经陪伴一代人走过了二十多年。这次全系列电影重映,一定会让无数人想起,第一次打开魔法世界大门的那一天。

对于跟着哈利波特、赫敏、罗恩、海德薇……等等一大堆巫师、神奇动物一起长大的我们来说,《哈利·波特》的意义不只是魔法奇旅那么简单。它所呈现的世界、生活方式以及人物的所表达的态度,会给读过看过它的人,带来绵延一生的影响。

就像一位哈迷说的那样:那个世界教会了我们太多东西,如果说其中有一项最不必要的,大概是魔法本身了。

我们从这个角度出发,从《哈利·波特》中找出了 6 个曾影响甚至塑造我们的情节、人物或设定,希望能换一个角度,重看这部作品。

也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影响你最多,或者给你印象最深刻的那部分。

好朋友,

是和家人一样的存在

哈利从小失去父母,在姨妈家长大。但第一次看到哈利称呼自己的家,不是在女贞路,而是在霍格沃茨。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初遇摄魂怪被折腾到筋疲力尽的哈利,回到霍格沃茨宿舍后,他“环顾四周,觉得自己终于到家了。”

这是因为海格、罗恩、赫敏这些朋友,替代哈利的家人,支撑起了他的内心。有了朋友后,即便是暑假被迫呆在女贞路的姨妈家里,哈利的生活也比之前好了很多。

比如有段时间姨妈全家督促达力减肥,终日靠胡萝卜充饥,哈利却一点没饿着——

海德薇从赫敏家里带回一个大盒子,里面塞满了无糖点心;海格热情地稍来满满一袋自己做的岩皮饼;罗恩的母亲派猫头鹰送来了一块巨大的蛋糕和各种风味的颊肉馅饼。

后来哈利生日那天,他一共收到了 4 份超级大蛋糕。

朋友就是家人,哈利心里一定这样认为。

从某种角度看,我们当代年轻人其实和哈利的状况有些相似,不是每个人都有幸福美好、轻松愉悦的家庭,也不是每个人都有“陋居”那样温馨的住所。当原生家庭不那么幸福,或者孤身在外,朋友就变得尤为重要。

心理学中有研究说,友情和亲情之间具有替代关系——当家庭不那么幸福时,朋友会补齐我们内心的缺角[1]

谁说我们后天选定的家人,就不算家人呢?

贯穿全书的平等

有关平等的讨论贯穿《哈利·波特》始终,在这个问题上发声最多的,是赫敏。

马尔福曾公开讥讽赫敏是“泥巴种”,即出生于麻瓜家庭、没有巫师血统的人。作为优越感十足的纯血统,马尔福家族认为泥巴种是更为劣等的种族,不配使用魔法。

可出生于麻瓜家庭的赫敏,最终成为了魔法世界里最优秀的巫师之一。在《哈利·波特》的后半部分,赫敏对于“泥巴种”的称呼越来越不在意。当罗恩拦着不让她称呼自己是“泥巴种”时她说,“为什么不能?我是泥巴种,并为此自豪!”

自称泥巴种,是麻瓜出身的巫师在拒绝这个词成为贬低自己的方式,同时也消解了纯血血统的优越感:你们的偏见是站不住脚的,我为我自己的身份而自豪!

赫敏对平等的追求不只在巫师之间,她永远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一切人事物。

她为处境如奴隶一般的家养小精灵深感不安,独自一人成立了“家养小精灵权益促进会”,坚持号召周围人加入;后来甚至织起帽子和袜子,并把它们藏到格兰芬多塔楼附近,希望有不知情的家养小精灵能在打扫公共休息室的时候把它们捡起来,从而获得自由。

海格饲养的鹰头马身有翼兽巴克比克,受到马尔福的挑衅后袭击了马尔福,被处置危险动物委员会判处了死刑。赫敏翻阅了大量法律文献,试图为其辩护。尽管辩护失败,她和哈利最后还是通过时间转换器救下了它。

小时候看到赫敏这样做,只会把这部分当作善良的故事情节,但赫敏行为是一粒种子,在我们内心深处,种下了“平等”这宏大又理所应当的两个字。

真的要谢谢她。

得救的人,

先要感谢自己

呼神护卫咒 Expecto Patronum 应该是整个魔法世界里最有名的一个咒语。它的用途是,召唤出一个守护神,抵挡摄魂怪及其他扰乱精神的黑暗生物。而这个守护神,是你所有最积极情感的反映。

守护神能否被成功召唤,与施咒者的心理状态有着直接联系。心情低落、感到悲伤时,是很难召唤出守护神的——粉丝之间流传一个说法,在弗雷德·韦斯莱阵亡后,“乔治再也无法召唤出守护神了,因为他所有的快乐回忆都与弗雷德有关。”

也正因为这一点,它是一种不太稳定、非常高深的魔法,许多巫师终其一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守护神是什么样子。

不过很多人容易忘记的一点是,一个强大的呼神护卫咒,并不仅仅取决于美好记忆的数量,也取决于拯救自己的信心。

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哈利最终成功使出咒语击退大量的摄魂怪,救下时间线里的自己和小天狼星,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苦苦等待的施救者,不是别人,是自己。

如果没有这一点,恐怕《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就只是一个很平庸的时间回溯故事了。

这不仅是一个魔法咒语的故事,更是一种隐喻——即便是在人生的至暗时刻,我们也不能放弃自己。天助自助者,只要我们还愿意伸出手抓住自己,总有一天你会发现,那个带你走出困境、拯救你的人,从头到尾、自始至终都是你,就像哈利一样。

笑是生活的解药

韦斯莱兄弟,是魔法世界里的捣蛋鬼、发明家、魁地奇击球手、商业奇才,以及漫才组合。有他们的地方,很难没有笑声。

妈妈:这一年你们俩要放规矩点。如果猫头鹰给我报信,说你们——你们炸了一只马桶,或是——

弗雷德和乔治:炸了一只马桶?我们从来没炸过马桶。这倒是好主意,多谢了,妈妈。

奥利弗·伍德:我们有两名不可战胜的击球手。

弗雷德和乔治:打住,奥利弗,你说得我们怪不好意思的。

他俩从小就擅长发明创造,“卧室里发出小小的爆炸声是完全正常的”。

防咒帽、假魔杖、机智抢答羽毛笔、肥舌太妃糖、十秒消除脓包特效灵……两个人合伙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搞怪玩具,并在六年级时把自己的发明卖了出去。后来甚至在哈利波特的帮助下,开了一家“韦斯莱魔法把戏坊”。

当然,他们不是瞎胡闹。关键时刻,他们也有勇气用恶搞,去消解掉一些本就不该存在的东西。

比如当乌姆里奇担任校长,准备将霍格沃茨变成示范性高中时,他们果断决定离校,并在离校前骑着飞天扫帚大闹考场,用自己研发的韦斯莱嗖嗖砰烟火,为新任校长办了个热闹的上任,带给所有学生久违的狂欢。

这场离校表演虽然搞笑,却蕴含着深刻的反叛精神。韦斯莱兄弟提醒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幽默和笑声也能成为最有力的武器,驱散压迫与恐惧。

个性没有好坏,

只有不同

新生入校,分院帽会根据学生的性格,将他们分往不同的学院。

格兰芬多以勇敢、胆识和骑士精神著称;拉文克劳以智慧、学识与才智著称;斯莱特林看重野心、聪明、精明、机智和血统,赫奇帕奇最大的特点是努力、容忍、忠诚和公平竞争。

在我们的文化偏好里,赫奇帕奇很容易是不受欢迎的那个,努力、忠诚甚至常被看作略带贬义的词汇,受欢迎程度远不及勇敢与智慧。而常常站在反派的斯莱特林,也很容易在一开始就给大家留下坏印象。

但《哈利·波特》中分院帽的存在,并不是要强调哪种个性特质更好,哪种个性特质更差,它所展现的只是差异。我们甚至可以将其理解为魔法世界的 MBTI,内向、外向、浪漫、务实,没有孰高孰低,只是各不相同。

看似最没有存在感的赫奇帕奇,在最后的大战中却有最多的学生留了下来,守护霍格沃茨的决心最坚定;而总被诟病“背叛”的斯莱特林,他们中的一部分也会跟随斯拉格霍恩教授,与驻扎于霍格莫德的援军一起,加入了抵抗伏地魔与食死徒的战斗。

更不要提哈利最后送儿子去霍格沃茨前说的那番话:

“阿不思·西弗勒斯,”哈利轻声说,只有父子俩和金妮能听到,此时她体贴地假装朝已经上车的罗丝挥着手,“你的名字中含有霍格沃茨两位校长的名字。其中一个就是斯莱特林的,而他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勇敢的人。”

爱是最伟大的魔法

邓布利多说,伏地魔永远不能理解哈利身上的来自母亲的爱:

你母亲是为了救你而死的。如果伏地魔有什么事情弄不明白,那就是爱。……被一个人这样深深地爱过,尽管那个爱我们的人已经死了,也会给我们留下一个永远的护身符。

在《凤凰社》结尾,哈利对罗恩、赫敏说起自己战胜伏地魔的信心,同样围绕着所有人之间的珍贵的连结。

也是因为爱,让罗恩的母亲莫丽在最后霍格沃茨大战里迸发出巨大能量。她与贝拉特里克斯对决,当对方说起自己死去的儿子弗雷德时,她展现出了去过往截然不同的样子:

“再也——不许——你——碰——我的——孩子!”韦斯莱夫人叫道。

贝拉特里克斯哈哈大笑,那笑声酣畅淋漓,和当年她的堂弟小天狼星后退着穿过帷幔摔下去时她的笑声一模一样。哈利突然就知道接下来会是什么了。

莫丽的魔咒从贝拉特里克斯前伸的手臂下飞过去,击中了她的胸口,正好是心脏的位置。贝拉特里克斯得意的笑容凝固了,眼珠子似乎突了出来。就在那一瞬间,她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接着便倒在地上。

更不要提,因为对莉莉爱得深刻又绵长,而成为唯一能够使用守护神咒的食死徒的,西弗勒斯·斯内普——

在绝大部分神话或魔法世界里,力量通常来自于身体的锤炼或外部力量注入,但哈利波特魔法世界里的设定却是,力量从心而生。

当你拼尽全力爱着一个人,或者被一个人拼尽全力地爱着,你便拥有了最伟大、最强大的魔法。

这也是哈利波特整部作品最重要的表达:无论是巫师还是麻瓜,爱,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在心理学看来,幻想文学、童话寓言,是通过虚构的故事,以一种安全的方式模拟着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死亡和道德困境,投射内心的处境。

它们具有人类通用情感内核,跨越年龄、国家、文化,启发我们回到现实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2][3]

纪录片《JK·罗琳:生命中的一年》中,作者罗琳如此概括:“哈利·波特系列的主题是童年迷惘和冒险,在魔法和奇幻下包藏着严肃的道德寓言——善恶、爱恨、生死。”

《哈利·波特》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初识时,我们都以为这是一本放在儿童读物里的魔法故事书,读着读着才发现,它说的不只是魔法世界,也在影射现实;打败魔王、征服困难的不止是那些年轻的巫师,也是我们——当我们学会了面对困境、做出抉择,我们也就和书中的角色们一同完成了成长。

时隔二十多年,《哈利·波特》重新上映,它带给我们的感动,一定会一直绵延下去。

欢迎你把这篇文章 转发 给你热爱《哈利·波特》朋友,大家一起,组团重返魔法世界啦!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