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父母和孩子构成的关系,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三体问题,复杂到几乎无解。这个关系,是每个个体在生物学遗传特质的基础之上,形成其独特人格的最重要外界因素。
爱因斯坦说,这个世界最不可理解之处,就是它是可以理解的。人类精神三体问题,也具有这个悖论式的特征;而且,由于去理解这个精神现象的“装置”恰恰又是人的精神本身,整个事情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
好在人类的智力已经进化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程度:建立简单的模型,去理解复杂的对象。现代物理学甚至认为,如果没有模型,复杂的对象就根本不存在。透过模型,我们可以看见天机。
约2500年前,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写出了“十全十美”的悲剧:《俄狄浦斯王》。该剧作气势宏大、悲情满溢,千载之后读来,仍有被命运卡住咽喉的窒息感。
但索福克勒斯只是父母-孩子三体问题的描述者,而不是模型制造者,从俄狄浦斯的故事里结晶出模型的,是距今一百多年的弗洛伊德。
在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体系中,俄狄浦斯情结也许是最重要的术语。有人可能说移情(Transference)是最重要的,这也没错,但从起源顺序来说,显然俄狄浦斯情结在前而移情在后,因为移情的内容是三体关系。
无数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者在这个领域投注了智慧并取得了成就,相关研究文字的数量已经是《俄狄浦斯王》剧本字数的成千上万倍,而且理解之路还在延伸。
在具体讨论作为模型的俄狄浦斯情结之前,我们需要铺垫一点东西,就是什么是精神分析的态度。态度即预设立场,精神分析的态度是指,在我们理解所有的精神现象时,都必须深入到潜意识层面。这个态度,对于读懂张天布的这本书,也尤为重要。
举个例子,这个例子也经常被我用来考察一个人是否有做精神分析工作的天赋,包括分析别人和被别人分析。
一位70岁左右的老太太,有反复检查房门是否锁好的强迫行为,每次出门不远就要回去检查,重复检查十几次都还是不放心,后来干脆尽量不出门了。
如果你对其行为的解释是她太害怕有人进去偷她的东西,那就不是精神分析的态度,因为这是她自己也能意识到并且能够表达的。
精神分析的态度是,老太太的强迫行为,是她在潜意识层面对亲密关系的矛盾心理投射到行为上的结果:她既希望有不速之客来访,又赋予这种来访以入侵的含义,所以她的行为是既欢迎(幻想有人来),又拒绝(门要锁好)。
既然是模型,就必须简洁。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模型,大约包含以下两个基本结论,从最低限度说,它们都被我个人经历和从业经验检验过。
首先,三角关系是一个完美的“设计”,它为一个人类的新个体配备了足以成长得健康的外在关系环境。
从受精卵到胎儿到出生之后一个月的新生儿,他们是某种意义上真正的“独立个体”,因为身处原始自恋,还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关系。
之后开始有跟母亲的二元关系,然后意识到父亲的存在,进入到三角关系。从一到三,看起来是两个数量级,但在精神规模的扩大上,却可能远远不止如此,老子对此的评论说:三生万物。
三角模型在此的意义是均衡,意思是在家庭关系中,父母的力量要基本一样强大,否则均势破坏,孩子作为第三方的存在也会被削弱,各种病理性的情形就会滋生。
在此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个模型的衍生立场:反对男尊女卑或女尊男卑、反对男主外女主内(影响家庭小环境的均衡),以及反对任何关系中(爱情中也许除外)的排他性(比如狭隘民族主义者对非我族类的排斥),等等。
从母婴二元关系到意识到父亲存在的三元关系的转化,可以化为浪漫的诗句,叫做:原来在你和我的温暖忘我之外,还有和他的开阔壮美。均衡意味着,我们冲突着却都还好好活着,没有父死母死儿亡。
第二,关于自我限定。俄狄浦斯冲突的本质是:停留还是超越。这有两个关卡。
一是从二到三被阻碍,最近中国心理学界讨论很多的父亲缺席的问题,就跟这有关。
二是囿于小的三角关系,无法“三生万物”,沉溺“三原色”而拒绝花花世界的万紫千红----这是俄狄浦斯情结最原初的含义。
这一切都是因为:潜意识幻想层面的远走高飞,都意味着弑父娶母,都要被严惩。
隔着千山万水和时代,古希腊人和中国人也许有共同的领悟。中国造字时期,造出的“人”这个字,有巧夺天工之妙,也隐含俄狄浦斯期的成长路径。
写这个字,是从点开始的,意味着一个新生命的原始自恋。由点变成向左下的线条,意味着孩子跟母亲的分离,到二元关系。
再写的那一捺,则是从线条中另辟蹊径,向右下方延展,三个端点就此形成。无比简洁也无比丰富,这才是真正的模型。
天布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爱好者,相信他以精神分析的底子,在写“人”这个字的时候一定有所悟;在写比“人”更复杂的字时,更有所悟。
人类同源,很久很久以前,也许在各奔东西之后,中国人的祖先在找模型,而索福克勒斯在描述。到现在,终于模型跟描述汇聚一起,遥远时空的相遇可以让精神上的高峰体验次第迭起。
张天布在试图延续这种高峰体验,或者想把它们推向更高的峰值。我97年在中德精神分析培训项目上认识天布,从此之后成为挚友。二十多年来,眼看他在专业领域开疆拓土、深耕精进,钦佩之情与日俱增。
我是觉得他超越了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结的,这有本书为证;但我又觉得他并没有超越,还是这本书为证。个中缘由,你读了就知道。
最后抛一个问题给大家。如果文化有人格,我们中国文化现在哪个期,口欲期、肛欲期还是本书说的俄狄浦斯期?
记住,你的回答,也许呈现了你的全部内心世界,以及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曾奇峰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