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改革开放40年白酒业只有一个老大?┃汾酒百贤089:常贵明

为什么改革开放40年白酒业只有一个老大?┃汾酒百贤089:常贵明
2018年09月21日 10:22 国狭棒告银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名酒综合经济效益产生过三个第一。194年之前,汾酒是第一;1994年到本世纪初,五粮液是第一;近十多年,茅台是第一。尽管有三个第一,却只有一个老大。既没有“五老大”,也没有“茅老大”,只有“汾老大”。

    为什么?

    因为并不是有钱就能当老大。特别是像茅台那样,置中国白酒兄弟企业于不顾,用长达17年的时间妄图把“国酒”商标占为己有。何以当老大?也许从茅台李保芳董事长给汾酒李秋喜董事长写致歉信的那一刻起,茅台算是有了一点点老大的胸襟。

    36年固化的汾酒品格

    1972年5月秦斌调离汾酒厂,刘凤亮改任革委会主任。常贵明、吴寿先任革委会副主任。

    1974年9月刘凤亮任党委书记,常贵明任革委会主任,吴寿先补选为党委委员。

    1979年7月刘凤亮同志调离汾酒厂,常贵明同志任厂党委书记,吴寿先同志提任为厂长。

    80年代初,杏花园青年联欢晚会常贵明厂长接受山西青年报记者采访

    可见,“常吴时代”脱胎于“秦李时代”。从1972年常贵明和吴寿先同时担任企业副职,到1979年“常吴时代”正式开始,“预备期”达7年之久。

    “高质量立厂、严管理治厂、艰苦奋斗建厂、科技进步兴厂”的企业方针,也是脱胎于“秦李时代”。也就是说,这个方针从1960年开始萌芽,到1996年常董事长离休,汾酒用近40年的时间,将这一方针固化为企业的一种品格、一种气质、一种习惯。

    高质量立厂

    常贵明制定了严格的奖惩制度,培植全厂“人人关心汾酒质量、人人维护汾酒信誉”的风气:

    1980年汾酒竹叶青获国家质量奖

    工人每超产一公斤合格汾酒,只给奖金1分钱;每生产一公斤优质汾酒,就给奖金1角钱;每生产1公斤特质汾酒,则给奖金3角钱;汾酒在质量上能获一枚金牌,全厂每人得奖100元;如果失去一枚质量金牌,全厂每人就下浮一级工资三年不变……

    总之,在对工人所实行的各种奖金中,质量的奖金占到奖金总额的64.7%。“名牌名在质量上,而不是数量上,质量是咱的命根子,甚时也不能马虎”,常贵明的这句口头禅也从这时候开始被每一位汾酒人赞扬和铭记。

    严管理治厂

    1983年,山西省评选国家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会议杏花村汾酒厂留念

    1950年,21岁的常贵明来到汾酒厂,到1996年离休整整干了46年。他从一线酿酒工人、到担任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生产科长、团委书记、工会主席、副厂长、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直至书记、厂长、董事长,对汾酒厂的一草一木、每个干部甚至每个员工,都如数家珍;对企业每天发生的重要事情都了如指掌。谁也甭想糊弄他,他遇到问题从不留情,该处理的干部也从不手软。汾酒人都敬他,也怕他。在这样的领导之下,汾酒厂的管理水平一直是行业学习的对象。

    艰苦奋斗建厂

    常贵明刚进厂那年,汾酒厂年产仅131吨,到70年代中期也才800多吨,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1979年,担任了一把手的常贵明把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扩大生产,提升汾酒产量上。

    1983年,三千吨工程现场

    从800吨到3200吨,再到4100吨,甚至在1981年初又提出了一个更让人震惊的主张:把汾酒的产量再扩大一倍,突破原来的厂址,另建一座新厂。这个决定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但常贵明力排众议,才有了今天面积达170多万平方米、产量达25000多吨的花园式汾酒厂区。

    1987年航拍汾酒杏花园厂区

    1987年6月29日,新华社报道,杏花村汾酒在全国有四最:“一是每年的出口量最大,等于全国其他名酒出口量的总和;二是名酒率最高,达99.97%,全国每斤名酒中就有杏花村汾酒厂的半斤;三是成本最低,物美价廉;四是得奖最多”。在常贵明的努力下,汾酒脱颖而出,冲到了行业老大的位置上。

    科技进步兴厂

    从1960年汾酒厂第一个成立科学研究所开始,到汾酒试点,到70年代一系列的技术改造、革新,再到1986年获得白酒行业唯一的国家最高质量奖,尊重科学、重视创新,一直是汾酒发展的主旋律。

    技术员讲解机械工作原理

    在常贵明的带领和倡导下,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汾酒厂掀起了一个革新创新的高潮。工程技术人员与一线员工密切合作,先后发明了白酒行业第一台行车、第一个活甑桶、第一台冷散机、第一台搅拌机、第一台制曲机,1990年获得国家级企业技术进步奖,成为整个白酒行业竞相学习的对象。

    在常贵明的带领和鼓励下, 汾酒厂率先解决了白酒行业普遍存在的许多疑难问题,率先在白酒行业总结出了八大工作法;率先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探索和尝试……

    文化先行者

    1987年元月,中国酒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和首届中国酒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酒文化学科的正式诞生。之后,全国酿酒企业才陆续开展了酒文化研究工作。而早在20世纪60年代,汾酒厂就开始了酒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研究工作,先后收集了书画作品3000余件,其中上品就达1000件;先后编辑、整理、出版了300余万字的诗、书、画册、连环画等文化宣传作品;在当地收集了900多件从夏商周到民国的酒器、酒具,兴建了白酒行业第一座酒文化博物馆,将工厂集酒、诗、书、画、文物于一身。这一系列具有超前意识的酒文化工作,为以后全国其他酒厂开展酒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成功范例,也成为中国酒文化学科诞生的先导。

    80年代汾酒酒博物馆书画展厅

    改革排头兵

    改革开放以后,常贵明带领汾酒人大刀阔斧实施改革,率先进行了企业扩权、利改税、厂长经理负责制、经营承包制、横向经济联合、资本运营股份制改造及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等工作。

    1988年5月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快速发展壮大的需要,全面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实行集团化管理和集约化经营,经省政府正式行文批准,以原山西杏花村汾酒厂为核心企业,万吨大曲、企业公司、汾青、白玉等六个紧密层企业,40多个松散层企业组建杏花村汾酒集团,企业定位为科、工、贸相结合的一体化集团。汾酒厂由此升格为“国家大型一档”企业。按照集团经营与发展的需要,1992年取得进出口经营权,成立了“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进出口公司”。1993年在扩大完善集团的基础上,进而组建了“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公司”,在全省率先实施股份制改造,在原杏花村汾酒厂基础上进而改制为“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创全国白酒行业首家上市之先例。1994年1月6日,“山西汾酒”更是在他的领导下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山西省的首只上市股票,白酒行业的第一只上市股票。

    1993年11月3日,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发行新闻发布会及签字仪式

    改革为企业带来了无穷的活力和动力,企业产品质量、数量、利税连年以两位数增长。根据当时的资料,1987年汾酒厂实现利税8830.58万元,而同期茅台酒厂实现利税1391万元,五粮液2208.8万元。1988年,白酒价格放开,开始迈入市场经济时代。也就是从1988年开始,白酒行业开始有了效益的排名。从1988年到1993年,汾酒连续6年稳坐白酒行业综合经济效益头把交椅,在整个食品行业也是遥遥领先,被白酒业同行誉为“排头兵、汾老大”。

    由此可见,“汾老大”不是一个方面的老大,而是包括质量、管理、科技、文化、改革、创新、效益等全方位的综合体,不仅每个方面都是白酒行业的唯一或者第一,整合在一起更是无人匹敌。

    尤其重要的是,汾酒从不欺世盗名。早在杨得龄时代,就提出了“振兴国酒、质优价廉、绝不以劣货欺世盗名”的企业宗旨。这样的核心价值观也经过几十年的坚持,固化为汾酒文化的品格。以振兴中国酒业为己任,以最优性价比为方法论,用心酿造,诚信天下,质量、管理、科技、文化、改革、效益整体推进,海纳百川,把一切经验向全行业开放,真心实意,为全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扎扎实实,老老实实,厚积薄发,岁久功成,不欺世盗名,不强取豪夺,才成就了中国白酒行业独一无二的老大。

    作者:任志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