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张截图就使上万人逃离陆金所!

为何一张截图就使上万人逃离陆金所!
2017年07月24日 17:25 点理财

持续了近两天的“720陆金所风波”,目前已告平息。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很难想象,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高富帅”平台陆金所,竟然会因为一张未经证实的模糊截图,一度遭遇投资人集体“仓皇出逃”的局面。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如果这一事件发生在别的任何一家平台身上,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复盘

7月20日上午开始,一张模糊的截图,悄然在互联网金融圈流传开来,信息内容大意是:陆金所被领导点名,要被整治了,投资人们赶紧撤资。

对于该截图的信息,不少业内人士一开始更多是抱着怀疑甚至嗤之以鼻的态度:陆金所背靠平安集团,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航母企业,放心吧。

此后,这张截图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在各大微信群、朋友圈传开。不少吃瓜群众吓住了:“真的假的?陆金所不行?要撤资吗?”也有一些业内人士对此事表态:现在的金融形势,风声鹤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安全起见,还是先撤资吧……

慢慢的,随着传播面的扩大,不少投资人开始信以为真。20日傍晚时分,陆金所发布了官方公告,对此事回应称:“目前,陆金所经营管理一切正常,投资者合法权益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尽管如此,人们依然将信将疑。有投资者表示:“我XX证券的朋友让我赶紧撤资”、“这公告不痛不痒的,而且无数事实证明,谣言,往往就是遥远的预言。赶紧撤吧。”与此同时,各种版本的传言继续传导,投资人加速出逃。

20日晚间至次日凌晨,陆金所的投资人“债权转让”项目激增近万笔。此后,高峰时高达近1.5万笔。

不过,从第二天(7月21日)中午开始,陆金所平台上的个人债权转让项目,大幅减少。市场信心逐渐修复,部分投资人趁机“抄底”,大批收购债转项目。截至22日15:30,转让项目只剩下不到30个了。

风波终于得以平息。

此次事件,为行业、为投资者,也上了深刻的一堂课,值得被这个行业铭记与反思。

反思

当平台遇上负面消息,人们表现出来的态度并不相同。

以红岭创投为例,它每次自曝负面时,红岭创投的粉丝是以戏谑地口吻:老周又爆负面了,吓得我赶紧又投了100万压压惊。

而另一家深圳的P2P平台融金所,当初面临政策难关时,不少投资人与行业人士纷纷撰文力挺融金所,呼吁维护P2P行业信心与稳定。

2015年9月7日晚,融金所被经侦调查。业内引发了极大反响,投资人如惊弓之鸟,恐慌情绪弥漫,而当地平台亦人人自危。

同行们奔走相告:融金所是广东地区的标杆平台,现在碰到的政策难关也将是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宜过度夸大。“试问有几家平台有信心独善其身呢?还望行业同仁及相关媒体切莫落井下石或幸灾乐祸。”“金融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负面消息容易引发‘金融踩踏事件’。”

这与此次陆金所风波中投资人、行业从业者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有着较大的差异。

恐慌,除了是对政策风险的担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投资者对互联网金融平台及投资风险缺乏认知。

什么是P2P网贷?泛亚、e租宝、中晋资产等线下理财与P2P区别在哪?如何看待平台背景、业务、风控实力?如何评判一家平台的负面消息?很多人(包括社会各界、投资者、从业者)其实并没有真正搞懂这些。

对于风险,他们几乎全无概念,盲目听从他人推荐,或是“唯背景是从”,出事后就全盘否定整个行业的人,比比皆是。

某国有银行的一位老行长,当初重仓e租宝,并推荐他的亲朋好友投资e租宝。有人告诉他e租宝的风险时,他不相信,还反问道:你还能比我更懂金融?

这些年,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在资本助推下迅速扩张、跑马圈地,然而,跑得太快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并未跟上,一旦有点风吹草动,问题便暴露出来。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做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或将成为各大平台面临的共同任务。

需要指出的是,眼下各大平台多在试图说服投资者,自己十分合规、背景很牛、获奖无数,然而,对于风险,只字不提,或尽量掩饰,以至于投资者对平台风险缺乏充分的认知。所以,当负面出现后,投资者的信心瞬间崩塌。

没有充分的了解,又何来热爱与忠诚度呢?

来源 | 网贷之家  作者:牧晨

声明 | 登载文章内容仅供传递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转载请注明来源网贷之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点理财订阅号”】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