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我们成为好伙伴
货币基金也不保本了。
原以为,《资管新规》对小伙伴们的钱包产生实际影响,不会很快粗线。
没想到……不保本的货币基金来得辣么猝不及防辣么快。
哥在浏览新闻时,意外发现:
某基金公司总经理和固定收益部总监、货币基金的基金经理,因“个人原因”离职。
作为在职场混了好多年的小伙伴,你们肯定知道,所谓“个人原因”,基本上,都是一种相对委婉的说法。
那么这个“个人原因”,到底是啥事呢?
事情的起因就在于资管新规在逐次落地过程中,一些风险投资品类出现违约,尤其是债券违约,正越来越频繁。
导致这家基金公司的固定收益总监、货基的基金经理离职的导火线,是一笔“买断式回购”。
这位货币基金的基金经理,和某上市大券商做了一笔“买断式回购”,而非协议回购。
啥叫买断式回购?这和非协议回购有啥区别?
哥给你做个普及:
所谓买断式回购,就是债券所有权,从出售人手里,转移到了购买人手里。此后发生的一切权责收益,都属于购买人。
非协议回购,只是损益权发生了改变,所有权不变。这就是说,购买方拥有债券的损益权,而所有权仍属出售方所有。
应该说,哥这个解释,属于极简,实际上的含义比这个更复杂点。对我们小伙伴来说,只要知道这个区别就行,其他不了解也没啥关系。
好了,这位货基经理,做了个“买断式回购”,结果没想到,这笔债券踩了雷,给这家小规模基金公司造成了1.3亿元的损失。
这就相当于,买入这家公司货基的同学们,在这只货币基金上,共损失1.3亿元。注意这不是利息损失,而是本金亏损。
谁说货币基金没风险?谁说货币基金一定能保本?
你是不是惊出一身冷汗?事情还没完呢!
这家货基亏损的公司,他们管理的基金总规模不到120亿,可是其中货币基金的规模高达100亿。
还有多少货基也踩雷了?不知道!就算知道,也不会预先披露。
这样的话,只有小伙伴们买的货基踩雷后,才会知道,啊啊啊啊啊啊啊,货基也踩雷,本金亏损了。
说实在的,其实这种事,以前也很多。为了不影响声誉,基金公司通常的做法是自己出钱填窟窿,最近这家公司的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同。
损失1.3亿是吧?2017年他家增资了1.73亿,其中的1.3亿用来填补亏损。
看上去没损失?
资管新规现在规定,货币基金向净值型(每天净值波动,意味着可能发生亏损)转变,再用自己的钱填补,属于明确违规。
我们再看看货币基金的投资结构:
除了银行定存、国债之类、大额存单接近零风险的标的,还有部分就是投资了债券,而资管新规和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债券违约正在快速变成常态。
于是一方面资管新规要求不得用自有资金自行填补亏损,一方面债券违约越来越多,哪家基金公司能扛住这种压力?
1.3亿元弥补亏损,于是货基经理离职——你总得承担责任吧!
今天说的不是想要吓唬大家,而是告诉你们,保本产品不保本,货币基金也会亏损,对于这个事实,要有心理准备。
一切固定收益类产品,都会快速消失(除了银行定存、国债和大额存单),固定收益理财品种以后规模会很小……
所以要提前研究基金指数或主动型基金,逐渐提高理财技巧。
对于小白来说,要做到这一点,也可以配置香港保险。
境外保险除了香港,其他门槛都很高,而香港保险的好处是,固定收益率(分红)相对比较高,而且稳定。
当然,也会有风险,但只要有时间,风险就相对变低。
嗯,如果有时间,有耐心,你可以定投指数基金,比如深证红利指数,收益率杠杠滴。
但目前金融行业系统性风险非常高,已经到了全行业共振的时刻。只要参与了,没人能置身事外——
股市楼市债市信托P2P,连环雷,一个接一个。
在这非常时刻,只能采取一个招数:保持流动性,适当做定投,也可去大型银行买点结构性存款(唯一还能保证本金不受损的手段)。
静待风暴过去。祝各位好运!
PS:
话说,哥写推文,很耗精力,所以请各位看过后,转发哈。
哥不求每次都有打赏,但转发嘛,还请多支持,另外也别忘了顺手点赞(非强制要求)。
感谢有你,一路同行。
声明:本号所发任何观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以此入市,风险自负。
只要九块九,一生做朋友
金吾望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