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后,少替伴侣包揽这 3 种「劳动」

结婚后,少替伴侣包揽这 3 种「劳动」
2024年12月12日 20:50 记经典时刻

来源:KnowYourself

家人们,有没有和我一样,婚后感觉每天上班也是打工,下班也在打工的?

就拿临近年末采购这事儿来说,要趁着电商促销囤货各种生活用品,查漏补缺全家冬装,甚至要提前添置大件小件的年货。

再加上不同平台比价算满减、收到后质量不好退换货……几乎所有闲暇时间都扑在了购物车上。

而当我向伴侣吐槽「好累啊,再也不想买东西了!」,得到的回答却是:「买东西有什么累的,你不就喜欢买买买吗?」

不禁感慨,婚后如果有人还能轻装上阵,一定是因为另一半在负重前行。

有一个什么事都不操心的伴侣,另一个就不得不事事操心:

  • 发现卫生纸、牙膏快用光了,想着及时更换、买新的;

  • 一遍又一遍提醒别人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来的位置;

  • 在节日前费尽心思挑选礼物,计算送到亲戚朋友手里的时机;

  • 时不时和朋友们组织饭局、联络感情……

其实,这些需要「操心」的家务事,本质上都是一种隐形的「情绪劳动」。它们有小有大,遍布生活的每个角落,是维系家庭和谐和社会功能的关键。

每当伴侣中的一方缺少参与,就会无形中加重另一方的情绪劳动负担,而后者的付出却鲜少被承认和重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图片来源:《我的出走日记》

三类不被看见的情绪劳动

构成了无处不在的精神负担

情绪劳动一词,最初由社会学家 Arlie Hochschild 提出,是指一个人需要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满足工作需求。(比如服务人员要保持微笑)

但后来,情绪劳动被越来越多地用来描述,一个人为满足他人的需求所做的无偿的、隐形的、会消耗情绪与认知资源的劳动。

在家庭生活中,情绪劳动常常有以下表现形式:

  • 成为家庭大小事务的「项目经理」

家庭事务中,不仅仅「动手」那一步算劳动,还包含四个隐含的情绪劳动阶段:

预测需求、确定选项、在选项中做出决定,监测结果[1]

比如家庭餐桌上的一顿饭,背后可能隐含着预算采购、偏好协调、营养搭配等多项决策……整个流程走下来,相当于承担一个「项目经理」的职责。

当琐碎的家庭事务交织到一起,并都落在同一个人身上时,这种「项目管理」就会变成日复一日数不清的「捡芝麻」苦力:

提醒伴侣出门扔掉垃圾、捡起房间各处的脏袜子、找到被乱放的剪刀胶带……

对于承受这种情绪劳动的一方来说,这个过程里还会衍生出一种「永远必须记住」的精神负担——

有义务记住并提醒家庭成员的重要活动:孩子该打疫苗的日期、购物卡的最后使用期限、检查水电费余额、及时缴费……

一旦某一次忘记或漏掉提醒,还可能被责备,却从不会因为「记住」而被感激。有研究显示,女性往往更多地提醒她们的伴侣需要做的事情[2]

图片来源:《摩登家庭》
  • 成为伴侣「唯一的朋友」

当夫妻中一方的个人友谊衰退时,另一方往往会被迫承担更多的情绪劳动,包括:倾听、安慰、共情、解决冲突和提供心理支持,甚至替对方维护友情和人际关系网络。

社交媒体上有很多人分享结婚后伴侣的变化:对方减少了社交,每天下班就回家,周末也和自己、孩子待在一起,好像自己已经成为了 ta 唯一的朋友。

这种状态在当下会让夫妻二人的关系变得更紧密,但长期来看,也会造成额外的负担。

有研究显示,男性友谊的减少常导致女性伴侣成为主要的情绪支持来源,使她们承担「替代友谊」的角色[3]

同样的,婚后女性友谊的衰退也会给男性伴侣增加情绪劳动。上野千鹤子指出,女性友谊更容易因婚姻而变质。因为婚后女性会在育儿、家庭责任或亲密关系中投入大量精力,从而逐渐减少与朋友的联系。

图片来源:《妻子的浪漫旅行》
  • 担任伴侣与家庭内外其他人的「关系调节员」

很多人成年后会这样描述自己的家庭:父母中的一人很严厉、脾气暴躁,另一人则宽容、脾气温和。这种现象常被归因为父母二人性格不同。

其实,还有一个常常被忽略的原因:

很多时候,家里那个充当着其他人情绪的安抚者、家庭成员间矛盾协调者的人,并非从来没有负面情绪,而是主动选择或不得已压抑了自己的真实情绪,为的是努力维持、营造家庭良好的情绪氛围。

包括在小家庭之外,ta 们也需要作为伴侣或家庭,与外界进行联络的中间人。Ta 们的手机里保存着各种社会关系、服务人员的联系方式,一旦伴侣或家庭有需要,就要负责去沟通联络、处理善后……

令人唏嘘的是,长此以往 ta 们付出的一切,很容易被视为「理所当然」,不受重视和珍惜。

图片来源:《傲骨贤妻》

不平等的情绪劳动

「平等」地伤害着关系双方

看起来,分工的不平等,主要伤害了承担更多情绪劳动的一方。但事实上,家庭情绪劳动分配的长期失衡,对夫妻双方和整个家庭的稳定与幸福都将造成伤害。

  • 对于付出更多情绪劳动的一方

那些比伴侣参与更多情感劳动的人会经历更多的心理健康困境:情绪劳动涉及调节自己的情绪以满足他人的需求,长期承担过多的负担,可能会让 ta 们有更高的压力和焦虑水平,也在情感上感到更疲惫。

当 ta 们在这一角色上感到不适应或压力过大,可能引发婚姻中的沟通问题,成为潜在的引发婚姻冲突、危机的因素。

此外,额外的情绪劳动还会迫使个体做出不得已的牺牲、限制自身发展: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满足和支持伴侣的情感需求上,减少了 ta 们专注个人成长或建立自己社交网络的机会,也意味着 ta 们无法在工作与事业上投入更多精力。这可能在无意识中,加剧性别分工的不平等。

图片来源:《致命女人》

  • 对缺少情绪劳动投入的一方

家庭中情绪劳动分工的不平等,对不付出情绪劳动的一方也会产生长期危害。

依赖伴侣进行亲子、大家庭、友谊关系维护的人,可能会逐渐疏远与他人的联系,让 ta 们失去自身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交满意度降低。特别是当伴侣不再承担这些劳动时,ta 们可能会陷入孤独和情感支持缺失的困境。

此外,长期缺乏情感互动可能削弱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使 ta 们在应对外部压力时更易感到无助。平衡的情绪劳动分配对个人的社交网络和心理健康、长期福祉至关重要。

总体而言,情绪劳动分工不平衡的夫妻关系满意度较低,冲突频率更高,沟通和亲密度更差[4]。若有孩子,父母的关系模式往往被下一代模仿,形成代际传递,让情绪劳动不平等的低质量关系模式成为恶性循环。

图片来源:《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让情绪劳动被看见

并真正「流动」起来

其实,我们讨论情绪劳动不平衡的问题,并非鼓励大家要锱铢必较地去计算付出与收益。而是鼓励夫妻双方,共同参与构建让情绪劳动变得健康流动的亲密关系。

如果当前你已经发现,关系中的情绪劳动严重失衡,可以试试这样做,去重新校准它的天平:

如果你是过多承担了

情绪劳动的一方

  • 要让你的情绪劳动「被看见」

「谁痛苦,谁改变」——当你觉察到自己因承担过多情绪劳动产生了负面感受,一定要及时表达自己的疲惫、不满。负面情绪积压得越多、越久,会更加难以沟通。

明确列出自己所承担的情绪劳动、处理它们花费的时间,帮助伴侣意识到自己默默承担了哪些责任。这不仅能让对方更清楚自己的负担,也有助于增强自我关怀。

  • 对情绪劳动进行分工

在家务分工阶段,就把情绪劳动也纳入讨论范畴,共同规划家务各个阶段、社交任务等分工,确保双方都有参与感,减少单方面负担。

经常与伴侣交流情绪劳动的分配与执行情况,反馈自己的感受与需求。

  • 改变过度责任感的信念与语言

停止相信「我是唯一能做好的人」、「如果我不做,就根本不会有人做」、「ta 怎么知道怎么做,ta 从来都没做过」... ...

如果你一直怕对方搞砸而自己揽下所有事情,对方永远也不会有练习与试错的机会。在一些不太重要或紧急的事情上,甚至可以大胆试试,如果自己不主动承担责任会发生什么后果。

当你希望伴侣能分担情绪劳动,不用说「你能帮我 xxx 吗?」,这样的表达好像默认了它本来就是你的任务。可以用更平等的语气讨论责任分担,「我们一起分担这些事情,如何?」

图片来源:《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如果你是情绪劳动

不足的一方

  • 别「偷懒」,因为偷懒其实是在让渡主动权

尽管从短期来看,一个人不付出情绪劳动,是享受了让伴侣代劳的红利;但长期来看,在情绪劳动上的缺位也让渡了自己在家庭关系中的主动权:

伴侣掌控着修复冲突、维持和谐的家庭氛围、协调家庭中人际关系的主导地位,而自己处理情绪问题的能力渐渐退化,一旦伴侣停止提供情绪劳动(比如因为倦怠、分离或冲突),自己的情感状态和人际关系就可能陷入危机。

不再找借口「ta 只是擅长这些」「ta 只是随手做了一件小事」,要认识到情绪劳动不仅仅关乎擅长与否,更重要的是主动承担责任。

付出情绪劳动的过程,即提升自己在家庭中的参与度的过程,让自己有机会与伴侣、子女、亲人建立更深厚的情感联结。

  • 发展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

主动维护友谊或参与社交活动,在家庭以外获得情绪与情感互动支持,降低对伴侣作为唯一情感支持的依赖。  

有意识地维护大家庭亲戚间的人情往来,主动规划与筹备家庭聚会、节日活动等,减轻伴侣的负担。

家庭中的情绪劳动不该成为隐形的负担,而应被看见、感激和分担,成为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纽带。

通过改变分工模式,我们不仅改善了当下的关系,也为下一代提供了健康的家庭关系模板。

只有当双方都意识到情绪劳动的重要性,每个人的付出都被珍视,并愿意共同承担责任,双方才能都在关系中获得最大程度的成长,亲密关系也会更加健康与持久。

如果你身边有替你承担了很多情绪劳动的 ta,或是你希望提醒对方多多分担情绪劳动,请不要吝惜你的转发 ,让情绪劳动开始被看见、健康流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