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博物
最近在小红书刷到这么一条提问:
这是个什么玩意儿啊?木瓜?腌咸菜的疙瘩头?
绿油油皱巴巴的,个头看着不小,砸到头上得去见牛顿吧?
圆咕隆咚的,能给孩子捡个当球踢踢吗?
最重要的,能好怎?
收到!今天就带大家来认识一下这种神奇植物!
花苞还是果?傻傻分不清
这个躺在草地上的球状物是五桠果(Dillenia indica)的果实。五桠果是一种常绿乔木,分布在印度、中南半岛、东南亚岛屿等亚洲的热带区域,常生活在山谷溪旁等相对湿润处,我国云南省最南端的几个地州也有些许分布。它的树皮为红褐色,易呈薄片状剥脱。叶片可有成人小臂长,长得像枇杷叶,所以五桠果又被叫做“拟枇杷”。
五桠果的叶片👆很容易被认成枇杷叶
少数地区将五桠果树运用到城市绿化中。若是你来到热带地区的植物园,大概率有机会跟它打个招呼。华南国家植物园温室前的草坪上就有一棵中等大小的果树,夏秋季常能见到树上挂着些巴掌大的花朵。
右边的你猜是花苞还是果
这些花单生在枝头,个头可真不小,乍一看像是朵倒挂的睡莲。粗壮的花梗毛茸茸的,上面生着一圈近圆形的萼片。这五枚萼片明显肉质化了,肥厚多汁。再向内一层是白色的花瓣,明显比萼片要长一截,却显得有些弱不禁风。
在花朵的最中央,无数根黄色的雄蕊像是海葵的触手,拱卫着中间的雌蕊。近20根花柱围坐一圈,组成又一朵“白色小花”,竟形成了“花中花”的奇妙景致。
五桠果的花还是很精致的
图源:souravmahmud / iNaturalist
这些花朵完成授粉后逐渐发育成果实。白色的花瓣首先萎蔫,随风飘落。萼片不仅不掉落,反而将雌雄蕊重新裹紧,回到类似花骨朵的状态,让路人不禁疑惑这花究竟开没开过。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这些萼片将逐渐加大、加厚,依次层层扣紧,长成一个能有半斤重的实心疙瘩。有人觉得这看着像个巨大的桃子,干脆就给它起了个小名叫第伦桃(“第伦”由属名Dillenia音译而来)。
纵剖五桠果,皮(萼片)厚肉少(这果子有点烂了)
要想打开这些果子看看,可真得费点力气!萼片们相互紧贴犹如铁板一块,用手硬抠可能会被夹住手指,不仅疼更是甩都甩不掉(你猜我咋知道的)。瞄准了用菜刀狠狠劈下,这才顺利打开,切口处露出层层叠叠的粗壮纤维。而被包裹在正中间的心皮部分,早已悄悄发育成熟。
雌雄蕊早已不再光鲜,像被沤烂了一样瘫得四仰八叉
撕开一片心皮,一股清澈而透明的粘稠液体涌出,沾在手上黏糊糊的,闻着没有什么味道。可别小瞧了这些黏液,它们具有一定抗菌抗氧化的作用,可以保护种子们免受病原侵害,也有利于种子的传播。
种子整齐地排列在心皮内侧,被黏液包裹得严严实实
这大疙瘩真能吃!
别看这些大疙瘩长得是丑了点,还真有人喜欢吃。成熟的五桠果外表泛黄,散发出令人愉悦的芳香气息,光这气味就已经让人垂涎了。
果熟时从树下过可得小心,别中了头奖!
最简单的吃法是干啃,用刀将厚实的萼片劈开,逐一切作小片,一个果子就能装一小盘。取一薄片填入嘴中,稍作咀嚼,眉头迅速拧作一团。这酸爽直击灵魂深处,仿佛整个人被狠狠地摔进了泡菜坛子。片刻后,纤维中的汁液散发殆尽,竟发觉有些回甘。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老乡有着丰富的食用酸涩果实的经验。闽南、潮汕和海南等地对此有一套祖传秘方,无论是青芒果还是阳桃,统统可以丢进酱油里。五桠果也是一样的,酱油的咸鲜可以缓解五桠果的酸涩,使本来微不足道的甜味变得突出。看似黑暗料理,实则“妙手回春”。
酱油可蘸万物,杨梅、橄榄、荔枝、五桠果……
而生活在五桠果原产地的人们世代与这些果子相守,早已将它们的秉性摸透,捣鼓出许多重口吃法。西南地区的蘸水犹如魔法师,将五桠果的酸涩口感彻底激发,人们却反而更容易接受了。西双版纳的菜花喃咪是其绝配,在辣椒、盐巴、芫荽(香菜)神秘力量的催化下,五桠果摇身一变,成为了湿热天气下用以开胃下饭的佳肴。其实在更多时候,即使只在蘸碟里加一点地道的小米辣,味道也会变得大不相同,令人难忘。
尽管五桠果的中间部位也是可以食用的,但由于种子众多、富含黏液、味道寡淡,常惨遭抛弃。也有些人将整个果实剁几刀后拿去煲汤,或腌制成类似于酸木瓜条的下饭小菜。若想长期品尝到五桠果的独特口味,也可将其洗净切片,晾晒后作为果茶冲饮,或者制成果酱。
有一点点像佛手瓜
事实上,我国境内可不止这一种五桠果,更有大花五桠果和小花五桠果隐居在山林中。这两位的花是黄色的,果实也远比五桠果小,很好区分。
大花五桠果的花
图源:picturethis
大花五桠果的宿存萼片外常密被褐毛,个头似婴儿拳头,暗红色,外表看着比第伦桃可“桃”多了,而剥开之后长得就像山竹,或者蒜瓣。小花五桠果则更像是个樱桃。
大花五桠果,长得像红色山竹和大蒜
图源:曾云保
相比于五桠果,它们的萼片要薄得多,虽更易于剥离,但可食部位也少了几分,而被萼片包裹的心皮部分却味道更佳。
猕猴桃配色的菲岛五桠果,味道酸酸甜甜
图源:jade66610 / iNaturalist
而在世界范围内,五桠果属有60多个兄弟姐妹,几乎全都分布在亚洲热带地区,其中不乏好吃的类群。如菲岛五桠果就没有那么多恼人的粘液,也没有那么费刀的宿萼,据说口感和味道类似于猕猴桃。但即使是在原产地,它们也算不上是种主流水果。
汝之"砒霜",象之蜜糖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五桠果处理着费劲、吃起来也不太美味。毕竟这些果子本来也不指望我们这些瘦小的两脚兽能对它的后代扩散大业起到什么作用,也就无需来讨好,它们的目标其实是大象。
这些果子皮糙肉厚,对中小体型的动物来说有些勉强,但对大象来说则刚刚好。在相当多地区,大象和五桠果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一项研究表明,印度Buxa老虎保护区约60%的五桠果进入了大象的肚子,而在果期检查大象粪便则发现有78%含有五桠果的种子。五桠果是这些大象的重要食物,因而又有了“Elephant Apple(大象苹果)”的诨名。
五桠果和大象堪称双向奔赴的楷模。一方面,五桠果树结实量大,单个果实的个头也不小,对于途经的大象来说,属实是一顿不需要怎么耗费体力和脑力就能吃上的大餐。而且这些树在食物相对匮乏的旱季结果,果期很长,供给稳定,是值得信赖的大象食堂。
又要去吃自助餐了
站在五桠果的角度来看,相比于其它潜在的合作动物,大象有着不可替代的好处。有研究发现,经由大象传播的五桠果种子发芽率比搭其它动物便车的都要高,这可能是因为五桠果对大多数动物来说个头过于巨大,要想吃下就不得不细细咀嚼,更不要说某些动物具有反刍的习性,使得种子在一轮又一轮的物化攻击下被消灭殆尽。而大象的体型显然可以允许它们在不过多咀嚼的情况下吞下大块的果肉,对种子的损伤有限。
菠萝和瓜都不在话下,小小五桠果还不是轻松拿捏?
不仅如此,人们还发现大象的消化系统可能有利于五桠果种子的生根发芽。在大象肠子里坐过山车的种子相比于直接播种的种子往往有着更高的萌发率和更快的萌发速度。另外,大象粪便也可能在营养、湿度等方面为种子的萌发保驾护航。
大象粪便生得埋汰,气味也不怎么样,令人嫌弃,种子们藏身于此躲避灾祸刚刚好。但在森林里,这种伎俩偶尔也会出点漏洞。要知道大象的消化系统虽然强劲却也难以榨干食物中的所有营养,总有些未被充分利用的食物残渣混在粪便中,许多小型动物都琢磨着从这些巨型粪便中整点零食。
粑粑里藏了这么多咖啡豆,不知道这头大象晚上还能不能睡得着
昆虫对五桠果觊觎已久,只是一直苦于无从下口,被大象初步消化过的碎片则给了它们机会,尤其是白蚁的取食活动经常会损坏其中的种子。以啮齿类为代表的其它动物对这些粪便的利用也会造成种子的减员,但它们发粪涂墙时偶尔会将一些完好的种子弄得到处都是,勉强称得上是五桠果的次级传播者。
亚洲象粪便营养丰富好吸收,伞伞大军也来分一杯羹
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大象的活动范围发生了些许变化。五桠果在野外属于濒危植物,为了避免五桠果的种子传播受到影响,研究人员开始考虑将野外放养的牛科动物等大型家畜作为大象的接班者,但结果令人大跌眼镜。
研究发现五桠果种子未经消化进入牛粪的可能性明显更低,发芽率仅为在大象粪便中的三分之二。另外,牛可不像大象那么能窜,就算是铆足了劲,顶多也只能在中等距离上传播种子,而难以像大象那样轻松将种子带到更远的地方,其传播距离甚至不及大象的十分之一。
更不要说这些散养家牛其实宅得很,总喜欢连续几天在同一片区域逗留,转移到新的觅食地需要耗费几周时间。这意味着种子们很有可能在牛肠子里转了一圈又一圈,拼死拼活跟着牛粪平安落了地,却发现连祖地大门都还没出。可见虽然大型家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大象缺失对五桠果的影响,但若想要五桠果能够像之前那样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还得是想办法保护好生态环境,留住它的原装好搭档。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四十九卷第二分册[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4: 192-195.
[2] Dasanayaka, B.I., Jinadasa, R.N., Jayasuriya, K.M.G.G. and Phartyal, S.S., 2022. Seed ecophysiology of Elephant Apple (Dillenia indica)—An important tree species of the Indomalayan realm. Ecological Research, 37(4): 532-543.
[3] Harich, F.K., Treydte, A.C., Ogutu, J.O., Roberts, J.E., Savini, C., Bauer, J.M. and Savini, T., 2016. Seed dispersal potential of Asian elephants. Acta Oecologica, 77: 144-151.
[4] Sekar, N., Giam, X., Sharma, N.P. and Sukumar, R., 2016. How much Dillenia indica seed predation occurs from Asian elephant dung? Acta Oecologica, 70: 53-59.
[5] Sekar, N., Lee, C.-L. and Sukumar, R., 2015. In the elephant's seed shadow: the prospects of domestic bovids as replacement dispersers of three tropical Asian trees. Ecology, 96(8): 2093-2105.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